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Shen  李虹 《中医研究》1993,6(2):15-16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中风(脑血管病)有逐年上升趋势,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成为老龄化国家,因此对中风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防治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血压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国内文献报道,高血压者发生中风为正常血压者发病的三倍;日本报道,脑出血患者,高血压组比正常血压组的死亡率高17倍,脑血栓形成患者高血压比正常血压高4倍。因此有效的防治高血压是减少中风发病率的关键。血压升高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可兼有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医体质与动脉硬化程度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高血压前期、高血压、正常血压者各300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体质测评和动脉硬化检测,观察不同体质类型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动脉硬化程度的改变。结果:双侧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与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前期组比正常血压组高(P<0.05),与高血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动脉硬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动脉轻度硬化及动脉硬化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阴虚质、痰湿质及瘀血质为高血压前期人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BaPWV明显升高,提示有早期动脉硬度改变;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与阴虚质、痰湿质及瘀血质相关。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有效的措施。根据临床观察,许多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失眠症。在高血压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入睡困难的患者明显增多。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也较正常人群差,觉醒次数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睡眠持续时间也短于正常人群。同时,不良的睡眠会进一步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显著升高。另一项研究结果也提示:在高血压患者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气温、相对湿度、天气状况等气象因素对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正常血压人群血压影响的规律。[方法]同期筛选天津市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正常血压受试者各10例,每日规定时间点测量并连续记录血压1 a;同步记录血压测量期间天津市的气象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级高血压组日均收缩压(SBP)、日均舒张压(DBP)和正常高值血压组日均SBP与候均温、日平均气温及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r-0.5,P0.05);1级高血压组及正常高值血压组晨SBP与候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及相对湿度负相关程度均最高(r-0.6,P0.01)。1级高血压组SBP、DBP与正常高值血压组SBP升高与雾霾相关(P0.05)、降低与雨天相关(P0.05)。[结论]气象因素对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有明显影响,需加强气象因素变化时对该两组人群早晨血压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较正常血压者高3-4倍,所有接受高血压治疗的人群中,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占总死亡率的68%,而且,长期以来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升高程度评价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但是经系统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仍高于无高血压的正常人。文献报道指出,脉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是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子,但其脉压又存在局限性。近年研究表明,脉压指数能更好的反映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寒冷季节(即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中风的高发时期,尤其对于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1.寒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增高、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2.冬季气候干燥,体内水分消耗过大,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群高值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8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及社区人户调查居民,建立档案,对1309名社区20~60岁中青年人群的调查,其中1262名完成了问卷及相关体格检查,其中男性622人(49.28%),女性640人(50.71%),筛选正常血压730人(57.84%),男性250人(40.19%),女性480人(75.00%、;高血压病人150人(11.89%),男性80人(12.86%),女性70人(10.94%);正常高值血压382(30.27%)人,男性292人(46.94%),女性90(14.06%)。分析正常血压组(130/85mmHg以下)、正常高值血压组(130~139/85~89mmHg)、高血压组三组人群高血压家庭史、饮酒史、吸烟史、空腹血糖、血脂、是否从事紧张工作等因素来探讨血压与心血管因素相关性,根据身高与体重计算BMI,所有调查人群均检查血脂、肾功能、空腹血糖,血压均测量二次取平均值,评估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血压水平的影响。高血压及其分级的诊断参考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中国高血压正常值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研究》操作手册推荐的标准:正常血压:SBP〈130mmHg和DBP〈85mmHg。正常高值血压:130mmHg≤SBP≤139mmHg和85mmHg≤DBP≤89mmHg;高血压: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排除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病等影响血压的疾病。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伴随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血压组。男性伴随的危险因素高于女性,低龄高血压组家族史发病率高,除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女性50岁后血压升高明显,说明血压受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外,还受更年期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结论:1262名20~60岁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男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正常高值血压组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增加;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伴随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血压组。