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近年来由于丙型肝炎特异性检测技术的应用,发现丙型肝炎常与乙型肝炎重叠感染,且加重肝病病情。我科对此作了初步观察。1 病例选择选自 1992年7月~1993年1月我科住院的肝炎患者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7~61岁。按1990年第6次全  相似文献   

2.
乙型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6例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了HBV、HCV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炳华 《九江医学》1996,11(4):218-220
本文报道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20例与单纯乙型肝炎例比较。结果:重叠感当组比单纯乙型肝炎组临床类型慢性多见、重型多见、肝癌发病率高、对胆红素代谢影响较重(P〈0.05),对谷丙转氨酶影响和经治疗后HBeAg阴转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重叠感染易慢性化、重型化、预后较差,主张积极抗病毒等治疗。  相似文献   

4.
5.
作者对142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进行抗-HCV检测,并与156例中青年组乙型肝炎病人进行对照。其中老年组抗-HCV检出率为22.53%,中青年组抗-HCV检出率为15.3%;非输血后丙型肝炎老年组为40.6%。而中青年组非输血后丙型肝炎为26.3%,两组丙型肝炎发病率与非输血后引起的丙型肝炎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抗-HCV阳性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低于中青年组,但两组抗-HCV阳性  相似文献   

6.
7.
我院自1997年初开展了抗HCV测定,共检测了4980例病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病例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872例,女2108例。1.2临床特征。52例单纯丙肝急性起病者30例(57.7%),隐袭起病者对例(42.3%)。12例为重叠感染者有肝硬化5例,慢性肝炎3例,2例为肝癌。回.3血液制品应用史。64例抗HCV阳性患者有输血史的引例,占797%O1.4方法。抗HCV:中外合资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和方法。HBSAg:中外合资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和方法。2结果本组64例抗HCV阳性标本中,…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142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进行抗一HCV检测,并与156例中青年组乙型肝炎病人进行对照。其中老年组抗一HCV检出率为22.53%,中青年组抗一HCV检出率为15.3%;非输血后丙型肝炎老年组为40.6%。而中青年组非输血后丙型肝炎为26.3%,两组丙型肝炎发病率与非输血后引起的丙型肝炎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抗一HCV阳性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低于中青年组(P<0.05),但两组抗一HCV阳性与阴性的癌变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已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我院自1994年至1997年收治病毒性肝炎412例,其中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40例,占全部病例的9.7%。现作以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男性,年龄23岁,因乏力,纳差,腹胀,腹痛;于1995年8月26日入院。1月前,也因上述病状住外院治疗20余天,初诊为乙型肝炎;此后间断感腹痛,腹胀,轻度黄疸,及浮肿,入院后查体,神清,慢性病容,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无出血点,瘀斑,心肺叩诊无异常发现。腹水征(+),肝于肋弓下触及1.5cm,质中等硬,有触痛,脾大平脐,质韧,边界清楚,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化验:总胆红质与1分钟胆红质为85μmol/L和37μmol/L,ALT为130μ/L,乙肝四项(ELISA,酶标法),HBSAb  相似文献   

11.
总结丙型肝炎104例,其中乙、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63例,认为二者重叠感染是我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主要模式.血源性传播为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受两种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的影响,抗HBc—IgM阳性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跃,肝细胞损害重,预后差;并发HCV感染后可加重肝细胞损害,慢转率增高。HCV感染后对HBV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病毒性肝炎447例,经检测确定有61例(13.65%)为甲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其中混合感染9例,重叠感染52例。作者认为:①乙型肝炎虽是首次急性发病,亦可能合并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故每例患者,均应同时检测血清抗-HAV IgM及HBV标志物;②当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期出现症状异常或明显加重时,亦应考虑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或其它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可能,并要注意有无转为重症肝炎的倾向,根据病情需要采取相应的积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GREAT improvement inkidneytransplantatioovnerthepasttwo decadesisdue tobetterorganprese-rvatio,nimmunosuppression,and patientselectio.1nA major problem influencinrgenalallografotutcome ispre-sence of chronicliverdisease. In thesecases, hepatitiBsvirus(HBV ) and hepatitiCs virus(HCV ) infectionasrethemain causesofhepaticinjur.yReplicatioonfHBV isenhancedunderimmunosuppressionafterrenaltransplantati,oannd li-verinjuryprogressionseems to be greaterforpatientswithchronicHBV infectionthan th…  相似文献   

