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方法:我科2001年7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32例空腹血糖≥7.0mmol/L的AMI患者(DM组),同期选择与之性别、年龄(±3岁)、吸烟、高血压和心肌梗死部位相匹配的糖耐量正常的43例作为对照的AMI患者(NDM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脏超声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1)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浓度DM组较NDM组高(p均<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M组较NDM组低(p<0.01)。(2)DM组LA大于NDM组(p<0.01),DM组E峰、A峰和E/A均小于NDM组(p均<0.01)。(3)DM组较NDM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发生率低(p<0.05);而多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高(p<0.05);(4)无论DM组患者还是NDM组患者,三支病变的患者舒张功能最低。结论:(1)伴有DM的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广泛,DM患者发生AMI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伴有DM的AMI患者舒张功能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脂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方法 将538例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NDM)组,对比分析两组血脂及冠脉病变特点. 结果 冠心病合并DM组与NDM组比较,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P>0.05).DM组血脂水平TG、LDL-C较NDM组明显升高( P<0.05),HDL-C水平较NDM组明显下降(P<0.05).冠心病 合并DM组患者冠脉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较NDM组明显增多( P<0.05) 结论 合并DM的冠心病患者与不合并DM的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及冠状动脉病变有显著差异,前者脂代谢异常明显,多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特点.方法 对2007年6月~2010年8月在该科住院的2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 265例患者中共有99例(37.4%)患者合并有2型DM(DM组),其余166例无DM史患者归入NDM组.DM组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和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高于NDM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显著低于NDM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M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s)均显著大于NDM组,射血分数(EF)则显著低于NDM组,纽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M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19.2%,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5.2%,均显著高于NDM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造影结果 分析:DM组中累及双支、三支以及弥漫性病变的比例均显著高于NDM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M组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比例均显著高于NDM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2型DM合并AMI患者冠状动脉受累数量多,病变趋于弥漫且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入选的4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1)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TC、LDL-C、阳性家族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肥胖患者比例及TG水平均高于NDM组,吸烟患者少于NDM组(P<0.05)。(2)临床表现比较:2组患者典型胸痛症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均多于NDM组(P<0.05)。(3)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组患者LAD、LCX、RCA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LM、三支及弥漫性血管病变方面多于NDM组(P<0.05)。(4)2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比较,1分、2分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4分、5分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临床并发症多,冠状动脉病变弥漫且狭窄程度严重,累及左主干较多。临床积极早期干预血糖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2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DM组)67例,不合并糖尿病患者(非DM组)1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观察其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 DM组的甘油三酯(TG)、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和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BG)明显高于非DM组(P<0.01).吸烟数、收缩压及舒张压DM组均比非DM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发生率(53.7%)明显高于非DM组(36.9%),而单支病变发生率(20.9%)显著低于非DM组(41.3%)(P<0.05),弥漫性病变发生率(64.2%)显著高于非DM组(45.0%)(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血脂异常高发,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广泛,综合干预血糖及心血管病的其他高危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2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DM组)67例,不合并糖尿病患者(非DM组)1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观察其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 DM组的甘油三酯(TG)、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和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BG)明显高于非DM组(P<0.01).吸烟数、收缩压及舒张压DM组均比非DM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发生率(53.7%)明显高于非DM组(36.9%),而单支病变发生率(20.9%)显著低于非DM组(41.3%)(P<0.05),弥漫性病变发生率(64.2%)显著高于非DM组(45.0%)(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血脂异常高发,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广泛,综合干预血糖及心血管病的其他高危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血运重建方案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糖尿病(DM)高龄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长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年龄≥80岁)患者96例,其中3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PCI组),6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CABG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变特点、预后及生存状况,并分析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围术期PCI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CABG组(P<0.05),但2组患者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9,P>0.05)。1 a后PCI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BG组(χ~2=6.536,P<0.05),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ABG组(χ~2=6.158,P<0.05);但2组患者MACE发生率、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及心脏性猝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高血压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CI治疗能够降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应针对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7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ATPⅢ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无代谢综合征组,以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评价其病变程度。