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应用单一层面肝动脉造影薄层动态CT扫描(SLDTS-CTHA)结合对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研究,评价富血供肝细胞癌(HCC)血流动力学以确定肿瘤主要引流血管。32例HCC患者普通肝动脉造影CT发现32个直径9~53mm(平均25mm)的高密度瘤灶,SLDTS-CTHA时肝动脉内注射320mgI/ml对比剂10ml(1ml/s),层厚1mm(22例)或3mm(10例),以1s间距重建图像。对包括本组9例在内的40个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2.
作者为确认螺旋CT在动脉、门脉和延迟期发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价值,选择了45例患者的81个结节型肝细胞癌三相螺旋CT影像。在以3ml/s注入68%非离子对比剂(2ml)期间,选择10mm层和10mm/s床移动获得影像。分别在注入对比剂后25~30s、60~70s和300s获得动脉相、门脉相和延迟期相。二位复习者双盲分析三相影像对病变的发现和显示程度,三相螺旋CT发现45例患者的81  相似文献   

3.
作肝癌动脉栓塞时,往往要作右膈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和栓塞,而膈下动脉起始部变异甚多,有的会使选择性插管很费时。因此,作者对在栓塞术前全肝动态CT扫描能否确定右膈下动脉起始部作了研究。对象是肝细胞癌30例,在血管造影的作全肝动态CT扫描。血管造影时,除右膈下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者外,其余均作选择性右膈下动脉造影,确认其起始部。CT扫描的对比剂用碘苯六醇90ml,注入速度为3ml/s。从开始注入30s后作全肝螺旋扫描,X线束宽10mm,进床速度10mm/s,图像重建除2例厚5mm外,其余均是10mm。这种扫描方式并不是特意为显示有膈下动脉起始部而设计。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48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动态CT和碘油CT扫描。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方法对肝细胞癌检测的价值。通过血管造影发现新生血管及碘油CT中发现团块中滞留碘油,选出48例富血管肝细胞癌患者。男性41例,女性7例,年龄35~68岁。48例中通过碘油CT发现了79个病变。所有检查均使用螺旋CT扫描。增强检查中以3ml/s的速度静脉注射120ml对比剂。螺旋CT参数:采集  相似文献   

5.
作者随机选择69例恶性肿瘤患者,男性36例,女性33例,年龄22~86岁,中位年龄60岁,应用CT和MR对肝脏转移灶作了前瞻性对照研究。CT检查包括平扫(NC-CT)、进床式动态团注增强CT(DIB-CT)和延迟CT(D-CT),团注增强方式用150~180ml碘造影剂,以2~3ml/s或5ml/s注射10s后改用1ml/s。扫描速度为7~10层/分。层厚8~10mm。D-CT则在静脉注射60g碘造影剂后4~6小时检查。69例中,NC-CT34例,DIB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与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常规超声对35例患者观察肝细胞癌的可疑部位、范围及内部回声,然后在灰阶超声造影条件下静脉团注造影剂2.4 ml,观察肝细胞癌的部位、范围及造影增强特征;应用CT对35例肝癌患者扫描。所有结果与病理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灰阶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34例肝细胞癌的部位、形态、范围,1例肝细胞癌灶未显示,其显示肝细胞癌的敏感性为97.1%(34/35)。增强CT可清晰显示肝内的28个肝细胞癌灶,另7个肝细胞癌灶未显示,敏感性为80.0%(28/35),超声造影敏感性高于CT(P<0.05)。在判断肝细胞癌上,超声造影与病理学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超声造影剂结合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可显著提高常规超声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水平,与CT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作者研究49例病人的79个病灶,其中36例HCC(男25例,女11例),年龄41~80岁,而13例血管瘤年龄36~75岁。36例HCC癌灶大小为8~40mm(平均19.9mm),其中原发性癌灶32个,转移性癌灶19个。血管瘤13例病灶大小为5~29mm(平均10.7mm)。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是把对比剂碘苯六醇或碘异酞醇(300mgI/ml)平均量120ml(2ml/kg)分为两个时期注射,对比剂的前半量以3ml/s速度注射,然后立  相似文献   

