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束支阻滞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尚未完全肯定。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们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56例。现将其近期及远期预后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156例患者均有典型AMI病史和胸痛表现。入院后立即做以下检查:①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心电监护:第1天每8小时记录1次心电图,24小时后每天记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主要依据是症状、血清心肌酶和心电图改变 3项指标。但急性后壁MI因在常规12导联上常无典型的心电图改变而易于漏诊。本文通过分析AMI患者的心电图表现 ,以探讨心电图对早期急性后壁MI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2 4例急性后壁MI均为 1995年~2 0 0 0年我院住院患者 ,男 19例、女 5例 ,年龄 5 0~ 84(64± 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 1979年WHOAMI诊断标准 ,其中后壁 15例 ,后壁合并下壁 5例 ,后壁合并高侧壁 4例。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及入院后 2 4h内每 2h描记 1次心电图 ,2 4h后改为…  相似文献   

3.
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是诊断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指标,鉴于常规12导联记录的局限性,对下壁AMI合并右室、后壁AMI易于漏诊。因此,下壁AMI者要及时加描右胸、后壁导联,现就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1992年6月至1996年3月,对3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中伴正后壁或(和)右室心肌梗死16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20例发生左胸导联ST段压低,14例左胸导联ST段无压低,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全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与方法病例:34例按WHO标准确诊为心肌梗死,其中单一下壁18例、下壁+正后壁11例、下壁+右室5例。除外同时合并前间壁、前壁、侧壁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心室肥厚和显性预激者。其中男性21人,女性13人,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为624±105…  相似文献   

5.
一、早期康复护理: 溶栓前的治疗观察:根据梗塞的部位及病史决定溶栓治疗时,及时描记全导联加长心电图1份,并定好位置。上好心电监测,用尿激酶2小时内每10分钟描记心电图一次,以后每4小时描记一次。密切观察心电监测是否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溶栓后的疗效。使用尿激酶和肝素易合并出血,应每月检测1次凝血酶原时间、观察口腔粘膜齿龈有无出血,观察大便颜色有无肠道出血。  相似文献   

6.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几乎把右室或/和后壁心肌梗死遗漏,随着对右室和后壁心肌梗死的不断认识、右胸导联及背部导联的普遍应用,尸检证实对右室和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明显提高。自1996年以来,我院对60例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加措了右胸导联和背部导联,发现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和后壁心肌梗死的病例非常多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院96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病人比较合并右室梗塞组的心电图ST抬高Ⅲ>Ⅱ的检出率,探讨其对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一.资料和方法:1987年-1996年间因急性下后壁、下壁心肌梗塞而入院的病人%例。其中右室梗塞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38—92岁;无右室梗塞组57例。就诊即刻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导联),ST段抬高≥1mm才列入分析。统计学采用两样本比率比较的u检验。二.诊断标准:由于右侧冠状动脉闭塞,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常并发右室梗塞,心电图诊断标准除下后壁心肌梗塞改…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常规12导联V2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梗死并发右室及正后壁梗死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为首次发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符合以下条件者:1常规12导联另加做V3R~V5R,V7~V9导联。2排除束支阻滞、左、右室大、预激综合征、局灶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共36例,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56±10岁。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谱均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在梗死早期除常规12导联心电图外,另加做V3R~V5R,V7~V9导联,在发病后第1天每6h做1次心电图,以后12h做1次,均在各导联同一位置记录心电图的资料以…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心电图对右室梗塞(RVI)的诊断价值,我们对18例左室梗塞合并RVI的患者描记了右胸导联V_3R~V_7R及双极右胸导联CR3R~CR7R的心电图,同时设对照组20例。梗塞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7~84岁。其中左室下壁梗塞合并RVI 14例;左室广泛前壁梗塞合并RVI 1例;左室下壁及间隔梗  相似文献   

