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动态改变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雄性SD鼠诱发肝癌发生,分别观察肝细胞形态学、肝及血IGF-Ⅱ的动态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鼠肝,人肝癌组织中IGF-Ⅱ表达,并以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检测肝癌组织中HBV-DNA,分析IGF-Ⅱ表达与HBV复制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HCC的形成过程中IGF-Ⅱ呈梯度表达,表现为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变性组(P〈0.01).癌变过程中IGF-Ⅱ呈阳性表达和胞内分布,肝和血IGF-Ⅱ呈显著正相关.人肝癌组织中IGF-Ⅱ高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P〈0.01),与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数目无关;HBV-DNA阳性肝癌组织中IGF-Ⅱ表达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结论IGF-Ⅱ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其过度表达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动态改变及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SD鼠诱发肝细胞发生癌变,以病理学方法(HE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观察肝细胞形态学、肝及血IGF-Ⅱ的动态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肝组织IGF-Ⅱ表达与胞内定位.结果:组织学证实SD鼠在喂饲2-FAA后,在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HCC的形成过程中IGF-Ⅱ呈梯度表达,表现为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变性组(癌组vs变性组, x2=9.55,P<0.01;癌组vs正常组,x2=14.00, P<0.01),大鼠肝癌中IGF-Ⅱ在肝细胞内呈阳性表达;肝组织和外周血中IGF-Ⅱ呈显著正相关(r=0.97,P<0.01).结论:IGF-Ⅱ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在癌变早期表达增加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变过程中Bcl-2的动态表达与其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SD大鼠诱发肝癌发生,分别观察肝细胞形态学和肝细胞质Bcl-2蛋白水平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鼠肝组织中Bcl-2表达,分析Bcl-2蛋白水平变化与其病理学特征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关系.结果:诱癌过程从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形成过程中,肝细胞质Bcl-2的表达水平随肝组织学形态的改变呈增高趋势,表现为癌变组明显高于变性组和正常对照组(5.28±1.10 nmol/g vs 2.78±1.07 nmol/g,1.77±0.60 nmol/g,F=9.85,P<0.01),而癌前组又高于癌变组(6.21±3.34 nmol/g vs 5.28±1.10 nmol/g),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cl-2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Bcl-2过表达可能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的动态表达与改变特征。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雄性SD大鼠诱发肝癌发生,分别观察肝细胞形态学、肝及血IGF-1R的动态变化。以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IGF-1R表达,以RT-PCR扩增IGF-1R mRNA表达片段并经测序证实,从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分析与肝细胞恶性转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癌前病变到肝癌形成的动态变化,伴肝核酸代谢旺盛,肝IGF-IR表达异常;肝IGF-IR阳性率(%)、肝IGF-IR mRNA阳性率(%)、肝IGF-IR比浓度(ng/mg肝组织)和血IGF-IR(ng/ml)分别为:对照组0、0、0.63±0.17和1.33±0.47;变性组50、61.1、0.65±0.2和1.51±0.46;癌前组88.9、100、0.66±0.14和1.92±0.29;癌变组100、100、0.96±0.09和2.43±0.57。IGF-IR在转录或蛋白水平上呈梯度表达,癌变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且肝和血IGF-IR呈显著正相关(r=0.91,t=14.222,P〈0.001)。结论 IGF-1R过表达参与肝细胞癌变,是肝细胞恶性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5.
转化生长因子β1诊断肝癌和肝癌监测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肝癌发生过程中TGFβ1及基因动态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FA)喂饲雄性SD鼠诱发肝细胞癌变,以病理学方法、巢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LISA,观察肝细胞形态学、TGFβ1 mRNA、TGFβ1胞内定位、肝组织及外周血TGFβ1的动态变化与临床价值。结果SD鼠在喂饲2-FAA后,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肝癌形成。肝和血TGFβ1:正常组分别为(1.97±0.28)ng/mg和(5.98±1.76)ng/ml,变性组分别为(2.56±0、31)ng/mg和(9、41±0.37)ng/ml,癌前组分别为(3.88±0.11)ng/mg和(12.89±0、69)ng/ml,癌变组分别为(6、74±1.41)ng/mg和(16.74±2.19)ng/ml。癌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细胞变性组和癌前病变组。癌变过程中TGFβ1阳性表达呈胞内分布,肝和外周血中TGFβ1呈显著正相关。肝癌患者血浆TGFβ1诊断肝癌的阳性率为89、5%,在血AFP〈400μg/L肝癌患者中,TGFβ1阳性率为93.3%,与AFP联合检查诊断肝癌阳性率达94.7%。肝癌组织TGFβ1 mRNA呈强阳性表达,伴有肝外转移患者外周血TGFβ1 mRNA检出率为100.0%。