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的符合情况并与直接指征比较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AMI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90min后行CAG检查,确定冠脉再通的直接指征,同时从溶栓即刻开始分别观察患者胸痛程度、心电图、心肌酶动态衍变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获得冠脉再通的间接指征,并与直接指征相比较?结果:以直接指征为标:位,间接指征对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判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33.3%,准确性为81.8%,结论:间接指征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特异性欠佳。  相似文献   

2.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经典治疗方案,大量临床观察均证明治性治疗可明显减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部分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存在血栓自溶现象,现有的判断梗塞相关血管的指标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对32例经静脉溶栓后患者,于溶栓开始后90分钟行急诊冠状动脉检查,旨在探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的血管再通率,并对部分梗塞相关血管未通的行补救性PTCA,以挽救部分存活心肌,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发现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为78.12%。判断梗塞血管再通无创指标中以心肌酶峰值前移最为准确,其次为心电图ST段下移,胸痛缓解及再灌注的心律失常不能作为判断再通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6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泽斌 《广西医学》2009,31(10):1510-1511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26例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尿激酶150万U溶栓。并给予综合治疗。结果治疗后,冠状动脉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8例,完全不通8例,患者症状、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谱明显改善。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为患者进一步PCI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静脉溶栓治疗,35例患者冠状动脉完全再通,20例患者冠状动脉部分再通,5例冠状动脉完全不通,且患者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谱及其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较好的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后心电图完全复原与溶栓时间的关系。方法动态观察12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心电图、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12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心电图完全复原,胸痛及其他临床症状迅速消失,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现,CK—MB峰值提前至14h内。结论若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60min内静脉溶栓,有望使病人心电图完全复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9例AMI患者接受rt -PA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 ,判断冠状动脉的再通率。结果  39例中冠状动脉再通 2 9例 ( 74 .3% ) ,其中发病 6小时以内的溶栓再通率为 85.7% ( 12 14 ) ,发病 6~ 12小时的溶栓再通率 6 8% ( 17 2 5) ,两者相比差异显著性 (P <0 .0 5)。≤ 6 5岁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 >6 5岁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应提倡急诊室溶栓 ;>6 5岁的患者静脉溶栓同样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方法 28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脉再通率,并观察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28例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20例,再通率71.4%,其中发病6 h内溶栓冠脉再通13例,再通率81.3%,发病6~12 h内溶栓冠脉再通7例,再通率58.3%;2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可靠的,AMI患者发病6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效果疗效显著,发病6~12 h应用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8.
无创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冠脉再通的评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使梗死相关血管 (IRA)再通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键 ,而静脉溶栓疗法因经济有效且简便易行在基层和中层医院 ,仍是再灌注疗法的主体。AMI静脉溶栓时 ,及早准确判断冠脉是否再通 ,对估计预后及下一步治疗非常重要。判断溶栓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 ,冠状动脉造影是最可靠手段 ,但因其有创性 ,难以为人接受 ,临床无创指标[1] 仍是最常用手段。我们结合溶栓后择期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过程中冠脉造影结果 ,对比评价临床无创指标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3…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尿肌酶早期与晚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及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小时为A组,6~24小时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再通率为6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组病死率为8.77%,对照组为15.8%;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余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延迟溶栓仍可使部分患者阻塞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再通后可使频临坏死的严重缺血心肌恢复,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状态,降低死亡率。实验资料证实,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使大量自由基释放,细胞内钙超负荷,可造成一系列心肌更灌注损伤。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即是此种损伤的表现之一。现将我们在临床AMI病人急诊静脉及冠状动脉内溶栓中遇到的再通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体会报告如下。