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王晓燕教授基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和3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肝脾失调几乎贯穿于小儿所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之中,肝脾不和可谓小儿病变之纲领,调肝理脾法乃治疗小儿疾病的"王道之法".王教授提出儿科疾病的治法应以土木并治,肝脾同调为基础,并据此自拟柴术调肝理脾汤,在临床应用中屡有卓效.本文列举小儿厌食、 反复呼吸道...  相似文献   

2.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脏有余不足是说初生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是肾水为基础,肝为主导,五脏间五行乘克制化规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试从小儿“肝常有余”特性辨治青少期情志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代医家对小儿"肝常有余"理论的认识,试从小儿"肝常有余"特性论述青少期情志异常证治机制。认为青少期情志异常与肝关系密切,"肝常有余"是青少期情志异常的病理基础之一,其治则为肝郁气滞型宜疏肝调肝,肝郁化火型宜清肝柔肝,肝阳上亢型宜抑肝平肝。  相似文献   

5.
小儿肝常有余,肝的功能失常可导致其他脏腑的病证。胡成群是武汉市中医医院知名儿科专家,其应用疏肝泻肝法治疗儿科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介绍胃脘痛、抽动-秽语综合征、颈部淋巴结炎、鼻衄、中耳炎等典型病例,从肝论治儿科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熊磊教授基于脏腑气机理论,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提出小儿疾病常与情志因素有关,且多痰多湿,临床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化裁为柴芍温胆汤,该方寒温并用,畅情志、和枢机、调脾胃、化痰湿,广泛用于治疗儿科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肝常有余”理论,探讨化肝煎治疗儿童慢性咳嗽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从“肝常有余”理论与儿童的生理、病理联系着手,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和论治规律,并阐释化肝煎的来源、方义及其在儿童慢性咳嗽中的应用,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肝常有余”理论分别阐述了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生理上的“有余”体现了小儿良好生长发育的生理机能状态;病理上的“有余”指生理上的“有余”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转化为病理上的“亢盛”表现,是小儿疾病向“易实”转化的病理基础。由此探索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通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适、情志不遂等因素有关,核心病机多为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症状特点多表现为春季多发、情志异常、夜间发作、病程日久,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调肝,同时联合治肺诸法,以达肝肺同治。化肝煎的主要功用是疏肝解郁、降逆散火,符合小儿慢性咳嗽的核心病机特点,临证可加减使用。文末所举小儿慢性咳嗽医案辨证为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证,治以疏肝泻火、化痰止咳为主,方用化肝煎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肝常有余”理论可用于指导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运用化肝煎治...  相似文献   

8.
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家,《万密斋医学全书》中附有349则医案。从万全医籍所附医案探讨其小儿五脏观,得出以下四点结论。①以五脏有余不足释小儿生理,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②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重点,主张脾与胃异同论,提倡节饮食,适寒温,遵“中和”之道。③小儿疾病以五脏为纲,从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进行分证论治。④小儿亦有五脏情志病,怒、喜、思、悲、恐等情志活动与五脏密不可分,需顺欲治疗。  相似文献   

9.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从一个侧而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早在《丹溪心法·小儿九十四》中就有“乳下小儿……肝只是有余”的说法。此后,万全在《家传育婴秘诀·卷之一》中更明确地指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并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儿科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临床应用中的粗浅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整理历代医家治疗情志疾病多从肝论治的理论论述,深入分析青少期"肝常有余"的脏腑特性,认为"肝常有余"是青少期情志异常的重要生理病理基础,青少期情志异常与肝关系最为密切;怒、兼夹忧悲等"阴性"情志为其主要致病因素;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为其核心病机。在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而致情志异常的基础上,易出现发热生风的临床症状;情志疾病发病首先侵犯本脏,进而累及他脏。  相似文献   

11.
容福庆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科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老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容易出现肝木乘脾土的病理改变的特点,将扶土抑木法运用于治疗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杂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介绍梅国强教授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分析疳积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梅国强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是疳积的基本病因,脾胃运化受阻是其基本病机;另强调辨清虚实,重视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气有余便是火,易致肝郁化火乘脾,愈加伤及脾胃;临证时,梅国强教授运用“轻可去实”法治疗小儿疳积,善用轻清之品,以祛浊气、运脾气,攻补兼施,见解独到;另重点将小儿“脾不足”与“肝有余”有机结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历代中医儿科学家屡有论述,各有阐发。归纳起来不外小儿纯阳;变蒸;稚阴稚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主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说。现分析探讨如下。一、小儿纯阳之说“炖阳”一词,儿科著作中最早见于《颅囟经》,说,“几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故有小儿纯阳之说。由于纯阳一词含义较广,历代对小儿纯阳的解释也不一致。《颅囟经》所说的小儿纯阳是在论述小儿脉法不同于成人时涉及的,指的  相似文献   

14.
小儿肝旺脾虚证的调理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情绪不稳,饮食不知自调,因此外感内伤均易导致肝旺脾虚之证.临床可见性急、烦吵、纳呆、消瘦、盗汗或自汗,手足心热,易腹泻、舌质红、苔薄白等症,且往往病程迁延,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所以,肝旺脾虚证的防治正日益引起中医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因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心诸多病症都可出现温胆汤证,文中详述了作者在临床中针对小儿咳嗽、心悸、胃脘痛和痫证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体会显示。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咳嗽、心悸、胃脘痛、痫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五、中医儿科 (一)小儿五脏生理和病理特点是什么? 答:小儿生机蓬勃,发育旺盛,表现在五脏生理特点是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多火,肾气常虚。(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患病易虚,易实,发病急剧,易趋康复。表现在五脏方面的病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基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探讨肝病后肝纤维化的辨证及其治法,为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和合理组穴位提供文献支撑。方法:收集整理近25年来的相关文献,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对所使用的腧穴种类、主穴、配穴及相关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纳入文献有150篇,辨证分型中主要有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胃阴不足、脾虚肝旺;主穴有33个,使用频次为692次,配穴有37个,使用频次为299,其中捏脊与脾经使用频率最高。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选穴存在规律性,穴位主要从调理脾胃着手,体现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咳嗽是小儿慢性咳嗽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张涤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疗效显著,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肺脾常不足,最易为风邪所伤,本病病位在肺,与肝脾密切相关,风痰为其主要病理因素,风痰伏肺,肺失宣降为其主要病机。以宣肺祛风、化痰止咳为基本治法,临床中审机制方,随证加减,注重辨质护理,强调鼻部保暖。  相似文献   

20.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秉承传统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80载,学验俱丰,临床善于运用脾胃理论指导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路老将调理脾胃法引入小儿保育、康养及治疗方面,经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中仅介绍路老以调理脾胃法为主治疗幼儿唇风、郁证以及发热疾病的经验,突出路老以脾胃为中心灵活的辨证思路,强调脾胃的生理功能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针对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总结路老在儿科疾病中的诊疗经验,突出路老在辨证、选方、用药方面的独特思路,发挥中医传统儿科特色优势,努力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宝贵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