结果175例中89例(50.9%)合并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组的体重指数、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代谢综合征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后者;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65.1%比45.4%,P<0.01)及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均显著高于无代谢综合征组(7.5±3.6比6.4±3.3,P<0.05);代谢综合征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也高于无糖尿病患者(8.0±3.7比6.3±3.5,P<0.05)。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患者的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合并代谢综合征较为普遍,且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呈多支性、狭窄程度更高,应进行全面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ACS男性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者(DM组)60例,未合并糖尿病者(NDM组)8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对hs-CRP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与NDM组相比,DM组血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hs-CRP水平显著高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发现DM组多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hs-CRP水平与空腹及早餐后2 h血糖、TG、TC、LDL-C、ApoB、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HDL-C、ApoA1呈负相关(P<0.05).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更明显,体内的炎症反应更活跃,冠状动脉受累更为严重,hs-CRP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9月在心内科住院诊断为ACS患者315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GRACE危险评分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血浆NT-proBNP水平及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危险评分分为低危组85例,中危组124例,高危组106例,其中GRACE危险评分高危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双支、三支明显多于中、低危组(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重于中、低危组(P<0.05),Geninis积分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23例、双支病变组94例,三支病变组98例,其中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GRACE危险评分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单支、双支病变组(P<0.05)。GRACE危险评分高危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且GRACE危险评分与血浆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及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良好相关性,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半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和心肌微循环状况。方法 20例冠脉造影左前降支冠脉狭窄>75%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行静息状态下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并进行左室显影效果评分及造影声像半定量分析,来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和心肌微循环状况。结果 MCE技术不但可对左室显影效果及心肌造影进行直观评价,而且能同时显示心肌增厚率和室壁运动,可以作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微血管病变的最佳选择。结论心肌超声造影有望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运动是否会引起冠脉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症病人心肌缺血表现。方法 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间41例(男36例,女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脉无明显狭窄但有冠状动脉扩张症病人,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1例按性别、年龄等配对的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的作为对照组,冠脉造影前进行临床调查及活动平板检查。结果 研究组18例(43.9%)病人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而对照组仅2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χ2=10.498,P=0.001);研究组32例(78%)活动平板阳性,与对照组5例(12.2%)阳性比差异有显著性(χ2=35.903,P<0.0001)。结论 冠状动脉扩张症病人,虽然冠脉无明显狭窄,但可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运动可以诱发心肌缺血表现,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检出率、伴随的临床症状因素和发生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1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MI患者,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AM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311例AMI患者中检出冠状动脉大致正常者16例(5.15%),平均年龄47.6岁,其中45岁以下占56.3%(9/16),有吸烟史者66.6%(10/16),诱因为情绪激动者25%(4/16),发病前有过度劳累史者50%(8/16),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者仅为12.5%(2/16)。5例患者曾行静脉溶栓治疗且均获成功(5/5)。结论 正常或轻度异常冠脉患者亦可发生AMI,吸烟和过度劳累可能为诱发冠脉痉挛而导致AMI的重要因素。大致正常冠脉AMI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的演变与冠脉异常的AMI患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的MRMPI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中的表现。方法 2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检查,对其表现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结果 19例(67.9%)首过期出现灌注异常,其中17例(89.5%)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19例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异常中分别灌注减低8例(42.1%),其中局限1个壁段2例,2个壁段2例,3个以上壁段5例。注入GD-DTPA对比剂后延迟扫描,8例(42.1%)显示心肌增强,其中局限1个壁段2例(25%),2个壁段3例(37.5%),3个以上壁段3例(37.5%)。结论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能识别心肌的缺血与梗死,可以指导临床制定治疗计划,判断治疗效果和进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 11例冠脉造影 (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132例临床确诊的AMI于MI后 3— 4周行CAG ,据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 (A组 )和冠状动脉病变组 (B组 )。结果 :132例AMI中 11例CAG正常 ,占 8.3% ;A组与B组相比 :A组明显年轻 ,男性比率明显高于B组 ,除吸烟外 ,其他冠心病主要危险因子相对较少 ,梗塞前心绞痛史显著少于B组 ;A组 11例患者其AMI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与心肌酶变化典型 ,7例尿激酶溶栓再通 ,2例无效 ,2例未溶栓 ;左室造影示A组中室壁瘤发生率高 ,但LVEF高于B组 ;A组 11例患者随访 1年均存活。结论 :AMI可发生于CAG正常的患者 ,其临床症状典型 ,发病趋向于年轻男性 ,除吸烟外 ,其他危险因子相对较少 ,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痉挛 (CAS)和 /或血栓形成有关 ;室壁瘤发生率高 ,可能与侧枝循环不能及时有效建立有关。CAG正常的AMI患者预后好于冠状动脉狭窄的AMI患者  相似文献   

17.
