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使用丙戊酸钠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的15位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丙戊酸钠的用药情况、停药前后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用药时间(18.64±15.46)个月,平均用药剂量(15.49±7.12)mg·kg^-1·d^-1平均纤维蛋白原含量(1.51±0.19)g·L^-1,平均停药时间(7.73±3.76)d后,纤维蛋白原量为(3.52±1.61)g·L^-1。结论:丙戊酸钠可致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丙戊酸钠在精神疾病应用中对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精神疾病应用丙戊酸钠过程中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停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治疗及转归。结果 18例患者中,男5例,女13例;平均年龄(41.33±12.66)岁;精神分裂症12例,癫痫性精神病2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精神障碍1例。患者均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规格:0.5 g/片), 0.5 g/次, 1~2次/d;丙戊酸钠用药持续时间(4.58±3.30)个月,停药时间(3.50±1.15)d。停药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79±0.66)g/L,高于停药前的(1.26±0.3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住院期间常规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后均不再口服丙戊酸钠,其余精神科治疗方法不变。18例患者停药后复查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恢复到>2.0 g/L。患者未出现出血及其他特殊不适。结论 丙戊酸钠在精神疾病的临床应用中个别患者可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但未发现引起出血现象,停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病历号234731.既往体健,主因头痛伴视物不清20余天,突发肢体抽搐7d收入院.入院查体:神清语利,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MRI示:右枕叶占位.于2004年9月16日,上午8点,在全麻下行右顶枕开颅,肿物切除术,肿物大小4cm×3cm×2cm.术后处理:注意神态、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给予脱水、抗感染治疗.给予注射用丙戊酸钠(VPA,商品名:德巴金)、苯巴比妥钠注射液预防术后癫痫.用量:丙戊酸钠800mg,24h微量泵入,qd;10%苯巴比妥钠2mL,肌注,1次/8h.  相似文献   

4.
李云霞  赵兴敏  苗红 《中国药师》2006,9(9):799-799
患者刘某女30岁,因“癫痫”发作入院治疗,经注射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等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后,改服丙戊酸钠片。口服2d后,出现皮肤瘙痒伴皮肤红斑疹,停用丙戊酸钠后,症状好转,但癫痫复发,继续口服此药,再次出现全身瘙痒症状,全身皮肤点片状红斑疹,突出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眼睑及面部明显浮肿,体温高达39℃,P 95次·min~(-1), BP 103/75 mmHg。立即停用丙戊酸钠给予甲泼尼龙20 mg静滴,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 10%葡萄糖酸钙10 ml缓慢iv,连用2 d并口服西替利嗪10 mg,qd,加用抗生素预防感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5岁,病历号234731。既往体健,主因“头痛伴视物不清20余天,突发肢体抽搐7天”收入院。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瞳孔左:右=3:3mm。光反应( ),面纹对称。四肢肌力、肌张力可。腱反射( )。MRI示:右枕叶占位。于2004年9月16日,上午8点,在全麻下行右顶枕开颅,肿物切除术,肿物大小4.3.2cm。术后处理:1注意神态、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2给予脱水、  相似文献   

6.
丙戊酸钠致严重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87岁女性患者因抽搐和心动过缓给予注射用丙戊酸钠1200mg静脉持续泵入,20ml/h,1次/d。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为214×10^9/L。用药8d后血小板计数降至63×10^9/L,停用注射用丙戊酸钠,改为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500mg,1次/d。5d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降至25×10^9/L。停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输注血小板1U,口服氨肽素1000mg,3次/d。对症治疗8d后血小板计数升至160×10^9/L。  相似文献   

7.
8.
9.
基于癫痫的病理机制,癫痫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药物治疗。丙戊酸钠(valproate,VPA)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癫痫药物之一。临床发现VPA的用药剂量和血药浓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即使应用较小剂量,其血药浓度仍会超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可导致药物疗效差异,是影响给药剂量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药物基因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4岁,于2012年12月28日突发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未见异常,予以镇痛对症治疗,29日开始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失语、反应迟钝,认知障碍,伴肢体无力,活动明显受限,30日行头颅MRI后考虑静脉窦血栓,  相似文献   

