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Midgut 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MVI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术前超声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MVIM新生儿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新生儿MVIM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应作为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28例疑似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均先后进行X线扫描及彩超检查,并经临床手术治疗取病理样本检验确诊。观察和对比X线组和彩超组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28例疑似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经X线确诊25例,确诊率89.29%,经彩超组确诊28例,确诊率100%;两组确诊率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较X线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2004年~2009年收治并手术证实的2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腹部立位片:26例中22例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征象;(2)钡餐检查:胃及十二指肠近段不同程度扩张,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呈不完全梗阻,可见十二指肠与上段空肠于右中腹部呈螺旋状下行(18例),呈多弧形迂曲向下行走(6例),该段肠管局部纤细,不重叠。十二指肠水平段明显梗阻,钡剂滞留于梗阻末端呈鸟嘴状(2例);(3)钡灌肠检查:共14例在钡餐检查后又行钡灌肠检查,回盲部位于右上腹6例,左中腹5例,左上腹3例;(4)手术所见:24例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环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有腹膜带粘连压迫该段肠管,旋转角度最大1080°,最小180°,以360~720°居多。结论 X线检查尤其是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与上部空回肠狭窄并呈螺旋状或迂曲多弧形向下走行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典型征象,因此,胃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首选方法,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上消化道梗阻原因之一,其原因系胚胎期肠道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的正常旋转运动发生障碍致十二指肠、空肠受压和肠扭转等病变所致.本病主要见于新生儿期,发病率居新生儿上消化道梗阻首位,现就本院1990年1月~2005年12月治疗的39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在临床上对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应用和诊断意义.方法:分析该院六年来入院接受治疗的30例小儿肠旋不良并中肠扭转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结果:在30例患者中,在手术前,有22例患者被诊断出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旋涡,在手术中均被证实.其中11例伴有肠壁增厚、肠腔积液,,6例肠系膜上静脉扩张,3例部分肠断坏死,1例合并空肠狭窄,1例出现腹腔囊性肿块.结论: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旋涡判断是否存在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是患儿的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对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上消化道梗阻原因之一,是指胚胎时期肠道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旋转不完全或异常,使肠道位置发生异常和肠系膜附着不全而引起的不全性肠梗阻,80%在新生儿时期发病。肠旋转不良易并发中肠扭转,中肠扭转时间长或严重者若治疗不及时可造成绞窄性肠梗阻及肠坏死,病死率高。现就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肠旋转不良是新生儿期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1975~1995年间共收治新生儿肠旋转不良3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发病年龄最小2d,最大28d。 1.2 症状和体征:以间歇性反复胆汁性呕吐为主要症状,有3例呕吐咖啡样液体,2例排血性大便。体检:体重2500~3000g,脱水、黄疸4例,上腹胀、有胃肠蠕动波7例,2例腹肌紧张,X线检查可见游离气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超声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肠扭转患者的超声图像等资料。结果:7例超声检查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肠系膜上动脉(SMA),6例SMV位于SMA左侧(换位征),1例SMV位于SMA前方(前/后位置异常);7例病例中6例显示"漩涡征"。结论:超声图像发现SMV和SMA的换位征和前/后位置异常以及漩涡征可以诊断肠扭转。  相似文献   

9.
张怀涛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423-2424,2354
目的:探讨X线与CT对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VIM)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15例.8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5例均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10例新生儿采用76%泛影葡胺造影,6例行钡灌肠;4例行CT检查,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①腹部立卧位平片表现: 4例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1例见空、回肠换位征;②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10例,见"螺旋征".③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1例.④4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3例见典型 "漩涡征"; 1例新生儿CT扫描肠系膜血管及"漩涡征"显示不清.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螺旋征"是其典型表现;新生儿采用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取得良好效果.CT对非新生儿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漩涡征"伴肠系膜根部SMA、SMV正常排列迷失及相伴肠袢走行异常为VIM典型CT表现.  相似文献   

10.
11.
新生儿胃穿孔是新生儿早期气腹最常见的病因,一般于生后一周以内发病,我们在新生儿胃穿孔手术中,发现很多患儿合并肠旋转不良这一畸形存在,总结2009年-2014年手术的24例新生儿胃穿孔患儿,发现合并8例肠旋转不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03年12例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男10例,女2例,就诊时出生7~75d,平均45d,术前均经泛影葡胺口服及灌肠造影确诊后行Ladd术,附加阑尾切除术。结果本组1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二次手术行粘连松解术,其余11例无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并发急性肠扭转所致高位十二指肠的梗阻,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间断性胆汁性呕吐,口服和灌肠的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可靠依据。Ladd式手术是本病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8例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32例,女16例,反复胆汁性呕吐46例,呕吐咖啡样液体4例,血便2例。伴发畸形:十二指肠隔膜3例,美克尔憩室3例,肠系膜囊肿1例,环状胰腺1例,空肠隔膜1例,乳糜腹2例。治愈43例,治愈率89.6%。结论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通过放射学及超声学检查大多可明确诊断。传统的Ladd术治疗效果满意,若无并发其他严重的先天畸形,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 (Volvulusinintestinalmalro tation ,VIM)是婴幼儿肠扭转的常见原因 ,成人发病少见。国内文献较多的是婴幼儿VIM的报道 ,对成人发病的症状、诊断仅见个案报道。 1 998~ 2 0 0 1年间我院经手术证实VIM 5例 ,探讨CT对成人VIM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文VIM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5 3~ 72岁 ,平均 64岁。临床病史 :5例均以急腹症不能缓解就诊 ,并有腹痛反复发作、改变体位后缓解的病史 ,病程 3~ 5年不等。无肛门停止排便和排气。影像检查 5例均使…  相似文献   

15.
叶桓  黄河  刘翔  左伟  张振强 《安徽医学》2008,29(1):26-28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35例行Ladd术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患儿,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腹部平片检查,16例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12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33例患儿合并中肠扭转,33例患儿存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例放弃治疗。结论肠旋转不良易并发急性肠扭转,肠梗阻,口服和灌肠的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可靠依据。Ladd式手术是本病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5年10月~2010年10月经手术证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67例,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出现典型影像表现"螺旋征""、漩涡征"、回盲部位置异常可明确诊断,肠旋转不良可合并中肠扭转、胃扭转、十二指肠隔膜、十二指肠闭锁、胃隔膜、食道裂孔疝等。结论合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空肠移行处位置异常,回盲部位置异常,高度提示本病。消化道钡餐造影、钡灌肠造影是诊断本病首选方法,64SCT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分析1983年至1991年9年间确诊的43例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发现发病时间较文献记载提前,生后24小时内发病者占46.5%。呕吐、腹胀、黄疸及排便异常为主要症状,诊断以X线检查最为方便,钡灌肠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旋转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治疗10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患儿。术前加强营养,提高手术耐受力,术后预防并发症,给予合理喂养。结果:10例患儿治愈,随访1年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积极有效预防并发症,是新生儿旋转不良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34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超声声像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中术前彩色多普勒确诊28例,漏诊6例。28例中彩色多普勒出现了"漩涡征"血流信号,诊断明确;6例漏诊者未见明显"漩涡征"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具有无创易行、重复性好、能迅速做出诊断的优点,可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