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经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玻璃体切除术后重度眼内纤维蛋白渗出者22例(22只眼)进行治疗,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4例,球内异物3例,玻璃体积血2例,外伤性白内障2例,眼内炎1例。纤维蛋白渗出出现在术后1 ̄5天(平均2天);渗出位于瞳孔区者11例,前房者10例,玻璃体者1例,给药时间在术后5 ̄15天(平均8.6天)。前房注药者21例(5 ̄30ug),玻璃体注药者1例(25ug)。一  相似文献   

2.
t—PA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内纤维蛋白渗出是导致玻璃体切割术失败并危及视力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部应用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纤维增殖膜形成。本就这一疗法的研究现状作一总结,认为:眼部应用t-PA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具有效果可靠、安全、毒性低、副作用小、适应证广泛等优点,在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前房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充填术后重度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21只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充填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经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例,给予前房内注射t-PA12.5μg,观察其对眼内纤维蛋白形成的疗效。结果眼内一次注射t-PA12.5μg后,纤维蛋白渗出位于前房及瞳孔区者21例均完全溶解,所需时间0.5~2小时(平均1小时);12例下方虹膜根切孔膜闭者有8只眼根切孔膜溶解(占66.7%),根切孔保持通畅;注射后前房出血3例(占14.3%)。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视网膜复位17例(占81.0%)。结论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充填术后严重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经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例,前房内注射t-PA能够迅速溶解眼内纤维蛋白渗出,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速避凝对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的预防效果。方法:青紫蓝兔14只随机分为两组,均进行标准的晶体粉碎切割及中央玻璃体切除,盲法给予灌注液,对照组为平衡盐液,实验组为平衡盐液中加入速避凝,浓度为6U/ml,观察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及术中、术后眼内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第一至第三天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平均清除时间也较对照组短(P=0.001),两组术中及术后眼内出血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速避凝可有效地预防玻璃体切除后眼内纤维蛋白的形成,并且不增加眼内出血的危险性。(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35-37)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玻璃体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诱发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vitreousdetachment,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只灰兔分为实验A、B、C3组,每组4只,正常对照组1只。tPA10U,15U,25U(0.1mL),分别注入实验A、B、C3组兔的左眼作为实验组,0.1mLBSS分别注入右眼作为实验对照组。实验后分别观察0.5h、1h、2h、1d、7d的情况。扫描电镜、眼底检查、超声波用于PVD观察,透射电镜和视网膜电图用于药物安全性判断。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底和超声波检查发现实验A、B、C3组PVD发生率分别为25%、50%、100%,实验组总PVD发生率为58.3%,对照组无PVD发生,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2)。扫描和透射电镜显示实验C组发生完全性PVD,A和B组内界膜表面有玻璃体胶原残留。透射电镜和光镜检查发现各实验组的视网膜组织细胞未见异常,用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tPA能诱发人工PVD,25U在兔眼能安全和有效地诱发完全性PVD。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仅玻璃体腔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对玻璃体黄斑牵引以及玻璃体腔注射TPA和贝伐单抗对视网膜血管疾病的改善作用。

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4例24眼患者进行干预性系统研究。其中5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MT),19眼视网膜血管疾病包括: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眼,糖尿病性玻璃体出血(VH)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AMD)。在注射前及注射1mo后分别进行视力,B超和OCT检查。3眼VMT接受玻璃体腔单次注射TPA50 μg,2眼接受100 μg 注射。19例视网膜血管疾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50 μg)和贝伐单抗(1.25 mg)联合治疗。

结果:纳入病例中男性10眼视网膜血管疾病和VMT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6.8y 和60.4y。纳入病例中男性10眼(41.7%),女性14眼(58.3%)。22眼(91.7%)晶状体眼,2眼(8.3%)人工晶状体眼。VMT和视网膜血管疾病的玻璃体后部脱离(PVD)分别为0(0/5)和57.8%(11/19)(P=0.04)。在改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方面,与无PVD眼相比,有PVD眼改善更多。

