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不同镇静分级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与生命体征变化。方法 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中下腹部手术的53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比较在不同Ramsay分级时异丙酚靶控输注的效应部位浓度(ESC)与BIS值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在Ramsay 4级时的(ESC)为1.66±0.16,BIS为78.50±4.60,生命体征平稳,其HR,MAP,RRS,SPO_2与Ramsay 2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Ramsay 5级、6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随着异丙酚靶控输注的效应部位浓度(ESC)的增加,BIS值呈计量相关性下降并能指导镇静分级,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Ramsay镇静4级时最为合适,生命体征平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阻滞的镇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作为一项麻醉技术已被广泛认可和采用。虽然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从而提示其可能具有镇静作用,但由于缺少关于术中麻醉深度的判断标准,要获得确切的证据尤其是量化的数据比较困难。近年来由于麻醉深度监测尤其是意识水平的监测研究的进展,如脑电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边缘频率(SEF)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使该领域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硬膜外阻滞对减少全麻药物的作用静脉麻醉药 多项研究发现硬膜外阻滞或腰麻可以使达到相同镇静或催眠水平时所需要的静脉麻醉药…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麻醉中 ,为了镇静、解除焦虑 ,使病人遗忘 ,常需辅助镇静和镇痛药。异丙酚是新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由于它起效快、恢复快和安全剂量范围广 ,经常被用于各个方面 ,如门诊麻醉、静脉麻醉及麻醉诱导、区域麻醉的辅助镇静用药 (MAC) ,ICU等。临床资料  12例病人在手术期间 ,静脉连续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2 6~ 5 2岁 ,体重 4 5~ 83kg。ASA分级为Ⅰ、Ⅱ级 ,腹部以下手术 ,选择硬膜外麻醉 ,最高硬膜外麻醉平面T3 水平。确定麻醉效果后 ,手术开始 ,平均手术时间144min。当氟芬合剂半量不能获得满意镇…  相似文献   

4.
5.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腹部手术时 ,麻醉平面仅限于手术区域 ,使手术区域疼痛消失 ,病人处于完全清醒状态[1 ] ,手术区域感觉神经虽然被阻滞 ,但手术过程中病人仍有恐惧感 ,并且能感知手术全过程。由于硬膜外阻滞不能有效克服牵拉内脏器官引起的牵引痛或牵引反射 ,病人常出现胸闷不适 ,甚至烦燥、恶心、呕吐 ,所以需手术前及时静脉辅用镇、静镇痛药加以控制。为此对 60例连续硬膜外阻滞下静脉辅用镇静、镇痛药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静脉辅用不同镇静、镇痛药的安全性和优越性。1 资料与方法选择ASAⅠ~…  相似文献   

6.
李莉  杜瑞明  邱树彬  王忱 《河北医学》2003,9(6):483-484
目的 :探讨中低位硬膜外阻滞辅以双异丙酚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中下腹 ,下肢 ,盆腔手术 6 0例 ,年龄 2~ 14岁 ,施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术中采用日本生产JMSSP -5 0 0静脉泵恒注双异丙酚 2mg/kg·h。结果 :全组患儿术中保持安静 ,呼吸平顺 ,心率 ,血压 ,心电图正常 ,术毕 10min内清醒 ,醒后无躁动 ,无呕吐等现象。结论 :中低位硬膜外阻滞辅以双异丙酚应用于小儿手术中 ,用药量少 ,安全性大 ,术中镇痛效果佳 ,肌松良好 ,患儿无躁动 ,术后清醒时间短 ,无呕吐 ,无躁动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德清 《四川医学》2002,23(9):960-960
对儿童进行外科手术时 ,由于患儿年龄小 ,难以合作 ,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时 ,常需要辅助用氯胺酮等药物方能完成手术 ;但氯胺酮麻醉后兴奋和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异丙酚以诱导快、平稳、苏醒快、无蓄积无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辅助用于小儿硬膜外麻醉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 ,年龄 6~ 12岁 ,男性 38例 ,女性 2 2例 ,体重 15~ 35 kg,其中儿外手术 4 6例 ,骨科下肢手术 12例 ,泌尿外科手术 2例。随机分成两组 : 组异丙酚组 , 组氯胺酮组。1.2 方法 :患儿均在局麻下行硬膜外穿刺 ,开放静脉后测血压、心…  相似文献   

8.