10.
右室梗塞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右室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和诊断标准,对5例患者采用CR_(3R)、CR_(5R)、CR_(7R)、V_(7R)和V_(8R)导联描记心电图,结果ST段抬高出现于发病后5—8小时,抬高幅度为0.15—0.3mV,持续8—15天,较V_(3R)-V_(6R)显著。另外尚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坏死性Q波,而20例对照者无一出现Q或QS波。并就沿用的右室梗塞诊断标准作了评价,讨论双极、单极右胸导联的区别,提出急性左室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8例急性左室前壁梗塞患者进行双极右胸导联检测,结合有关文献,初步分析其合并右室心梗时的心电图表现与特点。 1 观察方法与结果 8例皆为住院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49~66岁(平均58岁)。临床表现和血清酶变化等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后12小时内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显示急性左室前壁梗死图形,同时加做双极右胸导联。 双极右胸导联采用头胸(HC)导联和胸腹(CA)导联系统连接法,即将普通心电图的Ⅰ导联负极作参比电极,分别置于右前额(HC)或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V7~V9导联异常对判定后壁心肌梗死(PAMI)有重要意义.但是PAMI难于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反映出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本文探讨V1~4导联心电图改变对PAMI及右室心肌梗死(ARVI)的诊断.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组:选择1995-03~2000-06住我院ccu的首发AIMI患者68(男49,女19)例,年龄30~7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准.排除左、右心室肥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右位心、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对照组:临床除外心肺疾病的健康者84(男58,女26)例,年龄30~75岁. 1.2 方法 AIMI患者,入院时除做常规标准12导联心电图外,均加做V7~9及V3R~V5R导联.发病第1天每6 h做1次,以后每24 h做1次,3 d后每周2~3次,连续心电监护1周 .对照组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下壁导联碎裂QRS波(fQRS)发生率,并与胸前导联碎裂QRS波发生率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173例陈旧性前间壁(119例)、前壁(44例)、广泛前壁(1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根据fQRS的有无分为有fQRS组和无fQRS组;根据fQRS所在导联位置,分为Ⅱ导联fQRS组、Ⅲ导联fQRS组、aVF导联fQRS组、≥2个下壁导联fQRS组、≥2个胸前导联fQRS组,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三组间fQRS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8),其中广泛前壁发生率为100%,前壁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前间壁组(P=0.014).②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三组间单一下壁导联、≥2个下壁导联及≥2个胸前导联的fQR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各组内不同下壁导联间fQR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③前间壁组内比较,≥2个下壁导联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2个胸前导联(P=0.045);前壁组内比较,≥2个胸前导联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2个下壁导联(P=0.048).结论 心电图fQRS的形成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且广泛前壁心梗者最易形成fQRS,前壁及前间壁心梗者次之.前壁OMI患者梗死部位相关导联更易出现fQRS,面前间壁OMI患者更易在下壁导联出现fQRS.下壁导联fQRS波形成可能预示着下壁或者前间壁血管或心肌的相关病变.  相似文献   

14.
近3年来,我们应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0例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①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②心电图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Zmm;③年龄<65岁;④发病在4小时以内。本组有男18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3:2;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3.6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8例;急性前间壁6例;单纯急性下壁5例;前间壁并高侧壁4例;急性下壁及右室心梗3例;再发急性前壁并局限前侧壁心梗4例。1.2治疗方法溶栓前均描记心电图(常规12导联,V,~V,、V。R…  相似文献   

15.
急性后间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 4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V1 3 和V3R 5R导联ST段抬高入院诊断为下壁、右室合并前间壁AMI的梗死部位进行探讨 ,藉以商榷急性后间壁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方法 根据心电图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V1 3 和V3R 5RST段抬高 ,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最显著 ,放射性核素99mTc MIBI心肌灌注缺损部位在下壁和后间壁 ,4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结论 根据以上发现我们提出后间壁A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如下 :①下壁AMI同时伴V1导联ST段明显抬高≥ 2mm ;②ST段抬高的幅度呈V1>V2 >V3 和V1>V3R>V4R,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即可诊断为下壁、后间壁AMI。  相似文献   

16.
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塞后,幸存者中一年内有10~20%猝死、5%再梗塞、25%左右出现心绞痛,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可极出常规心电图所不能检出的高危患者。本文对3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住院第4~5周进行DCG监测,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诊断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4例,男31例,女3例,年龄38~80岁,平均58±7岁。其中前壁20例,下壁9例,前壁加下壁2例,前壁加侧壁2冽,前间壁加下壁和右室梗塞1冽。2方法24小时DCG检查在住院第4~5周进行,仪器为德国Custor二通道实时DCG记录仪。导联体系选用监护导联即模拟V…  相似文献   

17.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住院,急性前壁心肌梗塞者17例。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36—61岁。7例于发病后12小时内入院,其余于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其中前壁心肌梗塞包括,前间壁梗塞9例、前间壁并心尖部梗塞7例、广泛前壁梗塞5例。均以典型症状,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变化和血清酶学改变,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患者住院过程中,仍作常规处理。必要使用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6例、苯妥英钠3例)。 胸壁R波、Q波和ST段标测方法:前壁心肌梗塞患者,采用Maroko氏35个标测点进行标测;五个横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加描V7—9和V3R—V8R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海新  李莉 《心电学杂志》1991,10(2):130-132
我们对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加作了V_(7-9)和V_(3R-8R)导联描记,结果发现2例合并正后壁梗塞,1例合并右室梗塞,现报告如下。例1 患者男性,60岁,于1985年5月23日劳动后突然出现心前区闷痛、心慌、大汗5h后到医院急诊。体检:P60次/min,BP12.0/6.67kPa(90/50mmHg),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心电图Ⅱ、Ⅲ、aVF的QRS综合波呈心肌梗塞超急性期改变,ST_(Ⅱ、Ⅲ、aVF)分别抬高2、3.5和3mm;ST_(Ⅰ、aVL)分别压低1和  相似文献   

19.
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早期,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常常发现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有时伴心前导联(V_1-V_6)ST段下降。此种心电图改变,过去一直认为是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在前壁导联的镜面投影,几乎无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注意到具有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较无心前导联ST段下降者血清酶CK峰值高、左室射血分数低、并发症多、近期及远期死亡率高、下壁梗塞面积大或多合并真后壁、后侧壁和后间壁梗塞,以及伴有前壁缺血。他们认为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变化可作为早期甄别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重症和轻型患者及多血管病变和单血管病变的有价值的非侵入性指标。然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分析,并对比观察。结果1例急性右室、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V1~V5导联ST段抬高。结论急性右室、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可伴V1~V5导联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