1986年10月至1991年12月经12导联常规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确诊为AMI病人并符合以下条件者行急诊静脉或冠状动脉内溶栓:①年龄70岁以下;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我院自1994年3月至1997年6月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应用国产尿激酶(UK)和德国链激酶(SK)静脉溶栓治疗,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UK和SK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0.8%及63%,五周死亡率分别为8.6%及7.4%,严重出血并发症l.85%及2.17%,均无统计学意义。加大UK剂量至200万U,并不增加血管再通率反而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 临床观察证明UK和SK用于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有效的。两者均能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来自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闭塞,血流中断而发生急性泵功能衰竭,临床表现有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静脉溶栓作为用于AMI早期的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1例典型AMI的抢救体会,结合临床论述静脉溶栓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极化液(葡萄糖-胰岛素-钾-镁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和再灌注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极化液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50万U(体重>75kg者,按2万U/kg计算)30min内静脉滴入,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集治疗;A组患者在实施溶栓前或溶栓同时应用极化液。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心肌酶变化、心电图变化,评估再通指标(再通率和再通速率),计算溶栓前和溶栓后1周时的心肌梗死面积,利用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变化对比,CPK、CK-MB的峰值水平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溶栓面积组内比较溶栓后比溶栓前明显减小,但A组缩小更明显,组间比较溶栓后面积A组明显小于B组(P<0.05);再通率、再通速率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出院时测得左室射血分数EF值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极化液联合早期溶栓(同时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是目前药物治疗AMI的理想方案,极化液对AMI静脉溶栓提高冠脉再通率、再通速率、减少梗塞面积、恢复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优化疗效作用。极化液可明显提高AMI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病变检出的临床意义.方法6例冠心病AMI病人静脉溶栓后提示血管再通,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血管狭窄50%~80%.6例病人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分析血管内超声图像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结果6例病人中,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2例病人狭窄>50%,4例病人狭窄<50%;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血管病变为不稳定斑块.5例病人接受支架置入术,1例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论AMI病人静脉溶栓后血管虽再通,但原有病变仍存在.冠状动脉造影往往低估此类病变,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检出此类病变.  相似文献   

15.
谢秀成 《广东医学》1998,19(7):504-504
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90分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链激酶静脉溶栓血管再通车63.9%(达TIMIⅢ级血流)。在判别血管再通的无创评定指标中心肌酶峰值前移确诊率最高,其次为ST段迅速回降,而胸病突然缓解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静脉溶栓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方法对36例AMI患者,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检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开放率.结果24例AMI患者发病后6 h内溶栓,冠状动脉开放率为70.83%.12例发病后6~12 h时溶栓,冠脉开放率为33.33%.结论溶栓疗法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对3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不典型AMI病人,15例经常规静脉溶栓成功,13例静脉溶栓未成功,7~10天冠脉造影严重狭窄血管给予PTCA+支架术治疗,病人症状缓解,2例抢救无效死亡,13例随访3年未出现再狭窄.结论分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年龄因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不典型性,为确诊奠定重要基础.合理药物及介入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对QTd的影响.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溶栓治疗,溶栓前、溶栓后2 h、24 h、3 d、7 d、行标准心电图检查,测量QT离散度,其中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静脉溶栓后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梗塞相关血管再通者,溶栓后2 h QTd显著下降(96±18 ms vs 62±17ms),7 d后可接近正常.结论成功地溶栓治辽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其预后与受累的冠脉是否再通密切相关。ST段回落及心肌酶峰值的提前已被证实为判断受累的冠脉是否在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较少提及T波的变化,本文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化液(葡萄糖.胰岛素.钾.镁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和再灌注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极化液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50万u(体重〉75kg者,按2万U/kg计算)30min内静脉滴入,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集治疗;A组患者在实施溶栓前或溶栓同时应用极化液。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心肌酶变化、心电图变化,评估再通指标(再通率和再通速率),计算溶栓前和溶栓后1周时的心肌梗死面积,利用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变化对比,CPK、CK.MB的峰值水平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溶栓面积组内比较溶栓后比溶栓前明显减小,但A组缩小更明显,组间比较溶栓后面积A组明显小于B组(P〈0.05);再通率、再通速率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出院时测得左室射血分数EF值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凡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极化液联合早期溶栓(同时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是目前药物治疗AMI的理想方案,极化液对AMI静脉溶栓提高冠脉再通率、再通速率、减少梗塞面积、恢复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优化疗效作用。极化液可明显提高AMI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