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来本院就诊的 19例眼内异物伴感染的患者的预后和治疗。1.对象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来中国医科大学一院眼科就诊收入病房的 19例眼内异物伴眼内炎的患者 ,其中男14例 14眼 ,女 5例 5眼 ,均为单眼发病 ,右眼 10例 ,左眼 9例。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5 8岁 ,平均 34.9岁。玻璃体异物 7例 ,视网膜异物 12例。磁性异物 16例 ,非磁性异物 3例。 19眼均伴发外伤性白内障。7例有外路异物试吸失败的病史。受伤月份 ,1~3月 2例、4~ 6月 4例、7~ 9月 11例、10~ 12月 2例 ,术前视力 :光感 定位不确…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81年1月~1988年12月收治无晶体眼视网膜脱离21例,现分析如下。一般资料1981.1~1988.12共收治各类原发视网膜脱离1211例,其中无晶体眼视网膜脱离21例、21眼。21例病人中男17例,女4例,右9眼,左12眼。白内障术后到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1年以内8例,1~5年5例,6~10年5例,11年以上3例。白内障性质:老年性白内障9例,外伤性白内障8例,先天性白内障4例。眼部情况1.瞳孔: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外伤白内障针吸术后,瞳孔上移及虹膜后粘连的有16  相似文献   

3.
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视网膜血管病 ,现将我们在 1984年 2月~ 2 0 0 1年 10月遇到的 10例 ,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1 一般临床资料 :共 10例 10只眼 ,男 9例 ,女 1例 ,右 6眼 ,左 4眼 ,年龄 3 0岁~ 43岁 ,平均 3 6 5岁。就诊时视力眼前指数~ 0 0 8者 6眼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gnroam,mfERG)评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公司生产的VisionMonitor视觉诱发系统检测23例23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及8例11眼同龄正常对照眼的mfERG,检测视野的水平视角±30°,垂直视角±23°,采用ERG-jet接触镜电极,于5min记录61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白内障术后组mfERG的N1波潜伏期在各视网膜半区、4个象限及第2~5环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1波潜伏期在视网膜上半区、颞侧区、颞上象限、颞下象限和第2~4环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N2波潜伏期在视网膜下半区、颞下象限及第2~4环明显延长,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术后组N2波振幅密度在视网膜颞侧区、颞上和颞下象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白内障术后眼mfERG的一阶kernal反应有明显改变,为进一步研究白内障患者视网膜的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992年~ 1999年 6月我们共收治眶内气枪铅弹异物12例 ,在 X线透视电视屏观察下全部顺利取出 ,效果满意。因多数病例合并严重视网膜震荡伤 ,术后视力仅近半数有不同程度提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13眼 ,男 11例 12眼 ,女 1例 1眼 ,年龄 9~ 5 3a,双眼 1例 (为鸟铳走火误伤自己 ) ,单眼 11例。由眼睑皮肤进入者 9眼 ,由内眦球结膜进入者 3眼 ,由外眦部球结膜进入者 1眼。经 CT检查 ,异物位于鼻上象限 3眼 ,鼻下象限 2眼 ,颞上象限 6眼 ,颞下象限 4眼 (1例鸟铳误伤者一眼眶内有 3颗子弹 ,2颗位于颞上象限 ,1颗…  相似文献   

