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使用眼科规尺测量中国汉族下睑赘皮性倒睫儿童的睑缘宽度。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使用眼科规尺通过手术显微镜,在全麻状态下对194例下睑赘皮性倒睫儿童进行睑缘宽度的测量。结果194例下睑赘皮性倒睫儿童中男性97例,女性97例,平均年龄6.30±2.94岁(2~14岁),均为汉族。下睑赘皮性倒睫儿童的睑缘宽度:上眼睑内侧、中央、外侧的睑缘宽度分别为1.35±0.29mm,1.61±0.29mm,1.71±0.26mm,上睑睑缘平均宽度为1.56±0.32mm。下眼睑内侧、中央、外侧的睑缘宽度分别为0.94±0.22mm,0.97±0.20mm,1.18±0.25mm,下睑睑缘平均宽度为1.03±0.25mm。不同性别比较,睑缘宽度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分组比较,≥8岁儿童的上睑缘宽度明显大于8岁以下的儿童,而下睑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睑赘皮性倒睫儿童的上睑睑缘宽度明显大于下睑睑缘宽度,上睑外侧睑缘最宽,下睑内侧睑缘最窄。睑缘宽度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本研究为儿童人体学测量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2.
手术矫治小睑裂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 3月至 1999年 4月 ,我院采用改良的Y V内眦成形术、额肌瓣悬吊术及外眦开大术等多种术式联合矫治小睑裂综合征 2 1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手术方法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对象 :收集本院小睑裂综合征患者2 1例 (42只眼 ) ,其中男性 15例 ,女性 6例 ;年龄 4~ 16岁 ,平均 8岁。 5例男性患者有 2代家族遗传病史。 2 1例均有典型的双上睑下垂、内眦赘皮、小睑裂及内眦间距增宽四联征 ,部分伴有鼻背低平。平均内眦间距、睑裂宽度及睑裂长度分别为 (39 94± 1 76 )、(2 92± 1 5 5 )及 (18 96± 1 5 4 )mm。全部病例滴用 1%阿托…  相似文献   

3.
睑板腺癌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系统分析睑板腺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影响睑板腺癌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存档睑板腺癌病例55例,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诊、随访;依据原始记录和随访反馈情况,对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各项因素逐项进行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睑板腺癌患者年龄33-90岁,50-70岁较多,平均发病年龄63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病部位以上睑为多,位于上睑的睑板腺癌占69.09%,位于下睑者占27.27%。结论:睑板腺癌临床预后系多因素多变量结果,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亦与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的解剖位置以及肿瘤分化程度等多种因素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4.
福州3020名学龄前儿童重睑及睫毛长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的重睑一般是不变的,我们发现部分学龄前儿童的重睑与单睑有变化。为了解重睑、睫毛长度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我们对福州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对象和方法  1.对象 1993~1997年间受检的福州市省属单位幼儿园儿童3020人。4岁初次检查,2年后复查,有完整2次记录者,男1620名,女1400名。2.方法 由眼科医生检查,4岁初查1次,6岁复查1次。重睑检查:上睑自然下垂距睑缘1mm以上的皮肤上有褶纹者为重睑。睫毛测量:上睑自然下垂,测量上睑中线的睫毛长度。精确度1mm。结  果…  相似文献   

5.
王越  杜抱朴  侯志嘉  李蕾  章征 《眼科》2023,(4):316-319
目的 测量汉族下睑赘皮性倒睫儿童上、下睑板的宽度,并分析其睑板发育特征。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下睑赘皮性倒睫2~13岁儿童258例(516眼)。方法全麻手术开始前使用精确度为0.5 mm的钢尺手术显微镜下测量上、下睑板宽度,包括上睑内侧、上睑中央、上睑瞳孔颞侧缘及上睑外侧睑板宽度,下睑内侧、下睑中央、下睑外侧睑板宽度。主要指标睑板宽度。结果258例儿童的上睑内侧、上睑中央、上睑瞳孔颞侧缘、上睑外侧的睑板宽度分别为(4.76±0.74)mm、(8.05±0.70)mm、(8.47±0.74)mm、(7.07±0.78)mm。下睑内侧、下睑中央、下睑外侧的睑板宽度分别为(3.18±0.49)mm、(3.87±0.51)mm、(3.84±0.54)mm。上、下眼睑的睑板宽度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上睑中央处睑板宽度0~3岁组(21例)、4~6岁组(147例)、7~9岁组(72例)、10~13岁组(17例)分别为(7.71±0.46)mm、(7.95±0.65)mm、(8.25±0.70)mm、(8.59±0.94)mm;下睑中央处睑板宽度0~3岁组、4~...  相似文献   

6.
1984年我科对襄樊市10~20岁青少年先天性重睑宽度进行了检测。受检2935人。男1526人,女1409人。先天性重睑者1418人,占48.31%。其中男980人(69.11%),女438人(30.89%)。方法:令受检者端正坐好,两眼充分向下看,让上睑皮肤自然展平,显露重睑皱纹线。由内眦角向上睑缘中部量5 mm处为第一点;上睑缘中央为第二点;由外眦角向中部量5 mm处为第三点。分别测量这三点距重睑皱纹线的宽度(mm),以第1,2,  相似文献   