结论:在VMT患者中,单独玻璃体腔内注射TPA不能成功诱导玻璃体后部完全脱离。玻璃体腔联合注射TPA和贝伐单抗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疾病患者玻璃体后部脱离,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以及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切割能有效地控制重症细菌性眼内炎的发展,改善预后,但术后常并发眼内纤维蛋白渗出,严重的纤维蛋白渗出可导致玻璃体内纤维条索形成,引起视网膜脱离。我们通过动物实验来观察速避凝、高三尖杉酯碱对细菌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纤维蛋白渗出和眼内纤维增殖的防治效果。1材料与方法 30只健康成年青紫兰兔,氯胺酮麻醉后,用 lml注射器距角巩缘 1.5 mm向玻璃体腔注射经培养计数的表皮葡萄球菌105/0.lml,接种10~16 h后,用裂隙灯和间接眼底镜观察,若发现瞳孔区有脓性渗出或玻璃体中度混浊,影响视盘…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plasminogenac tivator ,t PA)前房内注射 ,治疗人工晶状体前纤维素性渗出膜 ,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2~ 75岁 ,平均 (5 1.30± 2 3.5 5 )岁 ,外伤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9.
颜华  石华 《眼科研究》2007,25(7):493-493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直接影响玻璃体切割术的操作过程及手术效果,手术前通过非手术方法诱导PVD可缩短手术进程。本文采用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PVD,探索其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实验性前房出血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实验性前房出血的治疗观察赵培泉,王文吉,宋后燕,朱运松基因工程生产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已被证实是一高效、特异的新型纤维蛋白溶解剂。我们通过实验拟观察t-PA对实验性前房出血的治疗作用。1.材料与方法:取健康成年日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17例(17眼)儿童外伤性眼内炎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单纯玻璃体腔注药控制4眼;玻璃体切除13眼,其中玻璃体、晶状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10眼,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2眼,眼内注气1眼;17眼中共保留晶状体5眼.9眼视力提高(52.94%),视力不变者3眼(17.65%),视力下降5眼(29.41%)(其中3眼眼球萎缩).结论 儿童外伤性眼内炎手术效果与眼内炎程度、就诊时间、致病菌毒力有关,无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是否保留晶状体要考虑年龄及眼内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近5年来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和病原学诊断的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5例(5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感染控制,手术后视力4例提高,1例下降.术中采取玻璃体标本真菌培养5例均为阳性.结论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起病隐匿,危害视力严重.及时采取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有助于病原诊断和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眼球穿孔伤所致化脓性眼内炎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 小儿因眼球穿孔伤致化脓性眼内炎23例,伤后经5—17天药物治疗无效后转手术治疗。术前视力光感—数指,前房渗出、积脓及玻璃体积脓。所有病例均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继续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随访3—8周。结果 手术中见所有病例在锯齿缘处有厚密的奶油样脓液,因粘连紧密无法完全切除。3例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采用硅油填充术。20例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8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14例玻璃体培养为阴性结果。术后眼内炎控制,但因视网膜脱离最终全部术眼眼球萎缩。结论 眼球穿孔伤所致化脓性眼内炎,一旦锯齿缘出现难以清除的奶油样脓液,治疗极为困难且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治疗重症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重症眼内炎的66例患者66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伤性重症眼内炎44例44只眼,内眼手术后重症眼内炎22例22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治疗.66只患眼中,手术中摘除球内异物者19只眼,摘除晶状体者25只眼,摘除人工晶状体者6只眼,巩膜环扎者16只眼;行硅油填充者52只眼,行C3F8填充者14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2.0~2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7.9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炎症均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为59.10%.随访期间无眼内炎复发和视网膜脱离发生.66只患眼中,58只眼视力提高,占87.90%;5只眼视力不变,占7.60%;3只眼视力下降,占4.55%.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7,P<0.05).手术后眼压较手术前增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2).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是治疗重症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症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 对28例内源性眼内炎患者3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无眼部外伤史和内眼手术史.就诊时无全身症状者21例;发热者3例;眼胀痛伴头痛者2例;腹部疼痛者2例.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及眼B型超声检查后确诊.