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hilipsen首先使用牙源性角化囊肿这一术语来描述一系列的有角化的颌骨囊肿,他认为这些囊肿是牙源性的,后来许多学者描述了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有时OKC也发生在根侧方牙周部位。Fantaria研究了46例根侧牙周囊肿,发现其中8例(17%)是OKC。Gold和Sliwkowski研究32例发现6例(19%)是OKC。Brannon也发现82例牙周囊肿中20例(24.4%)是OKC。本文目的是讨论并区别牙周囊肿和OKC的重要性。 OKC是起源于牙齿的发育性囊肿,可发生在颌骨的任何部位。下颌较上颌常见,  相似文献   

2.
<正> 牙源性角化囊肿(OKC)已被确认为一个独立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占颌骨囊肿的3.3~17.4%,术后复发率为12~62.5%。它的高复发率引人注目,本文旨在通过211例OKC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和临床资料分析,研究OKC的组织学表现和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我科1966~1982年共诊断各类颌骨囊肿830例,其中OKC有211例。所有切片均经复查  相似文献   

3.
正角化牙源性囊肿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组正角化牙源性囊肿(orthokeratinized odontogenic cyst,OO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以OOC的名称报告20例,观察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并与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病变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约占同期所有OKC的9.9%(20/202),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就诊平均年龄39.1%;随访资料显示:15例患者行囊肿刮治后无复发;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比较发现:OOC和OKC之间差异有显著性,OOC上皮不表现OKC上皮的形态分化特点,细胞增殖活性较低。结论:OOC可能代表一组有别于牙源性角化囊肿的颌骨病损。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在牙源性病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和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中hTERT 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AB、OKC中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mRNA原位杂交法对口腔颌骨内54例AB、16例OKC及7例口腔正常粘膜,进行了hTERT mRNA的检测。结果 94.4%(51/54)AB、87.5%(14/16)OKC及1/7正常口腔粘膜有hTERT mRNA表达,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hTERT与AB不同组织学类型、病损发生部位、单房与多房无关(P>0.05),在AB外周细胞及星网状多边形细胞中有表达,在角化退变样细胞及颗粒样细胞中缺乏表达。结论 ①hTERT活化在AB及OK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②hTERT活性阳性率与病变中的细胞分化,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关,随着组织学分级增高hTERT mRNA阳性率及信号强度均增高。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牙源性病损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钟鸣  王洁  王兆元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4):320-323,I003
目的 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 2在成釉细胞瘤 (Ameloblastoma,AB)和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Keratocyst,OKC)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AB和OKC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 (S -P)检测 75例AB(原发 31例 ,复发 37例 ,恶变 7例 ) ,35例OKC及 9例口腔正常粘膜。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 2 0例AB(12例原发 ,8例复发 ) ,12例OKC中的bcl- 2mRNA。结果  88% (6 6 / 75 )AB ,74.2 % (2 6 / 35 )OKC ,44 .4% (4 / 9)正常口腔粘膜有bcl- 2蛋白表达 ,三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同样在原发组AB 77.4% (2 4/ 31) ,复发组AB94.5 % (35 / 37) ,恶性组AB10 0 % (7/ 7)。bcl- 2阳性率及阳性强度随着组织学分级变化而增加 ,组间统计 (P <0 .0 5 )。在 2 0例AB及 12例OKC中bcl- 2mRNA表达趋势与bcl- 2蛋白的表达是相一致的 (P <0 .0 1)。bcl- 2阳性表达与AB不同组织学分型 ,病损发生部位 ,肿瘤生长方式 (单房与多房 )无关 (P >0 .0 5 )。bcl- 2在病变中表达的特征为AB的外周层细胞为强表达 ,星网状层有阳性表达 ,随着细胞增殖分化呈实性片状时bcl- 2表达增强 ,角化退变样细胞 ,颗粒性变细胞表达缺失。OKC中多在基底层细胞中表达。结论 ①bcl- 2在AB及OKC的发生、发展及细胞分化与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Caspase-3和p53在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中的表达及关系。方法:TUNEL法检测40例OKC(原发20例,复发20例)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KC中Survivin、Caspase-3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OKC中凋亡细胞见于衬里上皮表层细胞;Survivin蛋白阳性染色见于26例(65%)OKC上皮基底层及基底上层细胞中,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见于18例(45%)OKC上皮表层细胞中,p53蛋白在OKC中不表达。结论: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和Caspase-3在OKC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牙源性囊肿和成釉细胞瘤体外骨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定量分析牙源性角化囊肿和成釉细胞瘤的体外骨吸收效应,探讨其颌骨吸收机制。方法收集25例牙源性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OKC)14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伴感染6例、含牙囊肿(DC)5例]和7例成釉细胞瘤的新鲜组织块行体外培养(24h),取其上清液与SD大鼠(新生5天)颅盖骨培养体系继续培养48h,以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培养体系上清液中的Ca2+含量,从而判断不同牙源性病损在体外导致骨吸收作用的差异。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牙源性病损体外培养上清液中的骨吸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骨钙素(BGP)和降钙素(CT)等的含量。结果各组牙源性囊肿和肿瘤引起大鼠颅盖骨培养Ca2+析出的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OKC伴感染组Ca2+浓度显著高于OKC组和成釉细胞瘤组(P<0.05)。各组牙源性囊肿和成釉细胞瘤培养上清液中IL6、TNFα、PGE2和C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OKC组和OKC伴感染组IL6含量显著高于成釉细胞瘤组(P<0.05);OKC伴感染组CT含量显著高于OKC组和含牙囊肿组(P<0.05)。这些因子和Ca2+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6与钙值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颌骨牙源性病损在体外可促进骨吸收,此作用可能与其产生的某些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是否存在SMO基因突变,进一步完善对OKC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OKC患者,10例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性OKC(女性4例,男性6例),20例为散发性OKC(女性7例,男性13例)。采集患者的病变组织,分离衬里上皮和纤维间质,采用Sanger测序法分别检测上皮与间质DNA中SMO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检测发现3个SMO基因突变位点,即1例综合征性OKC携带c.2081C>G(p.P694R)突变,2例散发性OKC分别携带c.907C>T(p.L303F)突变和c.1247_1248delinsAA(p.G416E)突变,前2例突变为未被报道过的SMO新突变,且2例散发性OKC均不伴PTCH1突变。结论除PTCH1突变外,OKC还存在SMO基因突变,可能与OKC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一种多发生于颌骨,呈侵袭性生长,且复发率高的牙源性良性病损。一类原发于颌骨外软组织,且具有OKC组织学特点的病变被称为外周性牙源性角化囊肿(peripheral odontogenic keratocyst, POKC)。本文报道1例右颊黏膜POKC,并就临床特点和起因等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keratocyst,OKC)与正角化牙源性囊肿 (orthokeratinizedodonto geniccyst,OOC)中CK10及Bcl- 2的表达情况。方法 :OKC及OOC各 10例 ,分别行CK10、Bcl- 2免疫组化染色 ,并利用SPSS10 .0统计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K10在OK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0 % (8/10 ) ,而在OOC中为 10 0 % (10 / 10 ) (P >0 .0 5 )。OOC上皮中CK10阳性着色于除基底细胞层外的上皮全层 ,而OKC中CK10阳性着色仅见于上皮表层的不全角化层。Bcl- 2在OK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 0 % (6 / 10 ) ,而在OOC中为 10 % (1/ 10 ) (P <0 .0 5 )。结论 :OKC与OOC的衬里上皮中免疫组化表达存在显著差别 ,OOC可能为有别于OKC的一种独立病损。  相似文献   

