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48岁。左腹股沟可复性包块5年。查体:左腹股沟有-7cm×8cm包块,表面光滑,质软,包块可回纳入腹腔,咳嗽冲击试验( ),外环能容三指。术中见:腹外斜肌腱膜,联合肌腱薄弱,疝内容物为一团3cm大小的脂肪组织与疝囊紧密粘连,不能回纳。钝性分离脂肪团,见其下有一平滑肌样组织,其上静脉血管明显,呈树枝样分布。切除脂肪组织时见有黄色透明液体流出,考虑为膀胱损伤所致,检查见膀胱侧壁有-0.5cm大小的裂口,能见膀胱粘膜,予肠线逢合修补,仔细分离出膀胱与脂肪组织的粘连,将膀胱送回原位,高位结扎疝囊,佛氏法加强前壁,治愈出院。经验教训 滑动疝在临床上少见,膀胱滑动疝更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0岁。左腹股沟包块8月余,进入左阴囊,还纳后局部仍壅肿,压迫内环包块不出现,在连硬麻醉下行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及提睾肌,有较多腹膜外脂肪包裹疝囊和精索囊,并突出于外环口处。打开疝囊,于内环口内侧扪及腹壁下动脉.膀胱左侧壁有D=5cm的憩室,与疝囊后壁及腹膜外脂肪紧密相贴。分离疝囊后壁损伤膀胱,有尿液溢出,立即修补膀胱。修补腹横筋膜4针,行Halsted修补术,皮下置皮片一条,留  相似文献   

3.
余忠 《中外医疗》2010,29(24):58-58,60
目的探讨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后缝合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182例腹股沟疝患者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后缝合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过程。结果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后缝合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结论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后无张力疝修补术修补效果好,患者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因右斜疝曾于某医院应用巴德补片平片法疝修补术.术后三年复发,于2008年初来我院求治.再次手术探查发现右腹股沟区的情况如下;在剔除右腹股沟切口疤痕后,按解剖层次逐层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皮下深筋膜,发现皮下深筋膜层与原补片紧密粘连,原补片位于皮下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剔除包括补片在内的和与补片粘连的皮下深筋膜层,显露出腹外斜肌筋膜.虽然外观上皮下深筋膜与腹外斜肌筋膜同样薄弱,但在韧性.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7岁,退休工人,因右腹股沟包块3个月入院,查体:T36.5℃,P86次/分,R20次/分,BP132/80mmHg,右腹股沟区可见4cm×3.5cm包块,质软,按压包块不能消失,血常规:WBC9.3×10^9/L.N86.5%,L9.2%。入院诊断:右侧股疝。积极术前准备,行右侧股疝修补术,术中见精索内前方寻找到疝囊,约3cm×1.5cm大小,疝内容物为小肠,疝囊颈部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行疝囊高位结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包块突出处分离,分离出疝囊,打开疝囊,见疝内容物为大网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 病历报告患者 ,男 ,72岁。因右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 4年于 2 0 0 3年 9月 9日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心肺腹无异常。站立位 ,右腹股沟可见隆起性梨形包块 ,大小约 15cm× 10cm×8cm ,质软 ,呈囊性感 ,无明显压痛 ,外环口明显扩大 ;嘱其平卧 ,包块能消失 ,压迫内环口嘱其站立 ,包块不出现 ,松开内环口包块再次出现。入院诊断 :右侧腹股沟斜疝。常规术前检查后择期行右侧腹股沟疝巴德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术中见疝囊位于精索前内侧 ,囊壁较薄 ,呈灰白色 ,约 12cm× 6cm×5cm ,无疝内容物 ,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直疝三角处缺损较大 ,约 3cm×…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1岁,因"发现头顶偏右侧无痛性包块5年"于2002年12月19日入院.自诉曾在当地医院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穿刺后包块萎陷,后再次逐渐增大.入院查体:头顶偏右侧触及约2.0 cm×2.0 cm×1.5 cm大小包块,质韧偏硬,边界清楚,不活动,表面较光滑,无压痛.经积极术前准备后于局麻下手术切除.术中见包块位于帽状腱膜于头皮之间,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裹,呈分叶状结构.完整切除包块后切开见其内有一囊腔,囊内有灰黄色黄豆大小结节.术后患者恢复好,痊愈出院.病理检查见:送检组织内磷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部分区域可见少量影细胞和钙盐沉积.  相似文献   

