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共14例,采用1.5mm准直,0.75—1.00mm重建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对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显示受累肺动脉166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锐角附壁型(本组无此型)、钝角附壁型、完全闭塞型。均为急性肺栓塞。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少血征、胸腔积液等。结论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1.5mm准直薄层扫描完全能满足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与心胸联合造影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林超 《中国辐射卫生》2008,17(2):238-238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诊断亚段以上肺动脉栓塞(PE)的价值。方法 对16例因临床高度怀疑PE而行肺动脉造影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亚段以上肺动脉显示率95%,阳性14例,阴性2例。直接征象包括血管腔完全闭锁、部分充盈缺损、"轨道征"和附壁血栓;间接征象包裹局部肺纹理稀疏纤细、右室增大、肺动脉扩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梗死灶。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PE简便、安全、准确性高,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共28例,图像后处理采用MPR、CPR、MIP、VR.结果:28例肺动脉栓塞累及肺动脉及各级分支共计125支,其中右肺动脉69支、左肺动脉56支.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均可清晰显示.结论: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栓子的形态及栓塞范围,其安全、快速、无创及诊断准确性在肺动脉栓塞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卫年  王加伟 《健康研究》2016,(4):398-400,48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和对患者病情的评价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经MSCTPA证实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危重组(33例)与非危重组患者(43例)的MSCTPA表现及检测结果.结果 本组76例PE患者在螺旋CT图像上共显示肺动脉4387支,其中849支(19.35%)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栓塞;PE患者直接征象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163支(19.20%)、偏心型充盈缺损429支(50.53%)、附壁血栓52支(6.12%)以及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205支(24.15%);间接征象包括肺动脉高压、肺野透过度增高、胸腔积液、肺梗死、心包积液;病情危重组患者CT肺动脉阻塞指数与中央肺动脉受累百分率均显著高于非危重组患者(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快捷、安全、无创,且能够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动脉栓塞疑似患者200例,分别给予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两组检查的差异,比较其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中心性肺动脉栓塞例数低于DSA,附壁血栓型高于DSA,分别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偏心性和完全性肺动脉栓塞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诊断正确率、阳性率和灵敏度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而检查阴性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低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分别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准确性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但二者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DSA可用于肺动脉栓塞的高级诊断,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作为疑似患者的初筛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86例临床疑似或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对比剂增强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扫描,在高分辨横轴位图像基础上,进行多层面(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对中央、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所有叶肺动咏均优化显示;8支段肺动脉为一般显示;42支段间肺动脉显示一般,15支段间肺动脉显示不清.86例患者中,28例显示明确的肺动脉血栓,其中21例显示存在段间肺动脉血栓,横轴位图像上甚至可以观察到更为细小(5级甚至以下)的肺动脉血栓.[结论]对比剂增强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技术作为一项诊断或排除疑似PE的工具,安全、简便、可行且经济.  相似文献   

7.
谢平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1540-1542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主动脉夹层及9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平扫和血管造影,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2例主动脉夹层均显示真假双腔、内膜片,13例显示内膜破口;内膜钙化斑块内移12例;附壁血栓9例,14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7例重要脏器动脉起自假腔,主动脉夹层破裂6例,胸腔积液10例,心包积液5例;9例壁内血肿病例均表现主动脉管壁呈偏心的新月形或厚薄不均的环形增厚,主动脉壁增厚≥5mm,平扫血肿CT值40~68 HU,增强扫描无强化,增强后3例可见多发点状渗漏,2例可见穿透性溃疡,胸腔积液2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的一种可靠、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和壁内血肿的直接、间接征象,能鉴别主动脉夹层与壁内血肿.  相似文献   

8.
