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检测1555^A→G突变在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的发生率,探讨其听力学特征,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六个家系成员共102人进行听力学评估,并收集每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DNA,用PCR-RFLP法(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A→G突变。结果 听力损害的共同特点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耳蜗性聋,氨基甙类抗生互致聋(AAIB)家系1、2所有母系成员共17人有1555^A→G突变,非AAID家系6母系成员10人也有此突变。非母系成员及家系3、4、5所有成员无此突变。结论 mtDNA1555^A→G突变是这类耳聋的遗传基础之一,而氨基甙类抗生素是其重要的环境因素。1555^A→G突变性在西南地区AAID及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均有较高发生率。此突变的复查筛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戴显宁  陈茜  王倩  王海坚  童郁  许锴 《浙江医学》2020,42(6):550-553
目的探讨耳聋患者线粒体DNA(mtDNA)12SrRNA基因突变频率以及相关突变位点对药物性耳聋表型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至2018年温州特殊教育学校186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anger测序法对mtDNA12SrRNA进行测序,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家系评估。结果186例耳聋患者中37例明确有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史,占19.9%。通过mtDNA12SrRNA检测,筛选出变异类型16种,其中保守指数(CI)>75%的变异位点包括827A>G、1095T>C、1107T>C、1382A>C、1431G>A、1541T>C、1555A>G。其中明确与药物性耳聋相关的1555A>G位点突变10例,突变率为5.4%,家系评估显示平均耳聋外显率为26.8%。结论通过对非综合征耳聋患者mtDNA12SrRNA筛查,并运用遗传手段预判药物耳毒性风险,明确部分药物性耳聋患者的病因,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通过遗传咨询可为下一代防聋治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分析评估,探讨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PCR扩增2650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样本的线粒体12SrRNA、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以及GJB2基因。对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听力学检测、耳聋相关热点基因突变检测以及家系资料等综合分析。结果:在2650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14例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突变率为0.53%。在这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的家系中,同时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和线粒体12SrRNAA1555G、12SrRNAC1494T或GJB2c.235delC的家系分别为3、1和2个。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这11个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发病年龄以及耳聋外显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和线粒体12SrRNAA1555G、C1494T或GJB2c.235delC突变家系的耳聋平均外显率分别为29.4%、42.9%和19.0%。前两者的外显率明显高于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家系的耳聋平均外显率(为14.0%)。结论: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可能与线粒体12SrRNAA1555G和C1494T原发突变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非综合征型耳聋的表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分析评估,探讨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PCR扩增2 650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样本的线粒体12S rRNA、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以及GJB2基因。对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听力学检测、耳聋相关热点基因突变检测以及家系资料等综合分析。结果:在2 650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14例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突变率为0.53%。在这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的家系中,同时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12S rRNA C1494T或GJB2 c.235delC的家系分别为3、1和2个。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这11个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发病年龄以及耳聋外显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C1494T或GJB2 c.235delC突变家系的耳聋平均外显率分别为29.4%、42.9%和19.0%。前两者的外显率明显高于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家系的耳聋平均外显率(为14.0%)。结论: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可能与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和C1494T原发突变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非综合征型耳聋的表型。  相似文献   

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遗传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确定线粒体 DNA1 2 S r RNA基因的 1 5 5 5位点 A→ G的突变与药物性致聋的关系。方法 :采用 PCR- RFLP的方法分析家族性和散发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Am An)致聋的易感性与 1 2 SRNA的相关性。结果 :在一个典型的 Am An致聋的家系中 ,全部患者均未检出 1 2 SRNA基因 1 5 5 5 G的突变 ,在 1 88例散发 Am An致聋的患者中仅有 5 .32 %携带 1 5 5 5 G的突变。而在一个母系遗传的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 SNHL)家系中却检到了 1 5 5 5 G的突变。结论 :Am An致聋具有遗传异质性 ,Am An致聋可能还有线粒体基因的其它位点的突变参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云南省部分特教学校聋生携带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相关基因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的突变率.