7.
对于上睑瘢痕性睑内翻倒睫的病人 ,临床上常用手术方法为睑板部分切除法 (Hotz术 ) ,该法治疗倒睫疗效确切 ,不易复发 ,但存在矫正不足 ,睑缘外翻 ,变形等不足[1] 。作者根据倒睫形成的机制 ,改良Hotz术 ,按美容的要求自重睑线切开 ,治疗 2 3例 ,术后随访 3~ 6月 ,倒睫全部得到矫正 ,重睑自然、美观 ,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2 3例上睑内翻倒睫中 ,2 0例由沙眼或炎症所致 ,2例眼睑烫伤 ,1例碱烧伤 (共 31眼 ,其中单眼 15例 ,双眼 8例 )。男性 7例 ,女性 16例 ;年龄 2 4~ 5 8岁 ,平均 46 3岁。手术方法 :先按重睑画线标准由内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单睑与重睑发生率,探索睑形自然变化规律及其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我们于1992年对2039名3~12岁儿童进行了睑型及屈光状态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 _ 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为山东省莱阳市二所小学,三所幼儿园的2039名儿童,年龄在3~12岁之间,其中男性1064名,女性975名,按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分为双侧单睑,双侧重睑,多重睑,右侧单睑,左侧单睑进行逐个登记,视力采用MBD--1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幼儿园及低年级儿童在检查前由老师讲授方法直至  相似文献   

9.
高保清 《眼科》2000,9(4):235-236
下睑退缩较为少见,原因也远较上睑退缩复杂,其矫正方法也自有区别,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很少,现将我院1986年至1998年期间治疗的13例(18只眼)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3例18只眼下睑退缩患者,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8~52岁,平均324岁,其中先天性者2例(4只眼);外伤性者3例(3只眼);2只眼有眶底骨折,眶下缘向下移位,1只眼婴儿期头面部外伤、成年后眼眶缩小,上、下睑退缩,睑板沟加深,内眦向下移位,同侧面部肌肉萎缩;继发于化脓性感染者2例(2只眼);有1只眼合并眼眶缩小,眶下缘较对侧低5mm,外侧眶缘部皮肤及上睑内侧皮肤均有凹陷畸形,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对14例泪腺脱垂者,施行复位联合重睑成形术,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4例中,男2例,女12例,年龄对一47岁,平均28岁,单限5例,双眼9例。曾做过重睑成形术6例,其中埋线法3例,压线法2例,切开法四例。本文14例上睑皮肤均呈臃肿外观,并可于上睑外侧触及结节。手术方法:切口设计,用红汞或美兰标记上睑皮肤皱精,高度6-smfn,最高点设计在睑裂中内l/3处。然后划一条自然的重睑线。对曾做过重睑成形术者,原则上按原高度再进行修改设计。麻醉:0.5%地卡因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少许做上睑皮下…  相似文献   

11.
Ⅰ前言产生手术后双重睑过大的原因,除了皮肤和睑板位置固定不适当以外,另一原因是轻度的眼睑下垂。如果是因为眼睑下垂,可以用上睑提肌的缩短和前徒法。但即使是眼睑不下垂,用上睑提肌的缩短和前徒法,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结果。Ⅱ病例 22岁,女性主诉:右眼双重睑过大现病史:8年前因患内翻倒睫,在本院做了右眼上下睑的手术。不久,在他院又做了左眼上睑手术。  相似文献   

12.
上睑成形术治疗青年睑皮肤松弛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上睑成形术治疗青年睑皮肤松弛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青年睑皮肤松弛症患者15例,均为双眼,女性,年龄17~28岁,5例合并泪腺脱垂,无其他异常;均行上睑成形术,术中切除多余的皮肤和眶脂,3例病例复位脱垂的泪腺.结果:随访1 wk至2 a,所有病例外观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例泪腺脱垂患者在术后1.5 a时发现泪腺脱垂稍微加重,该患者术中未予泪腺复位术,但其上睑重睑的形态保持完好.所有患者均无出血、感染、重睑形态差等并发症.结论:上睑成形术治疗青年睑皮肤松弛症可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3.
睑松弛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睑松弛症的发病机理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睑松弛症患者采用手术方法分别治疗上睑皮肤松弛、泪腺脱垂、上睑下垂和睑裂横径缩短,取上睑组织作组织学检查。结果:随访6月~5年,30例患者的上睑皮肤松弛均得到明显改善,3例4眼残留部分泪腺脱垂,上睑下垂和睑裂横径缩短均得到满意矫正。组织学检查显示病变区皮下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弹力纤维断裂崩解。结论:睑松弛症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关,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  72岁 浙江平湖人 因左上睑长肿物 18个月 ,右下睑长色素性新生物 12个月 ,于 1999年 10月 2 4日住当地医院行右下睑新生物切除、左上睑活检术。病理报告 :右下睑基底细胞癌 ,左上睑基底细胞癌 ?10天后就诊于我院。发病初起在左眼上睑内侧扪及一小结节 ,无痛 ,质较硬 ,揉眼后常有出血现象。半年后 ,右眼下睑又发现一黑色素痣样结节。两肿块逐渐增大 ,1年后就医。患者无长期日晒史 ,无皮肤病家族史。右眼视力 0 .7,左眼 0 .9。右下睑睑缘内侧有一 5 mm长切口疤痕 ,左上睑内侧明显隆起 ,表面无溃烂 ,色泽无异常 ,扪及肿物 1.2 cm× …  相似文献   