6.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核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良  陆豪  杨蕾  丁琦 《眼科》2003,12(6):339-342
目的 :观察正常眼后极部视网膜 (感光细胞 )功能。方法 :应用RETI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 (短M序列 )对2 4例 (32只眼 ) 10~ 30岁、4 0~ 6 0岁正常人眼后极部约 30°范围内视网膜行 6 1个刺激阵列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elec troretinogram ,mfERG)一阶核反应 (firstorderkernel,FOK)测定 ,分别比较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排列的 1~ 5环FOK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 ,以及黄斑鼻颞侧 ,后极部四个象限视网膜 ,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侧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结果 :随离心度增加 ,FOK反应P1、N1波有振幅密度值逐渐降低、峰时先逐渐缩短后逐渐延长的特征 ;10~ 30岁年龄组正常眼P1、N1波振幅密度值较 4 0~ 6 0岁年龄组大 ,峰时短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各组的四个象限间和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的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0~ 30岁年龄组正常眼黄斑鼻颞侧P1波振幅密度值鼻侧大于颞侧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 4 0~ 6 0岁年龄组黄斑鼻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mfERG一阶核反应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别是视锥细胞的功能相对应。FOK振幅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说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退 ,FOK最短峰时的出现可能与有功能锥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具有瞳孔不易散大 ,周边囊膜混浊 ,裂孔检出率低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发展迅速、严重 ,手术成功率较低的特点 [1 ]。我院近年来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 ,疗效较为满意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对象 :选取 1999年 3月~ 2 0 0 3年 1月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 4 2例 (42只眼 ) ,其中男 32例 ,女 10例 ;年龄 2 8~ 75岁 ,平均年龄 5 5 .2岁。术前视力 :0 .2者 2只眼 ,0 .1~ 0 .2者 4只眼 ,0 .0 5~ 0 .1者 11只眼 ,光感至指数者 2 5只眼。扩瞳后 ,瞳孔直径小于 4 mm者 7只眼 ,4~ 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4例24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45岁的青年组共11例;年龄45~59岁的中年组共9例;年龄>60的老年组4例。21例为马蹄形裂孔,其中马蹄形裂孔<1PD者2例,1PD~<2PD者14例,2PD~<1象限者5例;圆形裂孔者3例,均<1PD。裂孔位于视网膜颞上方者13例,颞下方者8例,鼻上方者3例;视网膜脱离范围:颞上方者10例,鼻上者2例,全脱者1例,下方者11例。病程和术后视力:1mo组16例,视力0.2~0.4者13例,≥0.5者3例;2mo组5例,视力0.01~0.1者3例,0.2~0.4者2例;3mo组1例,视力0.01~0.1;>3mo组2例,视力手动1例,数指1例。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氩激光早期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7年我们对视网膜静脉阻塞8例9眼采取氩激光早期治疗,定期复查荧光照影,酌情补充光凝,随访这些病人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对象:视网膜静脉阻塞8例9眼,患者年龄61~75岁,男性5例,女性3例。颞上分枝静脉阻塞3眼,颞下分枝静脉阻塞2眼(其中1例伴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央静脉阻塞4眼,治疗前视力;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视力指数~0.12,分枝静脉阻塞视力0.04~0.4。激光治疗时机均选择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发病两周至两个月之内进行,其中一眼于发病两周时给予光凝。2.治疗方法:治疗前检查,包括裂隙灯。直接眼底镜、荧光血管造影,根据结果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对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10例20只眼进行常规检眼镜眼底及Goldmann三面镜联合巩膜压陷检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激光光凝,或巩膜冷凝外加压手术治疗,并随访1~5年。结果:共lO例,年龄17~32岁,8例为双眼患病,病变位于颞下,双侧对称。11眼同时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3眼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及锯齿缘断离,1眼仅有前部视网膜劈裂,3眼仅有锯齿缘断离其中2眼合并视网膜脱离。13眼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采用巩膜冷凝外加压术,全部一次治愈,5眼行激光封闭锯齿缘断离及劈裂区。随访期间未见视网膜脱离,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尽早发现、适宜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国内外报道手术方法治疗虽然繁多。但成功仍是较困难,痊愈率亦较低。作者本人在1989年下半年~1990年上半年共手术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14例(14只眼),采用CO_2冷凝环扎加压术,治愈10例,痊愈率71.4%。临床资料14例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共14只眼,右眼8例,左眼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21~50岁共11例。发病时间在1个月左右最多为13例。有外伤者7只眼。屈光状况:高度近视12只眼。14例均为颞侧巨大裂孔,同时都有裂孔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其他眼底疾病相鉴别,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2例(22只眼)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部分结合相干光断层扫描、B超等检查.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6例;年龄54~82岁,平均70岁.均为单眼发病,22例中单个大动脉瘤19例,有2个大动脉瘤者3例;瘤体均位于颞侧动脉分支,其中颞上支16只眼,颞下支6只眼;动脉瘤伞部位于1~3级分支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前出血和(或)玻璃体积血;最佳矫正视力<0.05者10例,0.05~0.2者6例,0.3~0.6者5例,≥0.7者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动脉硬化,16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例合并糖尿病史.治疗后追踪11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05者1例,0.05~0.2者4例,≥0.7者6例.结论 视网膜大动脉瘤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常发牛在视网膜动脉第1~3分支,局部扩张如瘤样,并有视网膜出出血、水肿和渗出,同时多伴有视网膜动脉硬化.这些特点可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Coats病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眼底病变相鉴别.(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21-524)  相似文献   

