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选择、时间窗、治疗及并发症。方法6个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并观察其在治疗前、治疗后2h、48h、15d、30d的ESS、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溶栓后ESS评分、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2h,15d、30d有显著提高,在30d最为明显。结论血管内介入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致死率、致残率高,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尤为重要,早期动脉内溶栓<'[1]>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我们于2006年2月~10月对13例脑梗死病人实施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及护理,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 (ACI)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 ,溶栓治疗作为急救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再次引起有关医师的极大关注。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溶栓治疗经历了从静脉溶栓、动脉区域灌注到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历程。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 ,颅内出血率低 ,临床疗效好〔1,2〕。本文就ACI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治疗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 ,全身肝素化 ,血管造影确定血栓部位 ,将导引管及导丝送至血栓部位 ,再将微导管及导丝穿过血栓 ,然后边回撤微导管边灌注溶栓剂 ,亦可将微导管放在血栓内灌注溶栓剂。…  相似文献   

4.
宋国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50-3951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36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动脉内溶栓进行治疗,配合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阻塞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76%。结论:治疗期间适宜的护理方法能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选择、时间窗、治疗及并发症。方法 6个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并观察其在治疗前、治疗后2h、48h、15d、30d的ESS、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溶栓后FSS评分、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2h,15d、30d有显著提高,在30d最为明显。结论血管内介入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7例发病后6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2例为TIMI 1,25例为TIMI 0.溶栓后2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6例未再通.23例患者结果良好;4例不良结果;其中1例死亡.发病3h内IAT组与发病3~6hIAT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发病3h内IAT组疗效较好.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尽早作IAT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探讨溶栓的时间窗。方法 :对 2 5例发病在 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先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确定闭塞血管后 ,分别进行动脉内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结果 :17例闭塞血管再通 ,再通率为 6 8.0 %。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溶栓开始的时间与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用DSA法血管造影,明确血管闭塞部位,动脉内灌注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急性脑梗死8例。结果:血管闭塞部位8例中6例属颈内动脉系统,其中3例为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2例为大脑前动脉分支闭塞,1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另2例未发现血管闭塞部位。溶栓治疗后血管造影6例,其中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1例未通。完全再通的3例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为2.5~5.5小时。部分再通的2例为3小时与9小时,未通1例为ll小时。结论:采用股动脉途径DSA法,超选择性插管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是比较安全的,有利于观察血管闭塞和再通等情况,并可减少UK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将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33例,静脉溶栓组33例。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使用Selding穿刺技术将导管选择性放在闭塞动脉开口处,5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50万U,观察临床疗效并随时照影,无效者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30万U,无论结果如何即可撤出导管。静脉溶栓组4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100万U,观察20min若无效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50万U。结果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溶通18例,静脉溶栓组溶通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好转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24例,静脉溶栓组1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4例,静脉溶栓组6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12h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1.
孙雪 《黑龙江医学》2006,30(1):40-41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经CT扫描确诊的3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同时选择32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用50万u尿激酶用10 mL生理盐水溶解后静注,然后用100万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 mL生理盐水中内于30 min内滴入,溶栓前口服阿斯匹林0.3 g/d,连用3 d后改为75 mg/d,溶栓后12 h用肝素12 500 u/d静点。连用7~10 d。对照组用脱水剂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用药前后两组分别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肌力提高3级16例,提高2级4例,提高1级9例,无变化1例。对照组提高1级6例,肌力下降1级14例,无变化12例。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突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2~7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0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14例,显著进步30例、进步39例、无变化11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4.7%,显效率为44.8%,血管再通率为73.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静脉溶栓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观察组,以25万U尿激酶静脉推注,随后150万U尿激酶1h内静滴;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通常的药物治疗方案。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d、1周、2周、1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给予评分。结果:治疗后1d、1周、2周、1月时,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1d~1月期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改善,非常显著(P<0.05):观察组用药后1d、1周、2周、1月时的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比常规治疗效果好,且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姜平舟 《中外医疗》2016,(29):132-134
目的: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用药阿替普酶进行超早期急诊救治。依救治时间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实验组25例,患者发病3 h内用药;对照组25例,患者发病3~6 h用药,对比分析两组用药疗效。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救治成功率100%;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96.0%)与对照组(9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用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风险和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患者,经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根据脑微出血的数量分为A组(轻度组)45例、B组(中度组)68例和C组(重度组)42例,并选取同期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71例)。各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静脉溶栓治疗。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比较各组治疗后脑微出血和出血性转化情况;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和采用改良RANKIN量表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C组在静脉溶栓后脑微出血比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情况劣于对照组(P<0.05);A组和B组在静脉溶栓后脑微出血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情况、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A组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而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并重度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性转化危险和病死率,影响预后;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明确患者的脑微出血情况对临床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方法:在DSA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置管至血栓处附近,超早期给予尿激酶局部溶栓。结果:行超早期动脉溶栓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偏瘫肌力很快恢复。结论:超早期溶栓效果肯定,对符合超早期溶栓患者应尽量采用动脉局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塞脑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时机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不同发病时期脑梗塞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法,介入性超选择插管至脑动脉内,用尿激酶(Urokinase,UK)25~100万IU溶栓治疗,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程度。结果:闭塞血管再通率达91.9%,临床总有效率达87.1%。发病时间<6h组基本治愈80.0%,显效20.0%;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在其它各组分别为:6~24h组33.4%、37.5%、21.9%、6.2%;24~72h组18.2%、27.3%、27.3%、27.2%;3~21d组0%、50.0%、25.0%、25.0%。发病时间<6h组的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塞患者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急性超早期患者疗效十分显著,对亚急性或慢性患者亦具有一定疗效。患者预后与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入院时及溶栓后24h、7d、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进行评分。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和恶化1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和恶化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的20.0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但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及研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总有效率与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与4周时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4周时的神经功能指标血清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好,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认为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比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方法 将8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UK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r-tPA、UK溶栓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结果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5).r-tPA组的显效率(48.28%)和总有效率(86.21%)稍优于UK组(分别为41.38%和82.76%),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tPA与UK早期溶栓治疗A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似,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