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30例Ⅱ型糖尿病,年龄60~80岁,口服降糖药失败后以传统的胰岛素注射器治疗和应用胰岛素注射笔(NOVO—penⅠ)治疗作对照研究的结果。在餐前及餐后血糖控制无明显差异情况下,传统的胰岛素注射器治疗有6例发生低血糖,而胰岛素注射笔治疗无1例发生低血糖反应。发现胰岛素注射笔治疗和传统的胰岛素注射器治疗相比,胰岛素用量减少,不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医学》2018,(3):212-213
目的观察无针注射和有针注射预混胰岛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2型糖尿病行门冬胰岛素30药物强化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无针注射器和诺和笔三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治疗后,比较2种注射方式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剂量、人均低血糖次数、注射局部不良反应、注射体验等指标。受试者填写疼痛感受量表以评估注射体验。结果 2种注射方式强化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餐前指尖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餐后2 h指尖血糖、1 h血糖、2 h血糖均低于诺和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人均低血糖次数、注射局部红点及皮下硬结次数均低于诺和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16名患者使用无针注射器疼痛感明显减轻。20名使用无针注射器的患者转为两餐前注射;17名使用有针注射器的患者转为两餐前注射,其余3名患者继续维持原方案。结论无针注射器注射强化治疗后控制血糖效果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针胰岛素注射器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6年3月—8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需使用诺和锐30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胰岛素无针注射组(观察组)及传统胰岛素笔注射组(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予以诺和锐30降糖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血糖(空腹、餐后2 h)、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硬结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均优于对照组,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而硬结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针胰岛素注射方式不仅能减轻患者注射的痛苦,提高治疗依从性;而且胰岛素弥散进入体内,吸收快并且均匀,可避免硬结和局部并发症等问题,为需要长期进行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人胰岛素注射笔在老年糖尿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年人使用普通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注射胰岛素时 ,常常出现胰岛素剂量上的误差 ,使血糖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并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我们采用胰岛素注射笔 (诺和笔 3)及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诺和灵 30R笔芯 )治疗 1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7例均为 1999年~ 2 0 0 0年我院住院患者 ,按照 1983年WHO标准诊断为 2型糖尿病 ,受过糖尿病教育 ,经严格控制饮食并配合监测血糖 ,使用传统胰岛素 3周以上 ,血糖控制仍差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 >8% ,胰岛素用量 >0 .5U/kg ,每日注射 2次以上[1] )。…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药物治疗中的低血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的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而低血糖反应发生后,轻者可使病情加剧,血糖不易控制,重者可造成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本文对我院1990~1996年住院的437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低血糖反应83例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无针注射器和胰岛素笔两种方法对胰岛素实施注射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3例对胰岛素实施注射的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笔完成胰岛素注射,观察组采用无针注射器完成胰岛素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注射程度、药物残留等。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及药物残留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肤出现红肿硬结、出血或瘀斑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针注射器与胰岛素笔相比较,注射胰岛素产生的疼痛及药物残留情况较低,但容易引起患者注射点皮肤出现红肿硬结、出血或瘀斑。  相似文献   

7.
舒欣 《求医问药》2010,(3):18-19
注射器、胰岛素高压注射器、胰岛素泵、胰岛素笔都是胰岛素的注射装置.其中,注射器是最传统的胰岛素注射装置,至今仍在一些地方被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8.
纪立农  罗樱樱 《健康伴侣》2008,(1):47-47,45
胰岛素注射方法主要有使用胰岛素注射器及胰岛素笔两种方法。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使用专用的胰岛素注射器,不能应用普通的注射器,因为胰岛素专用注射器上标明的刻度是胰岛素的单位,而普通注射器上的刻度是毫升,而且最小单位是0.1毫升,换算后等同于4单位胰岛素,而大部分患者需要注射的胰岛素剂量并非4的整数倍。  相似文献   

9.