结论TGFβ1参与肝细胞癌变过程,TGFβ1及TGFβ1 mRNA过表达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癌(HCC)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谱及转录核因子-κB(NF-κB)的动态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制备肝癌模型,以全基因组芯片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动态变化,经病理组织学(HE染色)分析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在癌变不同时期定量观察NF-κB动态变化,并分析了人肝癌及非癌组织中总RNA及NF-κB表达水平。结果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经含有28000个基因芯片分析发现,早期2898个基因上调,晚期3208个基因上调。正常对照肝NF-κB表达水平较低,在诱癌后肝细胞发生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高分化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随肝癌进展NF-κB表达呈梯度增加,在肝癌发展不同阶段NF到一KB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高度正相关。人肝癌组NF-κB表达,也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的非癌组织(P〈0.01)。结论多种基因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其中NF-κB信号转导途径激活起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喹酮(Praziquantel)治疗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对照组不做治疗,吡喹酮治疗组按500mg/kg给药,1次/d,连用2d。10周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片,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小鼠肝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实验设正常小鼠对照。结果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肝组织Bcl2、Bax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治疗组Bcl-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吡喹酮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止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癌组织HBV复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表达的关系。方法以自身对照法收集人肝细胞癌(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以生物素标记的HBV—DNA探针检测肝癌组织中HBV—D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TGF-β1和IGF-Ⅱ的表达,分析TGF-β1和IGF-Ⅱ表达与HBV复制的临床病理学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TGF-β1和IGF-Ⅱ均呈较高表达,其阳性率均为83.3%,肝癌组明显高于癌旁组(P〈0.01)。癌灶组TGF-β1和IGF-Ⅱ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数目无关(P〉0.05);TGF-β1和IGF-Ⅱ表达与HBV复制显著相关,且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结论肝癌组织中TG-β1和IGF—II过度表达,且与HBV复制和肝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性大鼠肝癌模型超微结构特征及HER-2 mRN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用AFB1(400μg/kg)间断腹腔注射雄性Wistar大鼠制作肝癌模型,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损伤病变、早期癌变和癌变肝组织中HER-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本组大鼠肝癌模型中,肝细胞呈变性损伤、异型性到癌变;线粒体由增生肿胀到枯竭、空泡变;糖原颗粒呈渐减少等特征性变化。观察到典型肝细胞吞噬细胞现象。HER-2 mRNA在早期癌变、癌变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和损伤病变肝组织(F=10.89,P=0.001;F=11.48,P=0.000)。结论AFB1诱导性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异型性及癌细胞渐变的超微结构特征,HER-2异常表达参与AFB1诱导性大鼠早期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变过程中TGF-β1及TNF-α的动态表达与改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癌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动态表达及其改变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制备肝癌模型,经病理组织学(HE染色)分析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癌变不同时期定量观察肝细胞及血清中TGF-β1和TNF-α的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在喂饲2-FAA后,肝细胞在诱癌早期发生颗粒样变性,中期出现不典型增生,后期可见大量癌巢结节,均为高分化肝细胞癌。在正常肝及血中仅见较低水平的TGF-β1和TNF-α表达。诱癌后,随肝细胞组织形态变化,肝组织及血清中TGF-β1和TNF-α表达水平逐渐增强,癌变组和癌前病变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与肝TGF-β1和TNF-α表达显著正相关。结论 癌变早期TGF-β1和TNF-α呈过表达状态,具有相互调节、相互协同作用,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肝癌基因谱动态表达及HSPgp96异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动态变化, 观察热休克蛋白(HSP)gp96表达及其在肝癌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 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 0.05%)喂饲SD大鼠诱发肝癌发生, 观察肝病理组织学(HE染色)改变, 用全基因组芯片分析肝基因表达谱的动态变化, 以巢式逆转录酶链反应扩增gp96基因片段.结果: SD大鼠在喂饲2-FAA后, 肝细胞在诱癌早期发生颗粒样变性, 中期出现不典型增生, 后期见大量癌巢结节. 