8.
作者分析了9例肝细胞癌(HCC)病人行CT导向经皮穿刺注射乙醇消融治疗(PEAT)的CT表现。PEAT后,6例病人小于3cm的瘤灶被消融,另3例瘤灶大于4cm病情得以缓解。最大瘤灶为6.5cm。均无肝外远处转移。7例用18号Bernard-ino乙醇消融术针操作,该针有3个侧孔而无端孔。注射2ml乙醇,针顺时旋转30°,再注射2ml乙醇。如此重复一次。对于较大瘤灶,在完成最初二次注射后,退出1cm再重复以上操作以保证均匀和较大范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及其分流支大部分在肝外,肝内者罕见。作者复习了33例肝硬化病人的CT和MR扫描,并复习了100例2组CT和MR扫描结果,分辨出常见的肝内门静脉分流支,确定其肝内和肝外副脐静脉的比例。CT扫描采用GE 9800型或Hilife型CT机,增强动态CT扫描,将对比剂150ml以2~3ml/s和0.8ml/s速度分两次注入。扫描层厚5mm,层间距7mm。MR扫描采用1.5T或0.5T设备。使用SE序列,T_1加权,TR/TE=600/19,T_2加权,TR/TE=  相似文献   

10.
CT多层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用于术前评价胸主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评价了胸主动脉增强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对术前制定治疗方案的价值。53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数据,用19号针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Iopramide(300mg/ml)100ml。扫描方式或采用5ml/s的快速手推注射,在注入40ml后即开始扫描,或是在100ml团注后立即扫描。扫描层厚5~10mm,螺旋CT的螺距为1,扫描间隔15~20s。图像用Advantage Windows1.2重建。对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44例病人行颈部螺旋CT扫描,男32例,女12例,年龄16~82岁。下咽部无病变者39例,有病变者5例。使用CT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窗位20~25HU。使用300mgl/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以2ml/s的速度静脉注入,50s后首先在平静吸气时摄影,行5mm层厚连续扫描。然后嘱患者闭口、屏气增高口腔内压,即用Valsalva法行螺旋CT扫描,范围从舌骨到甲状软骨平面,层厚5mm,转动速度5 mm/s。由3名放射科医生读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选择了欲行肝门恶性肿瘤梗阻切除术的19例患者,男10例、女9例,年龄43~73岁。其中胆管癌15例,胆囊癌3例,肝细胞癌1例。病例均行血管造影、CT动脉性门脉造影(CTAP)及彩色和光谱多普勒超声检查,各方法分别与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比较。以5~7ml/s的速度将30~40ml对比剂(Renografin30或Iohexol 140)分别注入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行血管造影。数字减影采用Digitron2(西门子公司)。导管置于肠系膜上动脉顶部,对比剂同前,速度1.5ml/s,总量150ml,延迟20~30s后10mm连续横扫,过肝门时5mm层厚,使用GEHiLite Advantage或GE HiSpeed Advantage行动态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螺旋CT对胰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作者对50例胰腺癌的术前螺旋CT及相关的外科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使用Somatom Plus-S螺旋CT机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先于胰腺区行层厚10mm的CT平扫,再以3ml/s的速度注入非离子对比剂(Iohexol 350mgI/ml)150ml。当注射30s后嘱病人屏气24s,此时沿十二指肠第三段向头侧行螺旋CT扫描,层厚5mm、间隔4mm,然后改用  相似文献   

14.
非钙化性孤立性肺结核瘤在胸片上很难与周围性肺癌鉴别。增强CT可以为鉴别良、恶性结节提供有益的信息。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过去7年间,11例手术切除并证实了的12个非钙化性结核瘤病灶,每个病灶直径均小3cm。11个结核瘤病灶做了动态增强扫描,另1个病灶做了静滴增强扫描。做CT动态增强扫描时,100ml碘对比剂以1~2ml/s的速率经肘前静脉输入,在注射开始后20~25s内,从肺尖扫描到肺底,层厚5~10mm,层距10mm,扫描时间1s,扫描床移动时间2s,在一次屏住呼吸时获得8帧层面的阁像,在第一次扫描20s后再做第二次扫描,  相似文献   

