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细菌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快速可靠诊断方法,以提高临床检测细菌的速度及准确性。方法以细菌16SrR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细菌16SrR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选择临床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进行浓度梯度实验;对临床疑为新生儿败血症的830例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抽取静脉血分别做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和血培养检测。结果临床常见分离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人基因组DNA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细菌荧光定量PCR最低能检测到3个细菌,其荧光定量CT值为37.90;对临床疑为感染性疾病的830例患儿标本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标本阳性率5.18%(43/830),血培养阳性率2.41%(20/83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标本荧光定量PCR检测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若以血培养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方法的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16%,正确诊断指数为0.972。结论建立了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方法。其检测快速、简便,为新生儿败血症提供早期、敏感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病毒转阴的规律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经外周血定量CMVPCR检测确定CMV感染的37例足月新生儿,分为阿昔洛韦组和对照组,并每4周1次进行定量CMV-PCR动态观察以确定病毒转阴时间。结果:37例CMV感染中12周内阴转25例,占 67.6%,阿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阴转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先天性CMV感染多数在4周内血中病毒转阴,阿昔洛韦治疗无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但新生儿败血症的预后与早期应用抗生素密切相关。所以,新生儿学科工作者近年来从临床和实验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试图找出早期诊断的依据。本文主要对血培养、C反应蛋白、幼稚粒细胞与粒细胞总数的比值、血浆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白介素-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前降钙素的水平及心率变化特点等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用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束对224例可疑HCMV感染的患儿测定尿中HCMV-DNA,用于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率为44.2%。并与血清免疫学方法所测结果相比较,该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取材方便,操作简便,反应周期短等优点,是目前检测HCMV的最敏感的实验方法,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用PCR检测肝炎综合征尿中巨细胞病毒DNA特异片段,以了解本地区巨细胞病毒感染现状。对象及方法一、一般资料住院肝炎综合征患者64人。新生儿7例,<3mo45例,>3mo12例。出生体重<2500g23例。母乳喂养31例、人工喂养23例.混合喂养10例。二、诊断标准按全国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学术会议拟定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试行标准[1]。实验室检查检出巨细胞病毒DNA特异片段。三、方法入院后用清洁试管取患儿及母亲尿。经两次离心标本,弃上清液.加入引物(430bp),再加人TapDNA多聚酶。经处理后开始循环。循环参数:90Clmin.65C0.5mi…  相似文献   

6.
目前认为,HBV-DNA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的指标,聚合酶链反应(PCR)是检测HBV-DNA最敏感、最特异而简便的方法。为进一步了解HBV感染者血清学变化与HBV-DNA的关系,以便更准确地解释血清学各抗原抗体的意义,我们采用PCR技术对102例HBV感染小儿进行了HBV-DNA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快速诊断结核和其他细菌感染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系统用于诊断细菌感染,并区分结核和其他细菌感染。方法多重PCR系统检测129份临床样本包括脑脊液108份、胸水10份、腹水11份,与培养结果比较,分别评估该系统检测普通细菌和结核杆菌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系统检测临床样本中普通细菌和结核杆菌的敏感性均达100%,特异性分别为86%和81%。结论多重PCR系统可成功地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细菌感染,并有效区分结核和其他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清肠道病毒(EV)RNA,6例阳性。检出率20%,并对阳性病例作临床分析。用ELISA法混合反应对照检测柯萨奇B组病毒(CBV)IgM、IgG,阳性率分别为77%和30%。认为PCR对EV感染早期检出率高,对病原学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聚合酶链反应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92例可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测定咽分泌物中MP-DNA,用于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为43.3%该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与血清冷凝集试验结果比较,该法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反应周短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16SrRNA基因PCR加基因芯片杂交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  (1)以 16SrRNA基因为靶序列 ,设计引物及寡核苷酸探针 ;将探针固定在特制的玻片上制作成基因芯片 ;(2 )对临床疑为细菌感染的 2 85例新生儿抽取静脉血分别做血培养和细菌 16SrRNA基因检测 :于血标本及脑脊液中抽提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 ,将扩增产物加样在基因芯片上杂交后进行激光扫描及读片。结果(1)PCR检测阳性率 5 96 % (17/2 85 )明显高于血培养的 2 81% (8/2 85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若以确诊败血症作为对照 ,PCR的诊断敏感性为 10 0 % ,特异性为 96 75 % ,正确诊断指数为 0 96 8。(2 )对 17份PCR阳性标本进一步做基因芯片杂交 ,结果通用探针均阳性 ,其中G 探针阳性 12份、G-探针阳性 5份 ;8份PCR和血培养均阳性的标本 ,基因芯片杂交探针阳性菌株与血培养细菌阳性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基因芯片杂交技术检测临床标本中 16SrRNA基因能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除较血培养等方法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外 ,还能快速明确系何种病原菌感染 ,因此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常见感染病原菌的16SrDNA寡核苷酸阵列快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en DX  Du J  Feng ZC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9):668-672
目的探讨PCR结合寡核苷酸阵列杂交快速诊断常见新生儿感染病原细菌方法。方法通过对40多种常见病原菌的16SrDNA序列比较分析,在中间找到一段两端高度保守中间相对变异的序列。依据其保守序列设计一对通用引物,用于扩增细菌16SrDNA目的基因。同时依据相对变异区域的序列设计常见的8种病原细菌的探针,阵列于带正电的尼龙膜上,与通用引物的PCR产物杂交,在一个反应体系中1次可检测出标本中可能存在的常见致病菌。结果设计的通用引物能有效扩增出常见的细菌目的序列。实验结果表明寡核苷酸阵列均能特异地与其检测细菌的通用引物PCR产物杂交,而不与其它所试细菌通用引物PCR产物杂交,说明探针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进一步采用寡核苷酸阵列对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以细菌自动鉴定仪做对比,结果表明寡核苷酸阵列能检出常见的8种病原菌。结论PCR结合寡核苷酸阵列杂交是快速诊断常见新生儿感染病原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前降钙素(PCT)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检测48例败血症新生儿及30例健康新生儿血TFPI、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比较各炎症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评价它们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1)以TFPI≥30μg/L、CRP≥8 mg/L、PCT≥2 ng/ml为阳性标准,三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分别为86.92%、89.83%、87.50%,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PCT的特异度96.67%、阳性预测值97.50%、阴性预测值83.32%、约登指数0.84;(2)在败血症组中,20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的TFPI值为(35.5±4.5)μg/L,28例血培养阴性患儿的TFPI值为(34.3±3.2)μg/L,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相对于正常对照组(26.9±5.24)μg/L,败血症组的TFPI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TFP≥30μg/L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是一个具有较高灵敏度(86.92%)、中度特异度(59.3%)的指标;TFPI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均不及PCT及CRP,所有检测指标中PCT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防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败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及晚发型败血症,并根据发生感染的地点分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及医院感染.