11.
669例牙源性颌骨囊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角化囊肿、根端囊肿、含牙囊肿等三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 2 0年间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keratocyst,OKC)、根端囊肿 (radicularcyst ,RC)及含牙囊肿 (dentigerouscyst ,DC)的临床资料 ,对其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①三型颌骨囊肿的男女之比分别为 :OKC 1.6∶1,RC 1.4∶1,DC 4.1∶1(x2 检验 ,P <0 .0 0 5 )。②除DC未见于 70岁以上年龄段外 ,几乎各年龄段均见三型颌骨囊肿的发生 ,三型囊肿组间及组内的年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 (x2 检验 ,P <0 .0 0 5 )。OKC及RC 2 0~ 2 9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最多 ,分别占各年龄段患病人数的 2 7%及 2 0 % ;DC 10~ 19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最多 ,占各年龄段患病人数的 2 9%。③颌骨的任一部位均见三型颌骨囊肿的发生 ,但发生频率不同 ,三型颌骨囊肿组间及组内发病部位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x2 检验 ,P <0 .0 0 5 )。OKC以下颌磨牙区发生率最高 ( 5 5 % ) ,其次为下颌前磨牙区( 4 1% ) ;RC及DC则以上颌前牙区发生率最高 ,二者的发生率分别为 5 7%与 75 %。④OKC有 13 7例合并感染 ,感染率 3 9% ;RC 48例合并感染 ,感染率 2 4% ;DC 18例合并感染 ,感染率 16% ,三型间有显著性差异 (x2 检验 ,P <0 .0 0 5  相似文献   

12.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发生率约占所有颌骨囊肿的11%,术后复发率则从2.5%~62.5%不等[1]。此外,OKC尚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及恶性转化倾向。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DC)也是较常见的颌骨囊性病变,约占颌骨囊肿的16.6%,预后较好。成釉细胞瘤约占所有牙源  相似文献   