男性伴随的危险因素高于女性,低龄高血压组家族史发病率高,除了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女性50岁后血压升高明显,说明血压受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外,还受更年期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不同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152例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150例,所有入选者均行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血压水平与IMT(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Crouse评分相关性:血压水平与IMT呈直线相关关系(r=-0.37,P0.05),血压水平与Crouse评分呈直线相关关系(r=0.41,P0.05),表明血压越高,Crouse评分越高,IMT(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越高。即血压高低与IMT(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血压正常组。结论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血压正常组。这对于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和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及早发现并干预血压及血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部高原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6537例65岁以上老年人人群的血压、身高、体重、腰围、体重指数、血脂进行测定。结果:西部高原地区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男性高血压发病率(60.2%)高于女性发病率(39.8%),男性高血脂发病率(29.39%)高于女性(25.18%);高血压人群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水平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与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患病率显著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压人群,正常血压人群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显著低于高血压人群。结论:西部高原地区65岁以上高血压老年人的血脂与正常血压老年人血脂存在显著差异,高血压和高血脂患病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每年冬季,寒风凛冽,草木凋零,随着一股股寒潮袭来,一批批中风患者也被吹进了医院。望着这么多的患者,我想,如果他们用合适的药物对中风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在生活中加以适当调节,或许会是另一种情形。因而,我提出一些建议。高危因素,预防为先目前所知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高血压病是公认的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众多的文献研究已经证实,高血  相似文献   

11.
近来,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现象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资料证实,糖尿病患者一旦合并高血压,便会加重心、脑、肾血管病变的危险性。为此,被称之为“双重危险因素”。具体分析的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是正常人的两倍,而同时存在高血压时,则危险性将增加到4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风的危险性增加两倍,急性心梗的危险性增加1倍,同是糖尿病患者血压增高,会加速肾脏损害的速度,导致蛋白质尿增加和肾功能减退,反之,控制高血压,则有利于缓解肾脏病变的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及正常老年人群焦虑的发生率。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填写焦虑量表,入选观察组69例高血压病患者,健康对照组49人,完成量表。将量表进行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焦虑的发生率为11.6%,正常人群中焦虑的发生率为6.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标准分(为40.2±8.5)比对照组(为39.7±6.5)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女性患者焦虑评分更高。结论:高血压患者中焦虑发生率高,而女性高血压者合并焦虑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血透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特点及其与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3例行血透治疗2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相关检查如血脂、心脏彩超等;先将全部患者按24h收缩压大小分为2组,即收缩压<140/90mmHg(1mmHg=0.133kPa)的为血压正常组(22例),收缩压≥140/90mmHg的为高血压组(31例),进行两组间血压变异性的比较;将高血压组按24h收缩压变异性均值递增顺序分为两小组:低BPV组(15例)和高BPV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血压变异性及心血管相关高危因素如血脂、心脏彩超等指标的差异。将53例血透患者按24h收缩压变异性均值递增顺序分为两组,进行上述(同高血压组)比较。结果:53例血透患者中,高血压组24hSBPV和24hMBPV均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而其余各时段BPV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患者中,高低BPV两小组各项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比较中显示:24hSBPV、24MBPV、dSBPV是高BPV组显著高于低BPV组(P<0.01),且年龄、24hDBPV、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也是高BPV组高于低BPV组(P<0.05),但在性别、心率、BMI、其余时段BPV、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患者的甘油三酯与24hSBPV呈正相关(r=0.386,P<0.05);低密度脂蛋白与nSBPV呈正相关(r=0.403,P<0.05),其余指标与各时段血压变异性均无相关性;而血压正常组患者的BPV与各项心血管高危因素均无相关性。将53例血透患者按24h收缩压变异性均值递增顺序分为两组后比较,各时段BPV及各项心血管高危因素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透伴高血压患者的BPV与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宕昌县羌藏居民3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高血压相关因素。方法:在选定区域内对30岁以上人群(包括藏族、汉族)进行血压、身高、体质量、腰臀比测量。结果: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高血压患病率藏族(32.8%)高于汉族(26.9%);随着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高。