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骨、关节、肌肉的退行性改变有相似之处,现代医学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硬皮症、痛风、雷诺氏症等均属于“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病机理多与风寒湿三气致经络痹阻有关,早在《素问·痹论》就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2.
浅谈痹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外邪侵袭于肌表、经络、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涉及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浅淡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 ,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①风寒湿外袭。由于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内袭 ,气血为之凝滞 ,久而成痹 ,风胜者为行痹 ,寒胜者为痛痹 ,湿胜者为着痹。②邪留化热 …  相似文献   

3.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后世更对其进行了补充,增加了热痹。各种痹证症状各有不同,总而观之,痹证通常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疾病。本文用六气试对痹证的各种症状辨证划分论述。  相似文献   

4.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5.
针刺“养老”穴治疗痹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了风寒湿之邪为本病的病因;《灵枢·周痹篇》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指出了周痹的病因是风寒湿邪及其疼痛的特点。本组病例均为风寒偏胜之  相似文献   

6.
痹证病因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所致.自此以后,很多医家大多遵循痹证病因为感受外邪之说直至现代,认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或感受热邪所致.这种痹证病因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的传统理论制约着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影响痹证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病因并非单独由感受外邪所致,痹证也可单独由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现将痹证的一些常见病因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从肝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相当于痹证范畴。中医痹证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风寒湿邪是外因,肝失候外是内因,外因是痹证条件,内因是痹证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致病作用。正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以候外。”其意指:肝主疏泄,尚涵敷布阳和之气,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和以抵御外邪。“肝为风脏”,“风气通乎于肝”,“风为百病之长”,肝失候外,卫阳失布,外邪风寒湿入侵形成痹证。“直接深入其所主的筋骨肌肉,或直接危及脏腑,引起筋痹,骨痹,肌痹或肝痹、肾痹、脾痹”。其中筋痹、肝痹与今RA极相似…  相似文献   

8.
浅论痹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兴华 《中医杂志》2007,48(7):666-666
1痹证的病因非独外邪所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深入。《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气所致。自《内经》时代以来,历代医家多遵循《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痹证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其实古代医家也认识到,某些痹证发病…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晶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2):212-21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属“痹证”、“顽痹”、“痹”、“历节”等范畴。笔者在临床治疗上有以下几点体会。1病因病机论痹证首见于《内经》,其《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表虚不固,复感外邪乃历节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此外,痰浊与瘀血在历节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有时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之一。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则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畸形,并使病情逐渐加重,缠绵难愈。总之…  相似文献   

10.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本身或其周围结构病变引起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中医学将其归为“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合而为痹也。”认为多由外邪侵袭或跌仆闪挫导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  相似文献   

11.
痹,即痹阻不通。痹证是指因邪气侵袭,使得经络阻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肢体筋脉、肌肉、关节的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活动不利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证候综合征[1]。《素问·痹论》[2]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确指出痹证的主要病因为外感邪气。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结缔组织病等风湿免疫类疾病,可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现代医学治疗痹证主要运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  相似文献   

12.
中药巴布剂治疗痹证3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痹证,即闭阻不通之意,《内经》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风寒湿之邪阻于经络而引起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麻、重着、屈伸不利,甚至肿大、变形等的一类疾患,均称之为痹证。笔者用中药巴布剂祛痹止痛贴治疗本病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乃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引起肌肉、经络、关节等处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所说的“关节痹证”,即是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称为“骨关节炎”。传统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合至杂而为痹。”(《素问》)。风性开泄,走窜挟邪;寒性收引,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稠塞。三气合犯关节,令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是关节痹证的共同  相似文献   

16.
痹者,闭也,有闭阻不通之意。凡外邪侵入肢体的经络、肌肉、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疼痛、肿大、肿胀或麻木等症,甚至影响肢体运动功能者,统称为痹证。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硬皮病等。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针灸治疗中如不注意针刺后的护理,就会出现感染、血肿、出血等后果。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由于风、寒、潮、热之邪侵犯人体,壅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肢体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经云:“风寒浊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硬皮病等。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辨证治疗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险峰 《光明中医》2008,23(7):1009-1010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可侵犯多个关节,并以肿胀、疼痛、晨僵、关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痹证”“顽痹”“历节风”范畴。本病因机体感受风寒湿热外邪,痹阻经络关节而致。因感受外邪轻重、机体阴阳寒热虚实等体质因素不同,居处环境以及病变过程中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而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易发生变化。我在临床中依据其病变关节部位的临床表现,结合体质因素综合分析,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辨证分型及用药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重用黄芪治痹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生 《光明中医》2008,23(11):1789-1789
痹证如《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着手。然而,正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才是发生痹证的内在因素。《济生方·痹》则有明确的论述:“此病皆由于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是由于阳气不足,  相似文献   

20.
<正> “痹”,即闭塞不通之意。“痹证”多因气血为病邪所阻,引起筋骨、肌肉、关节出现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所致。《内经》有痹论专篇,提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点。其分类除按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之外,还按四时受邪部位分为春筋痹、夏脉痹、至阴肌痹、秋皮痹、冬骨痹和五脏痹证。张仲景虽未提出痹证专论,但散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痉湿暍”、“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等诸篇之中,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