罗礼君 《四川医学》2001,22(8):753-754
目的观察异丙酚作为硬膜外阻滞辅助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I-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氟芬合剂组,氟哌啶醇、芬太尼(501)按芬太尼1~2μg/kg缓慢静注;B组为异丙酚组,按3~4mg@kg@h-1静脉滴注;C组为氟芬+异丙酚组,按A组静注后B组滴注.对三组用药前、后、手术结束时的意识状态、牵拉反应、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A组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牵拉反应,C组仅1例,与A、B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异丙酚复合氟芬合剂用于硬膜外阻滞辅助用药,能起到良好镇静、抗牵拉反应作用,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甘丽霞 《广西医学》1999,(2):222-223
目的:研究异丙酚或氯胺酮在小儿硬膜外阻滞中的应用,方法: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第Ⅰ组为异丙酚组,剂量3mg.kg^-1.h^-1第Ⅱ组氯胺酮组,剂量1.0mg/kg,观察HR,BP,SO2RR,苏醒时间的变化。结果;异丙酚组苏醒快而完全,术后循环稳定,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对异丙酚全麻诱导用量的影响及相应脑电监测参数的变化。方法  3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 (GE)和全麻组 (G) ,每组 15例。异丙酚输注通过TCI系统(Diprifusor)进行 ,以预期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控目标 ,最初设定目标血药浓度为 1.0 μg/mL ,以后每 3min递增0 .2μg/mL ,直至OAA/S(镇静 /醒觉评分 )从 5分 (清醒 )降至 1分 (对轻推无反应 )。每次调整目标血药浓度前行OAA/S评分 ,并记录即时的异丙酚预期效应室浓度 (ce)、BIS、AAI、MAP、HR和SPO2 。结果 OAA/S评分从 5分到 1分时所需异丙酚预期ceGE组较G组为低 ,在 1分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AAI和BIS值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逐渐下降 ,与OA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在相同OAA/S评分水平时 ,两组的AAI和BIS值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AAI和BIS值与异丙酚预期ce之间呈直线负相关。结论 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异丙酚的镇静催眠作用 ,而数量化脑电参数AAI和BIS在此过程中仍能较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双频指数 (BIS)与异丙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 0例ASAⅠ~Ⅱ级 ,腰段硬膜外阻滞 /腰 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骨科等手术的成年患者。监测AAI、BIS ,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手术开始后用微泵注入异丙酚 6~ 8mg/ (kg·h) ,直至OAA/S评分达到 1分 ,分析AAI、BIS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AI、BIS随患者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 ,且与OAA/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 ,诱导期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 =0 933、 0 5 33,和恢复期r =0 94 3、 0 5 92 (均为P <0 0 1) ,诱导期与恢复期AAI的相关系数与BI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AI、BIS均可较好地反映异丙酚的镇静效果 ,且AAI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波双频指数(BIS)监控下镇静在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ICU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需要镇静的患者43例,随机分成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3),分别接受BIS监控下的镇静及传统主观评分方法监控下的镇静.镇静药物选择丙泊酚.观察比较2组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丙泊酚及镇痛药物用量、血脂变化水平的差异以及过度镇静、非计划拔管等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 2组之间年龄等一般资料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略有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药物用量、入住ICU时间及过度镇静发生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丙泊酚后12h2组血清甘油三酯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ICU中应用BIS监控下镇静治疗可显著减少镇静药物用量,减少过度镇静发生率,但对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无显著影响,不增加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概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静监控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阻滞对大鼠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蛛网膜下腔利多卡因组(SL组)、蛛网膜下腔生理盐水组(SS组)、硬膜外利多卡因组(EL组)和硬膜外生理盐水组(ES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模型,SL组和SS组分别经蛛网膜下腔注射2%利多卡因20止和生理盐水201,μL;EL组和ES组分别经硬膜外腔注射2%利多卡因701μL和生理盐水70μL;随后经尾静脉泵注丙泊酚,比较四组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的用量。用钳夹法测定并比较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阻滞平面。结果40只雄性sD大鼠行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置管后,8只大鼠因模型失败剔除实验。sL组使大鼠眼睑反射消失的丙泊酚用量(7.61±0.81)mg·kg^-1,n=8明显少于ss组(10.13±1.07)mg·k^-1,n=8,P〈0.01;EL组使大鼠眼睑反射消失的丙泊酚用量(7.33±1.01)mg·kg^-1,n=8明显少于ES水组(10.40±1.05)mg·kg^-1,n=8,P〈0.01;而sL组和EL组及ss组和ES组的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组和EL组的阻滞平面分别为剑突下(1.5±0.7)cm和(1.2±0.5)cm,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均能减少大鼠丙泊酚镇静催眠用量。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麻醉中不同药代学参数丙泊酚靶控输注的药效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药代学参数的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硬膜外麻醉时的药效学。