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志痹初探     
痹证源自《素问·痹论》,原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而导致气血痹阻成为痹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正气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瘀血痰浊等归入痹证的致病因素,使痹证的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古人的侧重点在于祛风散寒除湿,将祛除外邪作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情志内伤导致痹病患者日益多见,中医药治疗情志致痹效果显著。该文从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西医对该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方法(如中药内服治疗、中医外治法及中医情志疗法)3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情志致痹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张锦花  殷海波  石白 《北京中医》2011,(12):915-917
情志因素作为疾病发病因素之一,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做为痹病发病的情志因素。从气机逆乱、内伤正损、痰瘀阻滞以及情志过极可郁火化热等方面探讨情志致病机理,认为情志因素同样可以导致各种痹证的发生。同行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应用于痹症的临床诊治中。  相似文献   

4.
张锦花  殷海波  石白 《北京中医药》2011,30(12):915-917
情志因素作为疾病发病因素之一,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做为痹病发病的情志因素.从气机逆乱、内伤正损、痰瘀阻滞以及情志过极可郁火化热等方面探讨情志致病机理,认为情志因素同样可以导致各种痹证的发生.同行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应用于痹症的临床诊治中.  相似文献   

5.
急性风湿热、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医学称之为风湿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痹证。痹证的产生多因机体气血运行不利或正气亏虚,外受六淫之邪侵袭而致病。临床常见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或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等。症状表现为疼痛、重着、肿胀、麻木、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变形等。笔者认为,经络不通,气血不荣是导致痹证的基本病机,滋肝补肾扶脾,宣通搜剔应为本病治疗的基本方法。 经络不通,即当机体内经络空虚,荣卫不固或有痰浊、瘀血内停时感受六淫之邪,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痰瘀壅塞而致痹痛,如…  相似文献   

6.
7.
情志护理,实质上就是指通过护士的态度、姿势、表情、气质、行为以及语言等多个方面,改善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以此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患者由于疾病发作带来的疼痛感,使患者能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主要针对情志护理在慢性风湿病人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情志护理对慢性风湿病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缠绵不愈,以致关节畸形废用,故又有“痹”之称,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下文所讨论的痹证将以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   当前,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病因不明,对其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和根治方法,仍属于难以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疾患。因西医治疗的副作用较多,而未能被广泛使用,而中医对痹证的治疗有着较丰富的经验。因此,从中医理论深入探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昕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35-2836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乃人之常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反映及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调节范围,从而导致脏腑气血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心理特点看,女子偏于感性,不耐情伤,情绪易于波动,更易受情志因素影响,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产生妇女经、带、胎、产、杂诸疾。由于情志因素与妇产科疾病有很重要关系,因此治疗妇女疾病时应重视心理治疗,即中医所谓"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对于情志所致妇科疾病中医除采用药物疗法,如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交通心肾等,还采用独特的情志疗法。常用情志疗法有"移精变气""情志相胜"等。  相似文献   

10.
<正>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中医将不寐的病位责之心,认为人之寤寐皆由心神所控,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过度等因素,都会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致不寐。情志,又称为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泛指精神、情绪、思维等心理现象和过程。情志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状态,是人正常的精神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的  相似文献   

11.
论正虚致痹     
痹证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所致,阳气内虚是形成痹证的根本原因。阳虚在先,使风寒湿气乘虚侵入,痹阻脉络而产生顽麻、不仁、疼痛、肿胀等证。故采用温阳、祛邪、通络为治疗大法。温阳以治本,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祛邪以治标,以消除病邪;佐以通经活络,以治气血阻滞,脉络不通。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正虚致痹     
痹证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所致,阳气内虚是形成痹证的根本原因。阳虚在先,使风寒湿气乘虚侵入,痹阻脉络而产生顽麻、不仁、疼痛、肿胀等证。故采用温阳、祛邪、通络为治疗大法。温阳以治本,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祛邪以治标,以消除病邪;佐以通经活络,以治气血阻滞,脉络不通。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结合心理学认识,认为情志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表现,是通过心神的感应,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心神的反应能力对情志的产生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影响情志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个体生理特点、社会因素等。情志病因的实质,是某种情志扰乱了脏腑气机从而产生疾病,而非情志表现本身。  相似文献   

14.
论肝郁致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病因非独感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肝郁也可致痹。古今不少医家对肝郁致痹都有论述,现代研究情绪因素能导致疼痛及与之相关的疾病。以舒肝解郁治疗,用丹栀消遥散加香附治疗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李成刚 《中医正骨》2004,16(2):59-60
刘柏龄教授从医50余年,全国名老中医终身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其究源推理,宗古而不拘泥,独具匠心,遣方用药,屡验屡效.作者有幸跟师聆听教诲,临摹揣度,每有心得.今将老师对痹证的认识、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吕直 《天津中医药》2002,19(5):52-53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举痛论>又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相似文献   

17.
情志疾病的气血阴阳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直 《天津中医》2002,19(5):52-53
  相似文献   

18.
仗邪致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 ,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疼痛剧烈 ,缠绵不愈 ,以致关节畸形废用 ,故又有“痹”之称 ,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下文所讨论的痹证将以痹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为主。当前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痹 )病因不明 ,对其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和根治方法 ,仍属于难以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疾患。因西医治疗的副作用较多 ,而未能被广泛使用 ,而中…  相似文献   

19.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02,17(3):47-48
清代名医王旭高为治疗肝病之大家 ,常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 ,惜其《西溪书屋夜话录》详于肝病治法 ,略于病因病机之发挥。然所著《王旭高临证医案》及《环溪草堂医案》对情志致肝病颇多论述 ,故探讨之补其不足 ,以利临床使用。王氏认为 ,肝主疏泄 ,能调畅气机 ,气机调畅则气血畅达 ,人的精神情志就舒畅开朗 ,故肝与精神情志关系尤为密切。病理情况下 ,情志致病 ,也主要影响到肝主疏泄及肝主藏血的功能。王氏认为情志发为肝病 ,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 怒则气逆 ,动风动火而发肝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在脏为肝 ,在志为怒。”一般来…  相似文献   

20.
试论热邪致痹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佩青 《新中医》1989,21(3):1-3
本文通过对63例热痹发病情况的调查,以热邪致痹立论,讨论热邪与痹证发病的密切关系,并相应制定五种清热通络法,应用于痹证治疗,收到初步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