无发热、全身情况暂时稳定患者25只眼明确诊断后急症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治疗;全身情况不稳定同时有发热或腹痛患者5只眼经相关科室治疗后立即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抽取玻璃体积脓送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及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手术后随访18~30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改善情况及眼球保留情况.结果 30只眼中,手术后炎症控制,保留眼球者28只眼,占93.3%;手术后玻璃体再次积脓,眼压不能控制,行眼内容剜除手术者2只眼,占6.7%.手术后1、18个月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7,32.44;P<0.01).手术后眼压正常者24只眼,占80.0%;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者6只眼,占20.0%.一过性高眼压者经治疗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与手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P<0.05).28份玻璃体标本中,培养结果阳性者12例,致病病原体检出率为42.9%.其中,细菌7例,占培养结果阳性者58.3%;真菌5例,占培养结果阳性者41.7%.28例患者中,合并肝胆系统感染者18例,占64.3%.结论 急症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突光凝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复杂眼外伤导致的外伤性青光眼23例(23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直视下睫状突光凝术,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及视力。结果手术后大部分病例眼压得到控制,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玻璃体切除术中直视下睫状突光凝可有效降低外伤性青光眼的眼压,是一个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眼内窥镜引导下彻底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伴有角膜混浊的外源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行眼内窥镜引导下行彻底的玻璃体切割术的伴有角膜混浊的外源性眼内炎连续20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5~79岁,平均年龄35.9岁。眼球穿通伤所致眼内炎16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内炎4例。手术前视力均≤数指,角膜均严重混浊。 手术中均制造玻璃体后脱离,尽量彻底切割虹膜前后渗出膜、基底部和睫状体平部的玻璃体以及睫状体膜。入院到手术治疗的时间中位数为1.5 d。手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 结果 手术中取玻璃体样培养阳性者9例,占45%;6例取出眼内异物共7枚。手术中锯齿缘离断1处者2例,医源性视网膜裂孔1处和2处者各1例。手术后再次玻璃体内注药和玻璃体切割手术各2例。手术后视力≥0.05者10例,占50%。除1例视力下降低、3例视力无明显变化外,16例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4例≥0.8。手术后11例角膜基本恢复清亮。9例硅油存留,其中2例眼压偏低,但均>5 mm Hg(1 mm Hg=0.133 kPa ),1例高眼压,药物控制;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和可疑视网膜脱离各1例,未再手术。9只硅油填充眼随访末期视力均≤数指,无硅油存留的11只眼中仅1只眼未达到0.05。无眼球丧失 。 结论 眼内窥镜引导下彻底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为及时治疗伴有角膜混浊的外源性眼内炎的安全、可靠的新选择。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02-205)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treptococcus bovis is a gram-positive streptococcus present as normal flora in the digestive tracts of herbivores. It is occasionally isolated from the human intestine and may act as a causative organism of infectious endocarditis, urinary infections and meningitis. This report describes a rare case of a patient that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 caused by S. bovis complicated by bacteremia and suppurative spondylitis. Methods Endophthalmitis of the right eye occurred in a 76-year-old man accompanied by hypopyon and prominent vitreous opacity complicated by suppurative spondylitis. 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right eye consisted of light perception. Lensectomy and vitrectomy were performed immediately using a perfusate containing antibiotics. Antibiotics were administer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following surgery. Results S. bovis was detected in the cultures of blood and vitreous fluid collected during surgery. The visual acuity was 20/160 at 11 months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s Reports of 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 in human caused by S. bovis have not been found to date in a search of the MEDLINE databas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cute 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 caused by S. bov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