13.
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thicknessanalyzer,RTA)对弱视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TA测量正常人6例11眼及弱视患者22例31眼,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值及厚度地形图,所得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正常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2.4±13.4μm,鼻侧较颞侧厚(P<0.05),其中黄斑上方为177.1±9.0μm,黄斑下方为169.9±11.0μm;鼻侧为180.5±1.3μm,颞侧为161.0±9.2μm。弱视患者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6.4±7.4μm。在黄斑中心凹X5区,弱视明显厚于正常人。黄斑上方为178.7±20.2μm,黄斑下方为173.4±26.2μm;鼻侧为177.3±9.6μm,颞侧为173.4±6.2μm。结论:正常眼鼻侧视网膜明显较颞侧厚。弱视眼在黄斑中心凹X5区视网膜厚度明显较正常眼厚。  相似文献   

14.
急性甲醇中毒的眼损害(附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收治5例急性甲醇中毒,现对其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分析报告如下:一般资料:5例均为俄罗斯籍海员,男性,26~51岁.误服市售酒精80~250ml,11小时左右相继出现畏光、眼痛、视物模糊、头痛呕吐、烦燥、昏迷等.其中神志清楚4例,昏迷1例.眼部检查:瞳孔散大10眼;光反射消失2眼,减弱2眼,正常6眼;视力:除昏迷1例外,矫正视力4眼为0.4,2眼为0.2,2眼为光感.视野(周边视野计测定);除昏迷1例外,2眼消失,6眼为轻、中度向心性缩小,中央5°~10°内存在一个相对性或绝对性暗点.眼底:4眼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动脉渗血、出血,4眼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血管变细、紊乱,2眼视乳头及视网正常.均经  相似文献   

15.
吴晓翠 《眼科研究》2002,20(5):436-436
我们自1991年5月至1996年5月共收治42例(48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术后患者,采用放射治疗.现将有完整资料的3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5岁以下占96.7%.30例为眼外期,10例为眼内期,2例分期不明.30例眼外期RB患者中,28例行单眼或双眼眼球摘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眼外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且12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视神经断端及眶内有残留,术后2周放置义眼并开始行体外放射治疗.照射方法视病变范围而定.用前野和颞侧野照射,颞侧野照射要注意保护晶状体.侵及双眼的患者照射时注意尽可能保存未摘除眼的视力.放疗剂量DT:50~60 Gy/5~7周.全组均随访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大动脉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视网膜大动脉瘤(retinal arterial macroaneurysm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首诊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13例(13只眼)首诊诊断为其他眼底病的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行全身系统及眼科常规检查,重点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眼底彩色照相 FFA,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部分行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检查。结果 13例患者均为单眼;12例患者为单个大动脉瘤,1例患者有2个大动脉瘤;瘤体均位于颞侧,颞上支6只眼,颞下支8只眼(有1例患者的大动脉瘤1个位于颞上支,另1个位于颞下支);动脉瘤位于第1级分支1只眼,第2级分支9只眼,第3级分支3只眼。13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病史者11例,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眼底可见动脉硬化10例,伴视网膜动脉血管先天异常2例。6例行OCT检查,发现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包括囊样水肿)6只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2只眼,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形成2只眼。结论 眼底血管造影及眼底彩照有助于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早期正确诊断,OCT有助于发现轻微的黄斑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儿FEVR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检查确诊为FEVR 30例(60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结果 1期25眼(A期5眼,B期20眼);2期24眼(均为B期),3期5眼(A期1眼,B期4眼),4期5眼(A期1眼,B期4眼),5期1眼(B期)。1期FFA主要表现为后极部静脉扩张,动静脉比约1:2~1:3,周边无血管区,周边血管分支增多且形态表现多样:如血管密集增生呈毛刷状、束状,走向杂乱无规律,末梢血管异常吻合,“V”字形无血管区尖端指向黄斑等。2期在1期基础上,后极部静脉扩张更明显,动静脉比约1:3~1:4,周边渗出较1期加重,病变范围更广,常累及全周,周边血管形态在1期基础上表现更杂乱无章,部分血管被牵拉呈垂柳状。3期在2期基础上,后极部静脉怒张,动静脉比可高达1:4~1:5,周边渗出较2期加重,周边局部纤维增殖,牵拉局部视网膜脱离,牵拉黄斑拱环血管变直,未累及黄斑区视网膜,常伴有荧光渗漏。4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牵拉脱离呈镰状皱襞状,以向颞侧或下方牵拉居多,累及黄斑区,常伴有荧光渗漏。5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全脱离,常伴...  相似文献   