11.
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剂量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126例癫痫儿童按体重口服相应剂量(10-20mg·kg-1·d-1)德巴金糖浆,3-5天后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并采用Pearson相关及偏相关分析结果.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体重与口服剂量,体重与年龄,年龄与剂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70、0.45(P<0.001).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也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P<0.01).偏相关分析发现剂量、体重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5(P<0.001)、0.30(P<0.05).结论 样本研究发现2岁以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剂量、体重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显著.临床用药需考虑剂量、体重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检测结果,探讨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统计分析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与癫痫控制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联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在115例癫痫患者中,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在50~100μg·mL~(-1)范围内有74例(64.35%);低于50μg·mL~(-1)有31例(26.95%);高于100μg·mL~(-1)有10例(8.70%),丙戊酸钠有效治疗血药质量浓度为50~100μg·mL~(-1),在此质量浓度范围内抗癫痫的效果优于不足此质量浓度抗癫痫的效果,但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高于此范围,其不良反应亦增加。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可能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从而影响疗效。结论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受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为实现个体化用药,应常规监测血药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有效测定人血浆中丙戊酸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HPLC-MS/MS)的方法。方法:血浆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后,以替米沙坦为内标,采用Agilent ZORBAX300SB-C18柱(2.1 mm×150 mm, 5 μm)色谱柱,乙腈-20 mmol·L-1乙酸胺(55:45)为流动相,流速0.25 mL·min -1,以液相色谱分离,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进行检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测定丙戊酸钠(m/z 143.0→m/z 143.0)和内标替米沙坦(m/z 513.5→ m/z 469.4)的浓度。结果:校准曲线线性浓度范围从0.2~100 μg·mL-1,最低定量限为0.2 μg·mL-1。3个不同浓度(低、中、高)丙戊酸钠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0.46%,93.18%,95.3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和8%。结论:此法简单灵敏,重现性好。已成功应用于丙戊酸钠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对8例患儿服用丙戊酸钠在(3~5.5)个月内相继全身出现紫癜样皮诊进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和药物血浓度监测.结果服用丙戊酸钠3~5.5个月全身出现紫癜样皮疹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出血时间延长,根据本组临床资料显示,血小板减少数量与丙戊酸纳药物血浓度正相关.结论丙戊酸钠能影响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和功能.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时间延长,患儿以双下肢为主、全身皮肤出现紫癜样皮疹,其中2例并伴有牙龈出血,影响的程度可能与丙戊酸钠的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钠片剂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钠片剂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C1 8色谱柱 ,以甲醇 缓冲液 (5mmol·L- 1四丁基氢氧化铵 ,2 0mmol·L- 1 磷酸二氢钾 ) (75∶2 5)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1 3nm ,按峰面积计算。结果 :丙戊酸钠在 2 5~2 50 μg·ml- 1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γ =0 .9998)。平均回收率为 1 0 0 .2 % ,RSD为 0 .54 % ,日内平均RSD为 1 .2 % ;日间平均RSD为 1 .3 %。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结果准确的优点 ,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癫(疒/间)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丙戊酸钠 (VPA)治疗儿童癫血药浓度与量 效关系。方法 :以荧光偏振免疫法 (FPIA)对 81例癫患儿进行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有效控制癫发作的浓度为 (6 0 7± 13 7) μg·mL-1,其中 5 0~ 10 0 μg·mL-1范围的占 73 7%。结论 :血药浓度对VPA治疗癫的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丙戊酸钠对大鼠碳酸锂血清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碳酸锂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各半,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0只。研究组灌喂碳酸锂15 mg.d-15 d后,于d 6开始灌喂丙戊酸钠10 mg.d-1,2种药物共同灌喂3 wk;对照组仅喂碳酸锂15 mg.d-1。分别于d 5、12、19、26抽取尾血2 mL,用于测定碳酸锂血清水平。结果2组4次的碳酸锂血清水平分别是:研究组,(0.198±0.051)(、0.215±0.062)(、0.137±0.042)(、0.177±0.122)mmol.L-1,F=1.949,P=0.139;组内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0.172±0.057)(、0.185±0.054)(、0.186±0.059)(、0.180±0.029)mmol.L-1,F=0.166,P=0.919;组内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锂水平比较,仅第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丙戊酸钠对碳酸锂的血清水平几乎没有影响,不会引起碳酸锂水平的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丙戊酸钠在癫痫患者治疗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门诊60名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和相应的人口学数据,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 linearm ixed-effectmodel,NONMEM)程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结果建立了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钠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CL/F=0.959×1.04x,(x=0,1),V/F=1.35,ka=2.38 h-1,说明丙戊酸的清除率与患者性别相关,即男性患者的清除率大于女性。结论初步建立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钠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丙戊酸钠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效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片剂中丙戊酸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钠片剂的含量.方法:用水溶解丙戊酸钠,加盐酸使其转化为丙戊酸,用乙醚萃取净化样品.色谱柱为AT SE-54高效毛细管色谱柱(15 m×0.25 mm,0.33μm).柱前压:0.015 MPa;进样口温度:215℃;检测器:FID;温度:215℃;载气为N2,流速:18mL·min-1;空气150 mL·min-1;氢气62 mL·min-1;Makeup(氮气)10 mL·min-1.结果:丙戊酸在2~20 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丙戊酸高、中、低(16.0,8.0,4.0 g·L-1)回收率分别为100.3%,99.0%,98.8%.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丙戊酸钠片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