14.
报告30例丙型肝炎炎病人,传播途径主要是输血及血制品,临床症状,体征及AST、ALT、BiL的异常与甲乙肝相似。并形成淋巴滤泡样结构,病学检查发现有66%病人HCVRNA,HCV同时为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7例慢性乙肝患者施行肝穿检查,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1.9%,并对临床与病理不符合的13例进行详细分析,说明广泛开展肝穿活检是很必要的。我们引进日本 TOP 社生产的肝穿针安全、方便,可靠,且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研究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CV重叠感染。病例均为后发抗HCV阳性的慢性HBsAg携带者,无先抗HCV阳性而后HBsAg阳性的个案,这可能反映HBV和HCV两种病毒感染的先后次序、不同传播方式及HBV对HCV易感性的增进作用。用RT-PCR检出30/45例血浆HCV RNA阳性,不仅确证HCV重叠感染诊断,还证实HCV复制及传染性。23/30例HCVRNA阳性者有输血史,提示输血是其获得HCV重叠感染的主要途迳。用PCR检出25/45例血清HBV DNA阳性,其中抗HBe阳性者的HBV DNA检出率为42.9%(12/18),明显低于(P<0.001)我们前文报道,提示重叠HCV感染对HBV复制有抑制作用。此外有9例抗HBe阳性者,其HBV DNA阴性但HCV RNA阳性,反映HCV可能已取代HBV成为致肝损害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合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HFRS临床及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HBVM)的影响。方法采用Au-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M,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BVDNA,并与30例HFRS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合并感染肝、肾损伤轻,对乙肝病毒(HBV)有短期抑制作用。结论两种嗜病毒合并感染并未加重病情及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8.
HBV感染并发ITP病儿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病程特点。方法将102例ITP病儿,分为两组,其中HBV-ITP组25例,非HBV-ITP组77例,病儿均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常规治疗量泼尼松、小剂量长春新碱等治疗,比较两组病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病程特点等。结果HBV-ITP组与非HBV-ITP组治疗前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及骨髓检查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t=0.933、1.916,2χ=5.422,P>0.05);非HBV-ITP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较HBV-ITP组高,差异有显著意义(t=5.050,P<0.01)。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常规治疗量泼尼松、小剂量长春新碱治疗,HBV-ITP组疗效明显差于非HBV-ITP组(χ2=12.710、7.884,P<0.05,P=0.007)。HBV-ITP病儿较非HBV-ITP病儿易于发展为慢性。结论HBV-ITP病儿治疗反应差,病情易迁延、反复,容易向慢性转化。应进一步研究HBV感染对ITP发生发展的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用抗-HCV EIA法检测,用排除法诊断为非甲非乙型肝炎27例。其中,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22例,抗-HCV阳性20例(90.9%);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5例,抗-HCV阳性2例(40%)。抗-HCV的检出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升高。并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特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基础对散发性甲型肝炎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血清学规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8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和267例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的发病年龄、住院时间;症状明显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不同病周抗-HAV-IgM、抗-HAV-IgG的阳性率以及病死率。结果: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TB、GGT、ALP和PT水平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或有高度显著性(P<0.05,0.01)。而发病年龄、ALT水平以及第一、二、三-四和五-十六病周抗-HAV-IgM、抗-HAV-IgG的阳性率,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基础虽然使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肝内瘀胆程度减轻,对散发性甲型肝炎抗-HAV-IgM、抗-HAV-IgG的血清学出现规律无影响;但能引起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并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