18.
除偶见之睫状视网膜动脉外,视网膜全由视网膜中心动脉供血。然而视网膜血管的行径与分布有着广泛的个体差异,甚至同一人两眼也不一致。视网膜动脉枝三叉分枝及相似血管呈现交叉者极罕见。作者观察了身体及眼部无异常者2100例,见视网膜动脉的异常如下: 一、分枝异常:视网膜动脉作三分叉者14眼,其中11眼三分叉见于视乳头或其近处,其余3眼远离视乳头。视乳头内2枝动脉皆三分叉者1眼。动脉与伴行静脉皆分三叉者1眼;另1眼有动脉三分叉之一枝与另枝相交。一般谓三叉枝呈直角走行,而本组中呈直角者仅3眼,多数者呈锐角走行。视网膜动脉三分叉者并不象有人(Primrose)说的那么少见。但同时兼有动脉交叉和伴行静脉也分三叉者则罕见。二、行径异常:颞下视网膜由颞上动脉之一大支供应者11眼,与此情况相反的有8眼。鼻上动脉沿视乳头鼻侧缘弯曲走向鼻下视网膜者5眼。当此种异常走行动脉闭塞后,可出现与常理不一致的视野缺损。三、异常性小动脉—动脉交叉:鼻侧象限动  相似文献   

19.
胡丽兴  杜鹏程  马国敏  杜世佑 《眼科》2002,11(6):370-370
视网膜脱离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 ,视网膜脱离手术已有很大的进展 ,但巩膜手术仍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我院自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 ,施行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 5 1例5 1只眼 ,现总结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我院施行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 5 1例 5 1只眼。男 32例 ,女 19例 ,年龄 2 0~6 8岁 ,近视眼 2 2只眼 ,高度近视 12只眼 ,上方裂孔 35只眼(6 8 6 3% ) ,马蹄形孔 2 5只眼 ,…  相似文献   

20.
作者试图识别初期青光眼性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并分析这些变化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在患高眼压症的61例病的61只眼中,23(38%)只眼随访了10年发展为青光眼(5~15年范围内)。青光眼初期损害的体征,23只眼中10只眼视杯广泛性扩大,在23只眼中12只眼有神经纤维层广泛变薄而无局部改变。作者发现,23只眼中10只眼有局限性视盘损害,23只眼中11只眼有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或有广泛性损害相混。23只眼中13只眼,视杯凹陷呈广泛性扩大,在颞上、颞下缘盘沿显著变窄。在眼压升高的病人中,初期青光眼性视盘和神经纤维层异常的表现和发展,其变异性似乎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