方法5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分别采用Marsh(M组)、Tackley(T组)、Shafer(S组)和Coetzee(C组)报道的丙泊酚药代学参数TCI镇静,靶浓度从0.4μg/mL开始,以0.4μg/mL的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min以上。记录各组镇静/警醒(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等。结果M、T、S和C组丙泊酚50%意识消失浓度(EC50)分别为1.16、1.06、1.33和1.16μg/mL。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降低幅度在16%~21%;各组心率在TCI开始后均减慢。结论硬膜外麻醉下TCI丙泊酚的镇静可控性强,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不同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在临床应用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异氟醚MAC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硬膜外阻滞对异氟醚MAC的影响,对50例ASAⅠ-Ⅱ级开胸或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A、B、C、D、E组,每组10例,硬外给予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吸入麻醉剂为异氟醚-50%笑气-氧气。结果表明,硬外注药前吸入麻醉药的MAC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注药后,在维持麻醉平稳的情况下,A、B、C、D组的MAC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注药后10-60min的前4组MAC与E组比较有均显著差异,注药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下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瓣膜置换手术,并于术后带气管导管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的老年患者68 例,平均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首先静脉泵注0.5μg/kg 右美托咪定10 min,然后以0.2μ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咪达唑仑组患者首先静脉泵入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6 mg/kg,然后以0.4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记录泵注镇静药物前,以及泵注药物后1、2 和3 h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BIS、脱机时间及不良反应。药物泵注3 h 后,将BIS 值控制在61 ~ 75,并根据BIS 值调整药物泵注的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镇静方案后各时间点的MAP、RR、SpO2、HR、MOA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RR、HR 降低,MOAA/S 升高,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实施镇静后各时间点的BIS、MOAA/S 高于咪达唑仑组,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自转入ICU 至开始脱机的时间、脱机时间短于咪达唑仑组(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泵注对ICU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持续机械通气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但在等效镇静水平下,右美托咪定脱机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郭伟岩  韩红强  张翠丽  富路 《医学综述》2012,(18):3056-3059
现代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预后,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后的症状不能明显缓解。高位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心脏交感神经,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同时降低心率和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意义。现就近年来关于高位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临床应用剂量与左臂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33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ASA Ⅰ级,按照左臂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分为两组:M组17例(女性12 ~ 22mm,男性5~13 mm)和F组16例(女性26~31 mm,男性19~ 24 mm).麻醉诱导药物均应用丙泊酚1 mg· kg-1、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μg·kg-1、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1.麻醉维持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20μg·(kg·h)-1,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0~60为标准调节丙泊酚的剂量.术中监测心率、无创血压、指尖脉氧、呼气末二氧化碳、BIS.术后观察记录麻醉用药剂量、麻醉术后相关并发症.比较各时刻点心率、血压及BIS波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麻醉药物的应用剂量.结果 共计30例患者的数据进入实验讨论阶段,每组各15例.M组插管前、后BIS值分别为51.0±10.0和60.7±9.4,插管后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组和F组在丙泊酚最终应用剂量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时间<100 min,麻醉时间< 120 min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临床应用剂量与患者左臂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无明显关系,但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硬膜外阻滞平面对手术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和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中下腹部手术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分为中阻滞平面组(T4组,n=32)和低阻滞平面组(T10组,n=28).两组麻醉阻滞平面分别控制在T4和T10以下,观察15 min后,分别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靶控输注丙泊酚,输注30 min后停止.记录硬膜外阻滞前,硬膜外阻滞后每5分钟及输注丙泊酚前、后各时间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并记录达到镇静程度的诱导时间、恢复时间及丙泊酚的诱导用量和维持用量.结果 中阻滞平面组(T4组)的患者镇静诱导时间较低阻滞平面组(T10组)缩短(P<0.01),从镇静状态恢复到清醒的恢复时间较低阻滞平面组(T10组)延长(P<0.05),中阻滞平面组丙泊酚诱导和维持用量较低阻滞平面组减少(P<0.01).结论 与低位硬膜外阻滞比较,中位硬膜外阻滞时丙泊酚镇静起效较快,恢复较慢,并可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