肝癌发生过程中大鼠肝基因表达谱明显改变, 与对照大鼠比较, 癌变大鼠gp96上调3倍; 诱癌变过程中, 肝组织gp96 mRNA表达明显增加, 变性组, 癌前组和癌变组的肝组织中gp96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0.9%, 100%, 100% vs 16.67%, P<0.05). 结论: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谱明显改变, 其中gp96 mRNA呈过度表达, 其分析有利于肝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是一种重要的胎儿生长因子,其基因含4个不同的启动子(P1~P4)。在生长发育过程中,4个启动子不同的生物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独立性表达特征,P2~P4为胚胎型启动子,P1为成人型启动子。在胎肝和新生儿肝中IGF-Ⅱ mRNA表达量最高,其中P3活性最大,其次分别为P4及P2,P1失活,在成人肝脏中IGF-Ⅱ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约为新生儿峰值的1/10,其中P1活性最大,依次为P4、P2及P3,约70%成人肝脏P3呈关闭状态,仅30%成人呈微量表达。近年研究发现,IGF-Ⅱ在模型动物肝脏和人类肝脏的癌前病变及肝癌组织中呈过量表达,但不同学者报道的IGF-Ⅱ异常表达量及阳性率差异较大,且多数为IGF-Ⅱ蛋白水平的定性研究。我们分析了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肝癌的P1~P4调控的IGF-Ⅱ转录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旨在阐明IGF-Ⅱ基因启动子在肝癌癌变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1)证实肝细胞凋亡的异常增多存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2)观察虫草菌丝对肝细胞凋亡异常增多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模型,同时设立正常饮食对照组,病理对照组(NASH组),虫草菌丝干预组(CS组)。肝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UNEL检测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Bax、Bcl-2、Caspase-3、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广泛弥漫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局部有纤维组织增生;肝脏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显著增多(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ax、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而Bcl-2无显著变化(P〉0.05);(2)与病理对照组相比,虫草菌丝组大鼠肝组织有广泛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见灶性及点状坏死,未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组织SOD活性高于病理对照组(P〈0.05);TUNEL法检测凋亡的肝细胞显著减少(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ax、Caspase-3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P〈0.01),而Bcl-2、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1)NASH时肝细胞凋亡异常增多。(2)虫草菌丝可以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来减少活性氧含量,降低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和活化NF-κB P65减轻NAFLD中肝细胞凋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对延缓或阻止脂肪肝病变的进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小鼠前成骨样MC3T3-E1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MC3T3-E1细胞分组培养,应用4个浓度的IGF-1(1ng/mL、10ng/mL、30ng/mL、50ng/mL)干预24h。观察MC3T3-E1细胞动态生长状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蛋白Pax/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血清对照组相比,无血清对照组MC3T3-E1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无血清组相比,IGF-1组MC3T3-E1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Bax表达减弱(P〈0.05),Bcl-2表达增强(P〈0.05);各浓度组间比较,(1~50)ng/mL浓度范围内MC3T3-E1细胞凋亡率随IGF-1浓度加大而逐渐降低(P〈0.05),Bax表达逐渐减弱(P〈0.05),50ng/mL浓度组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1),Bcl-2/Bax灰度比与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917,P〈0.01)。结论 一定浓度的IGF-1同时调节Bax和Bcl-2表达,抑制无血清培养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存在剂量依赖性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体情况下消炎痛(Indomethacin,IND)所致胃黏膜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黏膜损伤机制。方法 SD大鼠胃内灌注不同剂量IND,灌胃后3h处死,采用TUNEL标记技术检测黏膜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TUNEL标记显示对照组大鼠胃黏膜仅见少量凋亡细胞,IND使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计算机图像分析显示单位面积内阳性细胞平均像素点30mg/kg组为对照组的6.3倍(P〈0.01),60~120mg/kg组分别为对照组的8.0、12.6和17.1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Bcl-2在胃腺体部呈中等至强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113.8±9.6;而Bax蛋白仅在胃腺体及基底部呈弱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128.5±6.1。