15.
CT并动脉性门脉造影(CTAP)被认为是肝脏恶性病变术前发现病灶并确定其数目的最准确的CT技术。最近,采用螺旋CT一次屏气(20~30s)即可完成整个肝脏扫描。作者对肝脏螺旋CTAP的扫描参数进行了研究。在相同型号的扫描机上完成全部螺旋CTAP检查,层厚7mm,床速与层厚之比为1:1。120和140kV,280~300mA,用高压注射器将60%对比剂200ml分别注入肠系膜上动脉(23例)和脾动脉(8例),注射速度3ml/s,扫描时间1层/s。一次屏气自头向足连续快速扫描整个肝脏,全部扫描时间15~30s。单螺旋CTAP检查11例患者,由最初定位像确定整个肝脏扫描层数。扫描延迟等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CT强化方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肝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且发现局灶性病变的44例患者(54个病灶)的诊断结果,重点分析各类病灶的强化方式. 结果 (1)78%(14/18)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83%存在肝硬化背景,22%门脉可见癌栓;(2)9个肝血管瘤表现为"快进慢出",边缘明显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3)4例胆管细胞型肝癌表现为"慢进慢出",部分瘤灶内包埋胆管,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4)14个肝转移瘤和5例肝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肝转移瘤为周边程度不一的环形强化,肝脓肿则为单环或多环强化;(5)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1例肝细胞腺瘤表现为"快进慢出",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存在中央瘢痕并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强化方式能充分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血供特点,对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内可出现各种结节性病变。作者对腹部血管造影(包括DSA)显示的无浓染的肝结节病变进行了门脉CT成像(CTAP)检查,研究其血流动态变化与病变发展的关系,并作了随访观察。选自1991~1996年间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48~76岁,发现结节23个。将碘对比剂(300mg I/ml)稀释2~3倍,取100ml经肠系膜上动脉注入,速度0.7~1.7ml/s,30~40s后行全肝静息扫描,床移动速度10mm/s,层厚10mm,每1层扫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不同评估参数在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 三期对比剂增强扫描的肝肿瘤患者31例(肝细胞癌15例,肝转移瘤16例),分别在三期能谱图像上对病灶边缘与腹主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能谱参数进行测量,并计算50~70keV下的标准化CT 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及动静脉碘浓度差等。分析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之间、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之间各测量和统计参数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组在门脉期50、60、70keV 下 CT 值分别为142.500±29.106、112.010±20.864、93.727±15.331,碘浓度值为17.235±5.089(100ug/ml),有效原子序数为8.594±0.266,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门脉期较动脉期差异更为明显。肝细胞癌转移灶组与肝转移瘤组相比较,50~70keV下的CT值、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标化后CT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肝细胞癌转移灶组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随着扫描时间延长,两组差异逐渐变小。结论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的C T 能谱成像具有不同的特征,低能量keV可以对两组病变进行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19.
作者总结了404例肝肿瘤患者术前在行动脉性门静脉造影时所作的CT检查,并对肝扫描结果作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动脉性门静脉造影时的CT扫描在确定肝肿瘤能否切除的作用。全部病例均使用压力注射器。将120~150ml60%碘造影剂以0.5~3.0ml/s的速率经先前作动脉造影时留置于肠系膜上动脉的5F导管注入,注入造影剂8~20s后开始扫描。层厚8  相似文献   

20.
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疾病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占位病变,总人口发病率在7.3%以上。据报道仅有55%的肝血管瘤可见到典型征象,但有86%的恶性肿瘤中可以见到类似征象。作者对1259个用团注技术行腹部CT检查的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造影剂为150~180ml泛影葡胺或碘苯六醇,先用高压注射器在25s内静脉团注50ml,余者以0.5ml/s的速度注入,大约在团注后10~15s内开始扫描,层厚10mm,扫描时间2s,间隔时间3.5s,512×512象素矩阵行连续扫描。在21例病人中共发现34个球形增强灶,直径从15mm~110mm(平均为46mm),其中32例(94%)被证实为血管瘤。其中MR证实5例,血管造影证实9例,红细胞核标记检查证实8例,手术证实4例,活检证实1例,12个月内无长大3例,复查CT发现典型血管瘤特征3例。作者认为在动态团注CT中发现的血管瘤中球形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