15.
重睑手术曾长期被有些人反对,近年来在各地却有日益增多之趋势;但多数眼科医师仍认为单眼睑及重睑仅与美容有关,在生理功能上二者毫无差异,人造重睑手术,违背生理,原则上应当反对。究竟重睑手术有无价值?应否反对?如何做好重睑手术?作者愿提出几点个人浅见与同道商榷并愿就重睑在成形手术中的运用问题提出几点意见供同道参考。一、从重睑的形成看重睑的生理功能提上睑肌纤维主要附着在上睑沟(相当睑板上  相似文献   

16.
1998年以来 ,我们用异体巩膜代替睑板 ,切除睑板腺癌 ,重建眼睑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随访的 8例结果报告如下。本文 8例病人均在 5 5岁以上 ,最大年龄 74岁 ,平均年龄63岁 ,男 5例 ,女 3例 ,上睑发病 6例 ,下睑发病 2例。切除肿块送病检均为睑板癌。因为多数是农村来的病人 ,肿块较大 ,最大的约 1 8× 1 7cm ,最小的约 1 1× 1 3cm ,几乎全浸犯眼结膜。因肿瘤切除较大的 6例上睑肿块均有上睑功能障碍。下睑 2例因肿块破坏睑缘 ,也有功能障碍 ,但都能睁闭眼睑。因患者年龄偏大 ,皮肤较松弛 ,先将多余皮肤切除 ,分离皮肤可见肿块。将侵…  相似文献   

17.
重睑形成术(双眼皮)是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眼部美容整形手术。但是,我国人重睑的类型,何种重睑型像最多,尚未有记载。现将7~40岁正常重睑702人进行统计分析,并将重睑的形状分型,找出常见的重睑型像,冀能作为重睑手术设计的依据标准。统计对象:年龄在七至四十岁之间的男女有重睑者。四十岁以上因常有皮肤松驰故不作统计。分类方法:被检查者睁眼平视,检查者在正面观察上睑重睑皱褶上距睑缘之高度,  相似文献   

18.
不对称性双重睑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松  陈林森 《眼科新进展》2001,21(3):156-156
非对称性睑裂的重睑术不仅仅是单纯美容重睑的问题 ,关键在重睑的同时矫正上睑下垂 ,使两侧睑裂对称 ,达到外观上两侧对称 ,满足患者的要求。现就我院自 1998年至今所做的非对称性睑裂的重睑术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收集本院 1998年至今非对称性重睑共 10例 ,男 2例 ,女 8例。年龄 19~ 2 9岁。均为先天性睑裂不对称 ,提上睑肌肌力 >6 mm ,2例提上睑肌肌力 >10 m m。双侧睑裂高度相差 1.0~ 2 .5 mm。所有病例均为单睑 ,2例对侧眼为隐双睑。上直肌功能均良好。Bell现象阳性。提上睑肌肌力 >8mm者 ,仅做睑板 -结膜 - Muller肌切除术 ,提上…  相似文献   

19.
眼外形是研究人类学和人类遗传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种种族特征。我们于1983年对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人群的单重睑、内眦赘皮及下睑赘皮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和方法标准 1、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丹麻和五十两个公社3个月至84岁健康土族2,268人(4,536眼),其中男性1,361人(2,722眼),女性907人(1,814眼)。并调查当地5岁至72岁汉  相似文献   

20.
例1: 患者梁×,男性,23岁,于89年9月20日就诊.主诉:双上睑外侧肿胀下垂8年。病史:于15岁时发现双上睑外上方有一无痛肿物,以后逐年肿大,压迫上睑下垂,影响外观来诊。检查:视力ou:1.5J,双上睑对称性肿胀,外(?)睑皮肤松弛下垂,遮盖外上睑缘,色微红,温度正常,于肿起最高处可触及一食指头大小之肿物,右侧稍大,质中等,活动,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上推肿物入泪腺窝,不推时退回原位,翻转上睑暴露穹窿部可见脱垂之泪腺,双眼前节及眼底正常,血尿常规及肝功正常。诊断双泪腺脱垂于89年9月22日局麻下行双泪腺脱垂修复术。首先设计重睑线切口,距睑缘5、7、7、6毫米用美兰面出重睑标志线,及预切除多余皮肤之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