30mg/kgIND使Bcl-2表达明显减弱(P〈0.05vs对照组),灰度值为124.8±6.3,60~90mg/kg组呈中等至弱阳性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53.1±10.1、174.1±8.6,120mg/kg组仅见散在弱阳性细胞分布于胃腺体部,灰度值为222.3±14.6,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达水平变化同细胞凋亡显著负相关(r=-0.9771,P〈0.01);Bax表达在30~90mg/kg组呈中等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灰度值分别为107.4±4.2、90.1±5.6、72.8±6.3,120mg/kg组在胃腺体及基底部见大量强阳性染色细胞分布,灰度值为69.8±6.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变化与细胞凋亡明显正相关(r=0.9725,P〈0.01)。结论 IND使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减弱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强,从而降低了Bcl-2/Bax,导致胃黏膜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表达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大鼠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预防组在造模期间,将不同浓度正肝方水剂(0.6g/ml,0.3g/ml)按10ml/kg分别灌喂大鼠;模型对照组用无菌蒸馏水按10ml/kg灌喂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IGF-Ⅱ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肝组织IGF-Ⅱ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LI)和表达强度(PU)最高,并且IGF-ⅡmRNA表达水平也最高(P0.01)。正肝方能降低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IGF-Ⅱ蛋白和mRNA的异常高表达(P0.01),且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正肝方能通过下调IGF-Ⅱ异常高表达,从而减弱IGF-Ⅱ通过自分泌生长刺激机制导致的AFB1启动的肝细胞异常增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高脂饲料喂养2型糖尿病MKR鼠建立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动物模型。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MKR鼠形成NAFLD模型,观察其肝脏形态、糖耐量、肝功能和血脂变化。结果高脂饲料诱发MKR鼠形成NAFLD模型肝细胞呈小泡性脂变,细胞内有大小不一的脂滴存在;糖耐量异常,异常程度高于MKR组。与C57野生组比较,MKR组小鼠肝质量、肝指数和血脂LDL-C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和血脂TG、TCHO、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MKR高脂组小鼠肝质量、肝指数、肝功能指标(ALT、AST)和血脂(TCHO、HDL-C、LDL-C)进一步升高,高于MKR组(P〈0.05或0.01),而TG下降,低于MKR组(P〈0.01),高于C57野生组小鼠(P〈0.05)。结论高脂饲料喂养MKR鼠可以建立稳定的、与临床2型糖尿病并发NAFLD一致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mRNA分析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胎蛋白(AFP)对肝癌(HCC)的诊断存在着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在胎肝和新生儿肝脏中有大量表达,但出生后该基因迅速降低直至关闭,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呈胚胎性过量表达IGF-Ⅱ。研究以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巢式PCR)扩增了肝癌组织及外周血中IGF-ⅡmRNA,并观察它在肝癌诊断、转移预测和鉴别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手术后新鲜肝组织中,分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核转录因子-kB(NF-kB)动态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雄性SD大鼠以2-乙酰氨基芴(2-FAA)制备肝癌模型,经病理组织学分析肝细胞形态学变化,定量观察NF-kB动态变化。并以自身配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后的肝癌及其癌周组织,定量分析肝癌组织中NF-kB表达及病理学特征。结果诱癌后肝细胞发生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高分化肝细胞癌形成;在此过程中,NF-kB表达呈梯度增加。NF-kB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颗粒状染色,癌组织NF-kB点灶状表达,定位于胞浆和细胞核;癌周组织NF-kB主要定位于胞浆,未见细胞核阳性。人肝癌组NF-kB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1),癌组织NF-kB表达阳性率为100%,癌周组织为68.6%(X^2=13.1,P〈0.01)。其表达与分化程度、肿瘤数目和肿瘤直径无关。结论NF-kB表达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活性抑制可能是肝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标本中TGF-β1和IGF-Ⅱ的表达,并以21例肝硬化患者、16例肝外伤及肝囊肿患者标本作为对照,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TGF-β1和IGF-Ⅱ在转移组肝癌组织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在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TGF-β1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IGF-Ⅱ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或几乎不表达。TGF-β1和IGF-Ⅱ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和IGF-Ⅱ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可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对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