13.
成釉细胞瘤及牙源性角化囊肿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成釉细胞瘤(AB)及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的表达及其与AB、OKC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38例AB、10例OKC、7例正常口腔黏膜(NOM)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合病例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ICAM-1和VCAM-1在AB、OKC和NOM3组表达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ICAM-1在AB中的阳性率达65.2%,显著高于NOM(14.3%),OKC(60.0%)与NOM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VCAM-1在AB中的阳性血管数也显著高于OKC和NOM。ICAM-1和VCAM-1表达与AB的组织病理分型、年龄、性别和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与AB及OKC的发生、发展及细胞分化与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三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年间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根端囊肿(radicular cyst,RC)及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DC)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三型颌骨囊肿的男女之比分别为OKC 1.6∶1,RC 1.4∶1,DC 4.1∶1(χ2检验,P<0.005).2)除DC未见于70岁以上年龄段外,几乎各年龄段均见三型颌骨囊肿的发生,三型囊肿组间及组内的年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05).OKC及RC20~29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各年龄段患病人数的27%及20%;DC10~19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最多,占各年龄段患病人数的29%.3)颌骨的任一部位均见三型颌骨囊肿的发生,但发生频率不同,三型颌骨囊肿组间及组内发病部位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05).4)OKC有137例合并感染,感染率39%;RC48例合并感染,感染率24%;DC18例合并感染,感染率16%,三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05).结论1)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牙源性颌骨囊肿.2)不同的年龄段,对OKC、RC及DC的易感性不同.OKC及RC发生的高峰期均为20~29岁年龄段;DC发生的高峰期为 10~19岁年龄段.3)不同的颌骨部位,对OKC、RC及DC的易感性不同.OKC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其次为下颌双尖牙区;RC及DC则好发于上颌前牙区.4)感染症状的出现,对OKC、RC及DC彼此间的鉴别诊断具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PCR-SSCP和DNA测序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PTCH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PTCH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采用PCR-SSCP筛查与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2例OKC进行PTCH基因突变的检测, 其中2例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相关OKC,10例为散发OKC。 结果 在4例OKC中发现了4处突变,其中2处生殖细胞突变发生在2例NBCCS相关OKC,2处体细胞突变发生在2例散发OKC。另外,还在10例OKC中检测到了8处PTCH基因多态性。结论 NBCCS相关OKC和散发OKC均可发生PTCH基因突变,但突变水平不同,PTCH基因的突变在二者的发病中可能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牙源性角化囊肿中PTCH基因的突变检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PTCH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类型及分布特点,分析散发OKC与伴发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OKC之间的分子病理联系。方法收集8例OKC新鲜病变组织(4例散发,4例伴发NBCCS),提取DNA,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OKC病变组织中的PTCH基因突变。结果分别于4例NBCCS—OKC和2例散发OKC中检测到6处PTCH基因突变,2例为错义突变,引起1个氨基酸的改变;其余4例突变分别为1~7个碱基插入或缺失,其中3例引起读码框的改变(移码突变),并导致蛋白质的提前截断,1例导致了2个氨基酸的插入。结论PTCH基因突变不仅常见于NBCCS—OKC,部分散发OKC病变也可以发生该基因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成釉细胞瘤 (Ameloblastoma ,AB)和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keratocyst,OKC)中 β -连环素 (β-catenin ,β -cat)的表达 ,并探讨其在AB、OKC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 ,分别对 72例AB(原发 34例 ,复发 31例 ,恶性 6例 )、2 1例OKC和 8例口腔正常粘膜中的 β -连环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 在正常口腔粘膜上皮细胞膜上有 β -cat的完整表达 ,在OKC中主要表达于棘层细胞膜 ,出现胞浆和胞核中的异位表达。在AB的星网状层及外周层细胞中均有 β -cat的表达 ,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在AB和OKC中的异位表达率分别为 71.4 % (15 / 2 1)和 87.5 % (6 3/ 72 )。三组中 β -cat的表达有差异 (P <0 .0 0 1)。另外 ,伴随着AB的复发和恶变 ,β -cat的胞膜表达强度下降和丢失 ,胞浆或胞核的异位表达增加 ,三者相比有差异 (P <0 .0 5 )。结论 β -cat的表达水平与AB的细胞分化程度成负相关 ,且与AB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作者采用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方法对18例牙源性囊肿的细针吸活检标本进行角蛋白细胞-10(CK-10)的表达检测,以此区分牙源性角化囊肿(OKC)和非角化囊肿,并对其功效进行评估。 材料和方法 此项前瞻性研究包括细针吸活检(FNAB)确认的18例牙源性囊肿患者。采取标本按如下方式进行:用23号或25号针头连接于10ml注  相似文献   

19.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nic keratocyst,OKC)是一种局部骨破坏并有复发倾向的颌骨病变,采用一般病理学检查难与颌骨其他类型囊肿相鉴别。本文报告了采用差异性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各类颌骨囊肿进行鉴别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端粒酶hTR、hTERT基因表达在人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和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nic keratocysty,OKC)中的意义,探讨其在AB、OKC中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mRNA原位杂交方法对口腔颌骨内54例AB、16例OKC及7例口腔正常粘膜,进行了hTR、hTERT mRNA的检测。结果94.4%(51/54)AB有h1、R、hTERTmRNA的表达,81.2%(13/16)、87.5%(14/16)OKC及2/7和1/7正常口腔粘膜分别有hTR、hTERTmRNA表达,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TR与hTERT在AB中表达具有相关一致性。端粒酶表达与AB不同组织学类型、病损发生部位、单房与多房无关,在AB外周细胞及星网状多边形细胞中有表达,有角化退变样细胞及颗粒样细胞缺乏表达。结论 hTR、hTERT活化在AB和OK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判断AB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