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约占扩张型心肌病的20%~35%,遗传缺陷在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成熟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筛查,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肌联蛋白基因(TTN)截断突变致扩张型心肌病的机制是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而国内关于TTN截断突变的研究鲜有报道。现就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特点、TTN截断突变和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是引起心力衰竭与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扩张型心肌病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候选基因筛查和连锁分析策略已成功定位了27个基因位点与该病有关。现对这些相关基因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分子遗传机制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已发现DCM有19个不同的致病基因,包括:ACTC、DES、SGCD、MYH7、TNNT2、TPM1、TTN、VCL、MYBPC、LMNA、PLN、TAZ/G4.5、TNNI3等;基因型和表型关系的研究也在深入,对该病分子水平的研究可能引起临床治疗学上的新观点。现对DCM遗传学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年发病率达7.5/10万,预后不良,年死亡率25%~45%,猝死发生率约30%,本文综述了IDCM病人中猝死的发病机制,危险性评价及室性心律失常处理方面近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最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率领的学术科研团队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基因研究中取得又一新进展.他们首次发现,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基因突变与DCM有关,在一房室传导阻滞伴DCM家系中找到了一个新的SCNSA基因突变位点(C→T),其位于20号外显子,碱基的变异造成了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在1180位置丙氨酸由缬氨酸代替(A1180V).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心肌疾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约50%.近年来DC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研究发现DCM的发病与基因相关,因此研究者提出通过筛选易感基因对早期DCM进行干预治疗.现就近年来DCM致病基因和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人群中是否存在z带选择性缝接PDZ基序蛋白(ZASP)基因突变以及与该地区IDCM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筛检成都地区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包括120例IDCM患者,100名健康对照者)ZASP基因外显子4、6、10的可能突变位点.结果 在IDCM组和正常对照组中,ZASP基因外显子4、6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图谱未发现差异;但外显子10 SSCP电泳图谱发现差异,经DNA测序证实为G216T杂合子与T216T纯合子.G216T杂合子在IDCM组检出28例,对照组检出12例;T216T纯合子在IDCM组检出9例,对照组检出4例.G/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在IDCM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ASP基因外显子10 G216-T多态性与成都地区汉族IDCM患者遗传易感性相关;提示T等位基因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散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相关TBX20基因突变谱。方法:从中国汉族人群中选择105例散发性DCM患者和130名健康对照者,采集静脉血并使用核酸纯化试剂盒纯化基因组DNA,采用PCR试剂扩增TBX20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子,对扩增的TBX20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TBX20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借助MUSCLE分析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应用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在1例散发性DCM患者识别出了1个新的杂合性TBX20基因变异c.832GA,即p.D278N突变,但该突变在130名对照者和其他散发性DCM患者中均未检出。跨物种TBX20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第278位的天冬氨酸在进化上保守,该TBX20基因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发现散发性DCM相关TBX20基因新致病性突变c.832GA,将有助于DCM患者的遗传咨询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在国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LMNA致病基因中发现的新突变对细胞分裂的影响。方法构建野生LMNA基因及突变LMN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与空载体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后,抗生素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细胞爬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突变LMNA基因的细胞组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17.41%)显著高于其它3组细胞(P〈0.01)。结论LMNA基因E82K突变有促使细胞向幼稚化转变的倾向,这可能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肌联蛋白是由单基因编码的最大蛋白,普遍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被称为第三肌丝,具有复杂的牛物力学性质和牛物化学功能.2002年日本研究人员报道r肌联蛋白基因(TTN)第3、14、49号外显子的4个基凶突变町能与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病相关,我国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寻找我同DCM患者是否存在TTN的突变,探讨在中国人基因背景下可能存在的TTN的突变及其与我国DCM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件(PCR-SSCP)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DNA序列测定等方法对117例DCM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TTN的第3、14、49号外显子的多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在我国DCM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与日本DCM患者相同位点的基因突变,而在2例有明显DCM家族史的儿章患者(1.7%)中新发现了位于TTN第49号外显子的13053位点基凶突变--G→A突变(G13053A),其导敛第4351位点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大冬氨酸(Gly4351Asp),在健康对照组巾未发现此改变.