胡征宇 《健康天地》2010,4(1):131-13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结果:34例临床拟诊PE患者中,MSCTA诊断28例。肺动脉栓塞的的部位以左下肺段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分支为主。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的可靠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CTA)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6例的16排螺旋CT资料。使用16排螺旋CT行腹部三期增强扫描。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肠系膜上动脉图像。分析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 26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十二指肠、腹主动脉(AA)三者的解剖关系。SMA走行为径直型的22例占85%,SMA与AA间的夹角6°~25°的21例占81%,SMA与AA间的距离为3.5~5.0 mm的20例占77%,有十二指肠壅积征象;SMA走行为转折型的有4例,占16%.结论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观察肠系膜上动脉走行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最佳值,最佳肺动脉血管成像。方法收集了45例肺动脉栓塞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造影剂用量按1.5ml/kg,注射速率3ml/sec。扫描延迟时间用Bolus Tracking第一组20例;test Bolus为二组15例;常规计算时间为一组10例。准直器宽度2.5mm,层厚3mm。数据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3D)等常规方法。一、二、三组图像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阅片。结果第一组20例中19例和第二组15例图像肺动脉均清晰显示。第三组10例中4例图像模糊,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结论肺动脉栓塞CTA血管造影中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和Bolus Tracking较优,常规计算时间延迟图像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利用16排螺旋CT行肺动脉成像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2例患者的肺动脉栓塞部位及范围均能显示,其中肺动脉栓塞10例,肺叶动脉栓塞7例,肺段及段以下动脉栓塞5例。22例患者中只有4例为单支动脉栓塞。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能为肺动脉栓塞诊断提供直接、丰富的影像诊断细节,并能在治疗后较好地评价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在肺小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小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PA表现。结果:12例患者肺栓塞均位于肺动脉段及亚段水平,受累肺动脉段及亚段126支,MSCTPA显示肺小动脉栓塞的征象为肺小动脉内的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所致的狭窄及闭塞改变,其中中心性充盈缺损44支,附壁性充盈缺损51支,闭塞31支。结论:MSCTPA是准确、快捷、无创的影像诊断方法,可以作为诊断肺小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4例患者均实施16排螺旋CT检查,并结合工作站实施后期成像处理,分析16排螺旋CT的诊断准确性。结果:34例患者均确诊,平扫结果显示呈现不规则斑片状实变密度影、楔形变、磨玻璃样影等。增强扫描能直观显示周围型、中央型、闭塞型、蜂窝状肺动脉栓塞。结论:肺动脉栓塞诊断中采用16排螺旋CT,能获得较好的诊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单排螺旋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其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及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肺动脉栓塞检出率分别为37.03%、13.17%.,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80.00%,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血管显示效果好,病变累及血管走向、支数,肺动脉及其分支内的充盈缺损程度显示清晰直观,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肺动脉栓塞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征象、分型及演变。方法选择60例共1100支肺动脉栓塞患者CTPA资料,分析征象,对照临床标准,26例患者进行CTPA复查。结果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如下:中心型11.0%,锐角附壁型20.0%,钝角附壁型45.0%,完全闭塞型为18.0%。管腔突然狭窄为6.6%,腔内网状改变为1.0%。CTPA诊断,aPE为30例,50.0%;cPE为24例,40.0%,c+aPE为6例,10.0%。出现的间接征象主要包括:主肺动脉或者是右侧的叶间肺动脉出现扩张,发生频率为70.0%;胸腔积液,发生频率为45.0%;"肺少血"征,发生频率为38.0%;肺梗死,发生频率为35.0%。结论应用CTPA,有助于PE的诊断,便于观察PE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200例,对所有患者给予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观察三者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之间的差异。结果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正确率,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飞行员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患者行MSCT扫描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图像处理操作,观察栓子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并分析MSCT对PE的诊断结果。结果:15例疑似PE的患者中,MSCT确诊7例,共46支肺动脉发生血栓栓塞,其中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肺亚段动脉、5级肺动脉发生血栓栓塞的比例分别为6.52%、26.09%、45.56%、19.57%及2.17%。结论:MSCT对飞行员PE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准确、清楚地显示栓子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其他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肺栓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中56例病情疑为肺栓塞的患者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以其他常规检查结果和临床溶栓治疗所得结果为金标准,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作出评价.结果: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发现中央性盈缺103支,完全性盈缺155支,偏心性盈缺261支,为别为栓塞主肺动脉32支、栓塞段动脉267支、栓塞亚段动脉126支、栓塞叶动脉94支,共确定32例肺栓塞患者;经其他检查及临床溶栓治疗所得结果确定36例肺栓塞患者,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可得CT诊断的特异度为90.91%,灵敏度为88.89%.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其扫描成像能清晰显示肺主动脉、段动脉、肺叶分支及各类盈缺,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作为肺栓塞的一种可靠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肺栓塞的肺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栓塞的肺动脉cT血管造影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临床及肺动脉CT造影证实为肺动脉栓塞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肺栓塞影像学表现。结果15例肺动脉CT造影显示叶或段中心动脉内充盈缺损,继发肺实变13例;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扩张3例;局限性肺纹理稀少10例;胸水4例。x线及CT平扫显示肺内三角形或锥形实变阴影13例,肺血减少或透亮度增高2例,少量胸腔积液4例。结论螺旋CT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不仅显示肺栓塞特征,而且显示其继发肺部改变,是诊断肺栓塞的首选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1例被证实的在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血管造影(CTA)检查,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肺动脉增强后的CT值显著高于栓子的CT值,同时,CT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处理清晰地显示了肺动脉栓塞的部位和栓子形态。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的栓塞部位和血栓栓子的形态,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