血运重建对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进行心脏血运重建,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状态,观察病人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心功能获得改善;射血分数升高(0.359±0.039 → 0.4470 ±0.085 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减小(61.92mm±13.83mm → 58.50mm±14.82mm 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血运重建后,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TCA治疗和延迟PTCA治疗 ,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再通 ,心肌梗死溶栓实验 (TIMI)血流分级 2级或 3级 ,用计帧法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帧数 ,结合IRA长度测定血流速度 ,观察帧数、血流速度和心功能、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IRA平均长度为 (119 30± 2 5 2 6 )mm ,平均CTFC为 (37 36± 19 70 )帧 ,平均流速为 (10 0 33± 4 1 92 )mm/s ,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IRA帧数负相关 (r =- 0 6 4 ,P =0 0 1) ,LVEF和IRA血流速度正相关 (r =0 74 ,P =0 0 0 )。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和无不良事件组间血流速度有统计学差异 (16 7 2 0± 36 75vs 10 5 78± 30 85 ,P <0 0 5 ) ,CT FC >30祯和 <30帧组间射血分数、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流速度是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 (OR =2 4 1,95 %CI =1 95~ 2 83,P =0 0 0 )。结论 :计帧法测定IRA帧数和血流速度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临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汪涛  李恩  孙利强  刘宗芳 《医学争鸣》2009,(16):1530-153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AMI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A组,予直接PC/+替罗非班,n=30)和对照组(B组,仅予直接PCI,n=30).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心功能和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复流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vs86%,P〉0.05).即刻心肌Blush分级3级(77.0%vs33.0%,P〈0.05)显著高于B组,而校正TIMI帧数[(23.5±7,6)帧和(32.1±4.2)帧,P〈0.05]显著低于B组.A组术后sT段抬高总和回落[(69.8±14.2)%和(38.6±11.7)%,P〈0.05]显著高于B组,而肌酸激酶(CK)峰值[(28.4±5.0)和(37.7±8.7)ukat/L,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期间,A,B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5.8±2.7)%和(44.7±3.8)%]、左室舒张期末直径(LVEDD)[(4.95±0.31)cm和(4.99±0.27)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A,B两组LVEF[(58.1±3.6)%和(51.1±2.4)%]、LVEDD[(5.2±0.2)cm和(5.5±0.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各项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23.3%vs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PCI的A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绞痛、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其中病变血管6支,回旋支远端狭窄1例,左前降支完全闭塞1例,左前降支近端狭窄3例(其中1例合并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分别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结果:PTCA成功4例,失败1例。PTCA后有3例发现内膜撕裂和血管壁塌陷,随即行支架植入。术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1级,术后均恢复TIMI血流3级。术后随访1-3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结论:PTCA和支架植入,是冠状血管再通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