方法采集413名耳聋学生及232名健康人群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含mtDNA 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直接测序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定.结果在413名耳聋学生中有10例携带mtDNA 12S rRNA A1555G均质突变,携带率为2.42%.对照组中未检测到该位点的突变.2组人群中均未检测到mtDNA 12S rRNA C1494T突变.结论云南省部分特教学校聋生携带mtDNA 12S rRNA A1555G的突变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本研究为明确该地区耳聋的病因、防治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的关系,并且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调查并收集2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6个散发病例及25例正常个体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tDNA目的片段,分别用BsmAⅠ、ApaⅠ及Xba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3243^G、7445^G和del961Cn点突变,对相关的扩增片段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酶切检测,两家系中全部12例的耳聋患者均为1555^G点突变阳性。家系中的其他成员、6例散发病例及25例正常人均为阴性,调查的所有个体(包括患者)3243^G、7445^G和del961Cn点突变均为阴性。mtDNA测序:酶切显示,1555G突变阳性病例均发现(nt)1555A→G转换,3243^G、7445^G及del961Cn点突变阴性。结论:1555^G点突变呈母系遗传;1555^G点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散发型病例中发生率较低:提示1555^G点突变是该类耳聋分子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查分析大连地区耳聋人群中4个耳聋基因的9个位点的突变携带及分布状况,以探讨大连地区耳聋患者常见聋病基因突变特点及发病率。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检测5 266例耳聋患者4个聋病基因中常见的9个位点:GJB2基因的35del G、176del16、235del C和299del AT,SLC26A4基因的2168A>G和IVS7-2A>G,线粒体DNA(mtDNA)12SrRNA基因的1555A>G和1494C>T,GJB3基因的538C>T。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连地区5 266例耳聋人群中,发现携带遗传性耳聋相关突变基因的患者1 416例(26.89%,1 416/5 246),其中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657例(12.48%,657/5 266),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512例(9.72%,512/5 266),mtDNA 12S rRNA线粒体基因突变携带者239例(4.54%,239/5 266),GJB3基因突变携带者8例(0.15%,8/5 266)。结论应用基因芯片可以高效、快速地在大样本人群中,尤其是聋人群体中进行大规模的基因筛查;大连地区耳聋人群携带遗传性耳聋相关突变基因的发生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分子病因学角度分析一具有母系遗传特性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耳聋原因.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及缝隙连接蛋白26编码基因(GJB2)全序列分析.结果 接受检测的该家系先证者(Ⅲ-5)及另一母系成员(Ⅲ-1)均携带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先证者聋前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携带线粒体DNA12SrRNA C1494T突变的另一母系成员(Ⅲ-1)聋前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GJB2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原因之一,该突变致聋程度的不一致性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氨基苷类抗生素致聋(AAID)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缺口-连接酶链反应对3个有明确氨基苷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0例)及56例听力正常个体的线粒体DNA突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个家系中的母系成员均检测到线粒体DNA155位点A→G的阳性突变,而56例正常个体均无突变。结论:AAID与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特异、简便,适合批量检测AAID患者的基因诊断方法,为探讨该病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incidence of the 1555A-->G mutation and explore the audiological features of pedigrees with matrilineal non-syndromic deafness in Southwest of China 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method of gene diagnosis. METHODS: Six pedigrees with 102 members were evaluated audiologically and clinically.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ir blood samples. All subjects were screened for mitochondrial DNA 1555A-->G mutation by Alw 26I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 RESULTS: Seventeen maternal relatives of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 induced deafness (AAID) pedigree 1 and pedigree 2, carried 1555A-->G mutation. 10 maternal relatives of Non-AAID pedigree 6 also carried 1555A-->G mutation. No mutation was found among paternal relatives and pedigrees 3, 4 and 5. CONCLUSION: The same aud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se pedigrees are: bilateral and symmetrical progressiv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with variable age of onset. The 1555A-->G mitochondrial mutation is one of the hereditary factors for this disorder. 4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deafness. The incidence of the 1555A-->G mutation in AAID and matrilineal non-syndromic deafness pedigrees is fairly high. Screening for mitochondrial 1555A-->G mutation may be of great clinical use fullness.  相似文献   

12.