吴萍 《吉林医学》2014,(14):69-70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对照组单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治疗组有1例发生低血糖反应,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良好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26例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26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表明主要是应用长、短效胰岛素比例不当,注射胰岛素后不按时进餐以及体力劳动后不及时加餐或降糖药物减量,认为只要纠正上述诱发因素,糖尿病低血糖反应就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成为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慢性终身性疾病。而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有效、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手段[1]。胰岛素笔是将注射器和胰岛素合二为一的注射工具,其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在任何地点、时间均可以迅速、准确地完成注射过程。对胰岛素笔的注射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关系到糖尿病治疗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及其临床效果[2]。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它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老年人大部分视力差、记忆力下降、动作协调能力差,加之文化程度低、知识相对缺乏,若没有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科针对此问题制作了胰岛素注射笔操作流程。现介绍如下:
  1、胰岛素注射笔操作流程的设计
  操作流程图有分为正反两面,正面以简单图表的形式叙述胰岛素注射笔的注射流程(右下脚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反面:注明胰岛素存放注意事项;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急处理。具体内容详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Ⅱ)和多次注射胰岛素(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MDI)治疗2型糖尿病的不同疗效。方法 5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自愿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26例。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治疗组30例。CSⅡ组采用韩国SAFE LIFE 100胰岛素泵。24h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胰岛素采用诺和灵R,根据病情、患者体重、饮食、运动及血塘水平等综合评估设置初始剂量,并按1:1的比例分配为基础量和三餐前追加量。MDI组采用诺和注射笔装入诺和灵30R或诺和灵50R,于早晚餐前注射。用“罗氏”ACCU—CHEK Active血糖仪测定未梢血糖,每日三餐前后及睡前共7次,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比较2周后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情况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Ⅱ组与MDI组相比,空腹及餐后血糖更易控制,胰岛素使用总量少18%。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胰岛素泵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生理模式,使患者24h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相比,使用肤岛素泵治疗,血糖控制满意,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少,同时降低了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缓解胰岛素抵抗状态,符合生理状态,是安全、可靠的糖尿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30单独三餐前应用与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联合4次/d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A组在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30,B组在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并在夜晚10点注射甘精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全天血糖控制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两组的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相似。结论门冬胰岛素30单独应用和门冬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联合应用两种降糖方案都可以更好地控制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少,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在糖尿病患者进行注射胰岛素治疗时,护理干预对低血糖反应和低血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五年间在我院进行胰岛素治疗的3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500例经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配合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此的基础上加上护理干预,包括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配备糖尿病专科护士,安排合理运动,配备营养均衡的专用食谱,进行严密的血糖监测等。对两组的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计算,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相对对照组,低血糖反应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的血糖水平也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期间,实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控制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出汗、烦躁、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如果发现治疗不及时,往往导致脑水肿、低血钾、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1低血糖反应的观察低血糖一般常发生在注射胰岛素作用最强的时间.即注射2~3h,优降糖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往往不象胰岛素那样被人们认识而容易延误治疗,在应用胰岛素或优降糖等降糖药物治疗过程中,尤其对那些病程长或老年患者及反复多次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要观察患者是否有面色苍白、多汗;皮肤是否发凉、潮湿、检查上肢肌张力,是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单独三餐前应用与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联合4次/d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A组在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30,B组在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并在夜晚10点注射甘精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全天血糖控制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两组的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相似.结论 门冬胰岛素30单独应用和门冬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联合应用两种降糖方案都可以更好地控制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少,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娜  王惠丽  托芮 《新疆医学》2014,(10):129-13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病.胰岛素迄今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一个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体现了其糖尿病治疗水平.胰岛素注射工具已由过去传统的注射器改为卡式、笔式注射器.笔式胰岛素注射器(简称胰岛素笔)因使用方便、剂量准确、注射时疼痛较小、视窗较大等优点,被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胰岛素30R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的降糖效果,选择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药物继发性失效,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神经病变、肾脏损害、眼病变、心脏损害)。结果,35例2型糖尿病和患者血糖控制稳定。5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夜间3时左右出现低血糖反应,减少胰岛素量后,夜间低血糖反应消失。认为胰岛素30R 1d 2次注射,能平稳控制血糖,并可避免或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和每日注射一次中效人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低血糖的风险。方法:28例经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3:1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n=21)和中效人胰岛素治疗组(n=7)。前组采用每日晚上10点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后组每日晚上10点注射中效人胰岛素,两组均每日早餐前30分钟口服格列吡嗪缓释片。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以两组FBG均达到<6.7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观察血糖控制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分析FBG达标时所用甘精胰岛素日剂量与治疗前FBG、BMI和病程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两组HbAlc及全天血糖谱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两组下降幅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甘精胰岛素治疗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中效人胰岛素组(甘精胰岛素治疗组2例,9.5%;中效人胰岛素组3例,42.9%。P=0.008)。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糖达标时甘精胰岛素使用量与治疗前FBG和BMI显著相关。结论: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联合1:2服降糖药的方案可使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甘精胰岛素的应用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这种简单的治疗方案可使患者依从性大大提高。理想的基础胰岛素的补充有利于全天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高危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护理措施意见建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6月浙江医院收治的90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1年随访期内低血糖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状态-特质焦虑及胰岛素治疗知识问卷评分、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危因素,并给予护理干预,再观察干预后低血糖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2组患者体质量指数、S-AI、T-AI、胰岛素治疗知识评分、白蛋白、血肌酐、甘油三酯、空腹C肽、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及8-羧基脱氧鸟苷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治疗知识评估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是预防低血糖反应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而血肌酐水平、尿蛋白定量及S-AI、T-AI是低血糖反应的高危因素(均P<0.05);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1年内低血糖发生情况从39例减少至10例(χ2=46.163,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STAI较干预前降低,而胰岛素治疗知识问卷评分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 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对于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体质量过低且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过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视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的讲解、试教以及胰岛素治疗后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情况,以便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