结论:迫切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在群众中普及高血压知识,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从而降低羌藏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提高羌藏居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体质类型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90例高血压人群,100例正常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入选对象的基本信息、体质类型、心血管危险因素,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均1);高血压前期组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3组体质人群在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年龄、BMI、血尿酸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高血压家族史、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阴虚质年龄显著小于阳虚质(P=0.0070.05);痰湿质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阴虚质、阳虚质(P0.05);痰湿质吸烟人群显著高于阴虚质、阳虚质(P0.05、P0.05);阳虚质饮酒人群显著少于痰湿质、阴虚质(P0.05、P0.05);痰湿质、阴虚质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阳虚质(P0.05、P0.05);痰湿质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阴虚质、阳虚质(P0.05、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是高血压前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前期组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体质类型与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年龄、BMI、血尿酸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沧州地区城镇居民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沧州地区城镇居民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沧州地区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按随机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对范围内所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按血压、性别、年龄分组,分析不同血压、年龄、男女患者血压和糖代谢异常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组糖代谢异常总患病率17.69%。高血压患者糖尿病(DM)患病率17.15%,DM前期包括空腹糖调节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患病率20.79%;除大于70岁组女性DM患病率高于男性,其他年龄组DM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均男性高于女性。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随血压级别升高而增加,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糖代谢异常随增龄、肥胖度增加而增高。结论沧州地区级城镇居民高血压人群DM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较高。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肥胖等。糖尿病预防应积极控制可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疆高血压病中医症状证侯特点及其与西北燥证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问卷量表形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共调查高血压病例组249例,正常血压对照组245例,对高血压病例组进行高血压诊断性评估、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调查及西北燥证计量评分,而对正常血压对照组仅进行西北燥证计量评分,并对高血压病患者主要症状及西北燥证罹患率进行分析,高血压燥证组与非燥证组西医病情积分及中医证型证情指数进行分析。结果:①新疆地区高血压病患者较常出现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口干、健忘、耳鸣、夜尿频等症状;②高血压病例组患者西北燥证的罹患率(61.85%)远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人群(1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血压燥证组患者的西医病情积分亦明显高于非燥证组患者(P<0.01);④高血压燥证组与非燥证组的中医证型证情指数比较,高血压燥证组患者在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高血压非燥证组患者(P<0.01),两组在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西北燥证与新疆地区高血压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性激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高血压科住院的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60例及血压正常的女性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血压昼夜节律划分为杓型组(20)、非杓型组(40)。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脂、空腹血糖、性激素水平,同时采用彩超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各组的E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与杓组相比,非杓型组的E2水平明显下降(P0.05),其余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各组的IMT明显增厚(P0.05)。与杓型组IMT相比较,非勺形组IMT明显增厚(P0.05)。(3)IMT的厚度与E2呈负相关(P0.01)。(4)分别以IMT作为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低雌激素水平是影响绝经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与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AS)的相关性,为早期有效防治心血管病的发生及进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搜集血压正常高值者、正常血压者、高血压者三组的一般资料,测量三组的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Arterial Pulse Wave Conduction Velocity,ba PWV),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左侧和右侧下肢ba PWV分别比较,先做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不齐,然后做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三组间均值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高值血压者ba PWV均值在1400~1500范围内,AS的发生率远远低于高血压患者,而比正常血压者AS的发生率高,即随着血压的增高,ba PWV值呈上升趋势,AS的发病率相应增加。由此可以得出,在血压正常高值时给予有效的积极的控制血压,可以减少AS的发生,从而有效地预防靶器官的损伤,也预防了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伴有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给予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100例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PWV、AB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压、PW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BI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厄贝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PWV,增加AB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