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新生儿败血症121例.早发型败血症50例(41.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40例(80%),其中含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5例(10%),革兰阳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例(20%).晚发型败血症71例(58.6%),其中社区感染56例(78.9%),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30例(42.2%),革兰阴性杆菌26例(36.6%);医院感染15例(21.1%),革兰阴性杆菌7例(9.9%),其中产ESBLs株4例(5.6%),革兰阳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例(5.6%),真菌4例(5.6%),均为白色念珠菌.结论 早发型败血症及晚发型败血症、社区获得性败血症及医院感染败血症病原谱不同,均有多重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Shao J  Huang XW  Sun MY  DU LZ  Tang YM  Le YL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7):510-51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89例疑似败血症患儿,通过临床表现、血培养及5项非特异性指标白细胞、血小板、血浆C反应蛋白、微量血沉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总数比值,分为败血症组39例和非败血症感染组50例.另设对照组1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结果败血症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率为(75.6±8.9)% ,显著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29.1±6.2)%和对照组(5.1±1.1)%(P均<0.05) ,非败血症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儿CD64表达率(79.5 ±3.5)%高于革兰阳性菌败血症(76.4±4.6)%,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败血症组经抗感染治疗后CD64表达水平下降.中性粒细胞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敏感性97.4%,特异性84.0%,阳性预测值82.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CD64检测阳性率62.9%(56/89)高于血培养19.1%(17/89)和5项非特异性指标29.2%(26/89)(P均<0.05).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测定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指标,并可以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6.
Ma L  Liu CQ  Liu ZH  Liu SZ  Jia XQ  Li WJ  Hu HF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9):654-658
目的 了解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降钙素原 (PCT)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检测 5 0例败血症的新生儿及 35例健康新生儿血sICAM 1、PCT、CRP浓度及WBC计数 ,比较各炎症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约登指数 ,评价它们对诊断该病的价值。结果  (1)以sICAM 1≥ 30 0ng/ml、CRP≥ 8mg/l、PCT≥ 2ng/ml为阳性标准 ,三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分别为 85 %、87 5 %、86 % ,P >0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均高于WBC计数 (仅 30 % ,P <0 0 5 ) ,其中PCT的特异度 94 3%、阳性预测值 95 6 %、阴性预测值82 5 %、准确性 89 4 %、约登指数 80 3% ;(2 )sICAM 1浓度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CRP浓度在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PCT在恢复期全部转阴 ;(3)sICAM 1与CRP呈正相关 ,r =0 339,P <0 0 1;PCT与sICAM 1、CRP浓度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6 9、0 4 82 (P <0 0 1)。结论 sICAM 1≥ 30 0ng/ml对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是一个具有较高灵敏度 (85 % )、中度特异度 (5 4 3% )的指标 ;所有检测指标中PCT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约登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 real-time PCR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neonatal bacteraemia. Patients and methods: Two hundred ninety-five plasma samples from 288 newborns with suspected neonatal sepsis were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for the purpose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based bacterial detection. A real-time PCR targeting the bacterial gene for 16S-rRNA gene combined with four specific probes designed to detect Gram-negative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CoNS) was developed. All samples positive in the universal PCR were further sequenced for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When applied to a material from 50 patients with positive blood culture and 245 patients with negative blood culture, the universal PCR showed a sensitivity of 42% (28-57), a specificity of 95% (92-97), a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64% (45-80), and a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89% (84-92)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in brackets). Conclusion: A new real-time PCR technique was for the first time applied to a well-defined prospectively and consecutively enrolled material of newborns with suspected sepsis, combining the benefits of real-time PCR with specific probes and sequencing. The method managed to detect bacteraemia with high specificity even though the sensitivity was low. Factors causing the low sensitivity are identified and further strategies to develop the method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生儿败血症(septicemia)是新生儿时期主要致死病因之一。国外常以发病时间为界将新生儿败血症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西方发达国家早发型败血症常见致病菌为B组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晚发型败血症则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常见,这与国内情况有一定差异。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被漏诊和误诊。本文主要对病原菌培养、外周血象、各种细胞因子、脐带血等新生儿败血症相关检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败血症90例临床回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近10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比较80年代组与90年代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药敏结果的异同点。结果80年代组以院外感染为主(占8077%),90年代组院内感染增加达5000%;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始终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精神差及黄疸、脐部炎症是两组均常见的临床表现。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90年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上升。青霉素、红霉素及氨苄青霉素敏感率较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优力欣,头孢二、三代)敏感性较高。结论防治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随着致病菌的变化,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