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中国DCM患者中发现存在于TTN第49号外显子的基因错义突变,该突变可能是DCM重要的病因学机制,尤其可能与早发DCM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对一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家系行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以寻找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一位DCM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与先证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绘制家谱图,由我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对先证者进行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获得可疑突变后,用Sanger测序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验证,寻找致病基因。结果 家系先证者6号染色体外显子上存在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 PLN)基因的精氨酸缺失突变c.36_38delAAG (p.Arg13del),为该家系的可疑致病基因。先证者目前心脏扩大,心功能显著下降,且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心电图提示肢导低电压以及胸导联R波极度减低。先证者母亲及其大姐因心脏病死亡,二姐目前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其子女未检测到致病基因。受磷蛋白作为肌质网钙离子循环中的调节蛋白,它的基因表达、分布、功能与心室的收缩功能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发现DCM家系中存在PLN基因缺失突变:PLN c.36_38delAAG (p.Arg13del),是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致病基因,此突变在汉族人群中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14.
15.
Factors predicting mortality in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 study of factors predicting mortality was performed in 201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163 men, 38 women, mean age: 48 +/- 11 year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Cox Model) of 51 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phic, echocardiographic and haemodynamic parameters, 56 patients died during follow-up (mean follow-up: 57.1 +/- 29.9 months). 5 year survival was 77 +/- 3%.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first symptom: pulmonary oedema, peripheral oedema, syncope; duration of symptoms at the time of inclusion; end systolic left ventricular volume; end diastolic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and their combination had the most accurate predictive value for death. A quantitative score (s) was calculated and used to define three subgroups: A:s less than or equal to 4.5; B: 4.5 less than s less than 6; C: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6. Five-year survival was 90 +/- 5% in group A; 84 +/- 4% in B and only 53 +/- 7% in C. In conclusion, overall survival was good in this population of all stage dilated cardiomyopathy; factors related to clinical severity, left ventricular dilation, 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and duration of symptoms defined a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 poo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散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相关ISL1基因突变谱。方法:收集226例散发性DCM患者和230名相匹配的健康人的血标本,抽提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析ISL1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对所发现的ISL1基因突变,应用ClustalW2软件评估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应用在线程序MutationTaster、PolyPhen-2和PROVEAN预测突变的致病性,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评估突变的功能效应。结果:在1例散发性DCM患者的ISL1基因中检测出1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c.706G>T即p.Asp236Tyr),该突变不存在于对照组。跨物种ISL1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被改变的氨基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致病性预测显示该基因突变具有致病性,生化分析表明突变体对靶基因的转录激活功能显著降低。结论:发现1个ISL1基因功能缺失性新突变,可能导致DCM,对DCM的早期个体化防治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中国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核纤层蛋白A(Lamin A)基因(LMNA)突变情况并初步探索突变基因功能。方法(1)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扫描1个中国人扩张型心肌病家系(50名成员)LMNA基因的12个外显子,对照为60例正常志愿者。(2)构建野生及突变LMN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后,用0.8mmol/L过氧化氢刺激24h,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结果(1)该家系先证者LMNA基因第1号外显子第244位碱基位置发生G→A转换,其编码氨基酸由谷氨酸(E)变为赖氨酸(K)。(2)给予0.8mmol/L过氧化氢刺激24h后,转染突变LMNA基因表达载体的细胞组凋亡率(29.13±1.24)%显著高于其他细胞组(P<0.01)。结论携带LMNA基因E82K错义突变的患者临床表型呈现症状重、发病早、预后差的临床特点,且部分患者合并Ⅱ°~Ⅲ°房室传导阻滞,该突变所促进的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