66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患者的线粒体DNA1555位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 mt DNAA15 5 5 G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 (AAID)有关。通过调查采集了 6 6例 AAID病例 ,采外周血作 PCR- RFL P分析 ,对照组为 30例正常人 ,分析 mt DNAA15 5 5 G突变在 AAID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6 6例AAID患者中 ,14例具有 A15 5 5 G突变 ,而其余的 5 2例和对照组均无此突变。这表明 mt DNAA15 5 5 G突变是人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的分子基础之一 ,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 AAI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基因诊断的耳聋遗传咨询、指导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Dai P  Han B  Yuan YY  Jin ZC  Wang Y  Xiang Y  Yu F  Liu X  Wang GJ  Kang DY  Zhang X  Li M  Zhai SQ  Huang DL  Han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088-1092
目的利用基因诊断方法分析耳聋家庭的分子致病机制,并通过产前诊断进行胎儿耳聋基因型的鉴别,为不同发病原因的耳聋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指导和干预。方法共有5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其中3个家庭(家系1~3)均为父母听力正常,这3个家庭均有一个子女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受检时母亲均怀孕(6~18周)。1个家庭(家系4)夫妇均为聋哑人;1个家庭(家系5)丈夫为听力正常个体、妻子为重度耳聋个体。所有受检患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SLC26A4(PDS)基因分析和线粒体DNA 1555位点突变检测。结果家系1先证者携带GJB2复合突变,父母为携带者,产前诊断显示胎儿仅携带一个父系突变,出生后随访听力正常;家系2先证者携带SLC26A4(PDS)复合突变,父母为携带者,产前诊断显示胎儿仅携带一个父系突变,出生后随访听力正常;家系3先证者及其父母均未检出常见耳聋突变,第二胎出生后随访听力正常;家系4丈夫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妻子为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阳性,建议其后代严格禁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家系5妻子为SLC26A4(PDS)复合突变,丈夫为SLC26A4(PDS)杂合突变携带者,预测其后代患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的风险达到50%。结论耳聋基因诊断配合产前诊断在预防耳聋家庭再次生育聋儿上可以起明确的指导作用,并可引入正确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一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11名成员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遗传方式及与线粒体DNA突变的关系。方法:对11名成员外周血线粒体DNA进行PCR-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8例标本的PCR-RFLP结果异常,测序表明其均存在1555位点C-T突变。结论: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该家系呈典型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情况,并分析该基因突变患者的家系情况,为患者提供分子病因学诊断和遗传咨询。方法收集95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家系的相关临床资料,抽取外周静脉血5~10 ml,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对血样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扩增、纯化及测序。对突变阳性患者家系进行系谱分析,为其家系提供耳聋的病因学分析、生育指导及遗传咨询。结果 95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的检出率为8.4%(8/95)。结论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是引起遗传性耳聋的重要因素,本地区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率在国内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线粒体 D N A 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 A A I D) 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连接酶链反应( L C R) 对一个 A A I D 家系的所有成员( 共11 人) 及56 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 D N A(mt D N A) 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A A I D 家系中检出7 例突变个体,而56 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均无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特异、简便、适合批量检测 A A I D 中mt D N A 点突变的方法,通过对一个 A A I D 家系mt D N A 点突变的研究,为探讨 A A I D 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南京聋校散发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率和线粒体DNA(mtDNA)12SrRNA A1555G基因突变率.方法:收集聋校学生135名和健康对照人群162名外周血样本,PCR扩增GJB2和mtDNA 12SrRNA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突变热点,对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突变确定.结果:对GJB2检测结果显示:散发性耳聋患者样本中发现9种碱基改变(V27I、E114G、I203T V37I、176-191del16、235delC、299-300delAT、T123N和504insGCAA),其中235delC为主要突变方式,携带率为27.41%,其中纯合突变18例,杂合突变19例;162例正常对照中发现了15种碱基改变,其中4种为常见多态.散发聋135例和正常对照162例共计297例样本中未发现有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突变存在;结论:GJB2基因突变是引起散发性非综合征耳聋患者听力损失发生的重要原因,不同人种GJB2基因的突变热点存在差异,235delC是GJB2基因在中国人中的主要致病突变位点;GJB2基因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类型的突变和较多形式的多态性;在散发性耳聋中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的突变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线粒体12S rRNA突变是药物性耳聋的重要分子基础,其中A1555G和C1494T突变被报道和非综合症性耳聋有关,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12S rRNA A1555G或C1494T突变快速检测的新方法,为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3种基因型(野生型、A1555G突变型、C1494T突变型)的线粒体12S rRNA序列为模板,使用Primer 5.0软件设计4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同时检测A1555G或C1494T突变,并初步用于200例非综合症性耳聋患者的临床基因突变检测分析,最后通过PCR-Sanger测序进行评估。 结果 携带A1555G突变的个体经过PCR扩增后可以电泳检测出两条带(226 bp和736 bp),携带C1494T突变的个体经过电泳检测出488 bp和736 bp两条条带,而野生型的12S rRNA使用该方法仅扩增出736 bp一条条带。200例非综合症性耳聋患者中的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检出率为4%(8/200),其中A1555G突变个体4例,C1494T突变个体4例;DNA测序分析检测突变型检出率为4%(8/200)。2种方法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1.000,P<0.01)。 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简便、经济、准确、有效的A1555G和C1494T突变检测方法,可用于鉴定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从而有效的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定量检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mtDNA A1555G突变型/野生型的拷贝数,探讨mtDNA A1555G突变型的拷贝数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RT-ARMS-qPCR系统对含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 1555位点的拷贝数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其突变的比例.结合散发组和家系组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tDNA A1555G突变型的拷贝数与耳聋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散发组mtDNA A1555G同质性突变的患者中,突变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无关(R=0.001,P=0.997);散发组mtDNA A1555G异质性突变的患者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拷贝数比例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771,P=0.003);家系组mtDNA A1555G同质性突变的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341,P=0.022);家系组mtDNA A1555G异质性突变的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85,P=0.015).结论 含mtDNA A1555G点突变的拷贝数与非综合征性耳聋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为揭示非综合征耳聋临床表型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