8.
笔者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 ,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1 3例全部为男性 ,年龄平均 51岁。属首次复发9例 ,第 2次复发 3例 ,第 3次复发 1侧。复发时间为术后 5个月~ 1 0年。其中斜疝 1 0例 ,直疝 3例。所有病例均为 Coope修补术后复发。2 手术方法离原切口上方 2~ 3cm作一约 6~ 8cm长斜切口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 ,用血管钳分开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与切口平行切开腹横筋膜 ,手指伸入腹横筋腹下轻轻分离 ,很容易找到疝囊 ,分离疝环周围组织 ,高位结扎疝囊 ,远端旷置 ,于腹股沟区覆盖爱惜康疝补片 ,固定于腹股沟韧带与联合肌…  相似文献   

9.
1患者,男性,65岁,因发现双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以“双侧腹股沟直疝”收住院。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右侧外斜肌腱膜变薄,游离精索,沿精索方向纵形切开提睾肌,令病人咳嗽见一半球形疝囊随病人咳嗽而膨出。游离疝囊时发现其内侧壁外有较多脂肪组织且血...  相似文献   

10.
患者28岁。因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20年,不回纳伴疼痛2周,加重1日,于1997年4月20日入院。查体:痛苦病容,左侧腹股沟区外环口处可见隆起性包块,约7cm×5cm×4cm大小,质硬,触压痛明显,不活动,其包块外上极有一蒂向外环口内潜入,外环口紧张,按压包块不能回纳。诊断为“左侧嵌顿性斜疝”。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急诊手术。取左斜疝切口,切开各层至疝囊见张力大,呈暗紫色,切开疝囊即有约50ml的暗红色液体涌出。扩大疝囊切口,见内有一约3cm×2cm×2cm的淡红色实性包块。形成了疝囊外侧壁的一部分,质地中等,包块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腹横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外周血清中的含量变化与腹横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组织中Ⅰ和 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相关性.方法 切取40例开放式手术患者腹横筋膜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组织,其中腹股沟斜疝25例,腹股沟直疝15例,无疝患者10例,同时分别抽取其外周血...  相似文献   

12.
杨建国 《四川医学》2002,23(9):969-969
患者 ,男 ,4 7岁。因右腹股沟可复性斜疝行疝修补术治疗 ,术后 1+ 月手术切口外上方出现一包块 ,逐渐长大 ,直立行走时包块更明显 ,手压包块可消失。诊断为复发疝 ,术后 5 + 月在持硬麻醉下规范行疝充填网塞修补术 ,拆线时见手术切口上方有 2 .5 cm× 2 .5 cm大小包块 ,直立时包块较明显 ,平卧及用手压包块未见消失。术后 33天又在局麻下 ,切开包块探查 ,发现为网塞部分突起即被迫将网塞取除 ,分层缝合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我国开展 2 + 年 ,该术式损伤小 ,恢复快 ,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我院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3月采用…  相似文献   

13.
陈剑锋  王绍兰 《四川医学》2004,25(8):906-906
患儿 ,女 ,3/ 12岁。因左下腹包块 3个月而入院。3个月前其父母无意发现其左下腹包块 ,位于腹股沟部 ,蚕豆大小 ,与腹压改变无明显关系 ,无缩小及消失。入院查 :营养中等 ,发育良好。左腹股沟管处扪及一包块 ,1cm× 2cm大小 ,无粘连 ,活动良好 ,质韧 ,不能回纳 ,未及疝环结构 ,内外环无异常发现。诊断为腹股沟纤维瘤 ,予以手术治疗。打开腹股沟管前壁见椭圆形包块 1cm× 1.5cm ,灰白色 ,近端有条索状组织相连且走向腹腔 ,其外缘有条索组织 ,游离后形如输卵管 ,其周及根部未见疝囊壁及疝环结构。打开腹腔 ,左侧输卵管、卵巢自腹壁突出 ,壁脏…  相似文献   

14.
赵璧  陆显桢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132-133
患儿,男,7岁。因骶尾逐渐增大包块7年入院。包块于出生即发现,当时约蚕豆大小,未经处理逐渐生长至鸡蛋大,反复破溃流脓,伴脐尿管瘘,反复尿床。检查见智力正常,骶尾部5cm×5cm×4cm包块,透光试验(一)。MRI提示:盆腔后壁发育不全及盆腔疝。平片示:椎管破坏。穿刺造影见4cm×10cm包块。术前诊断脊膜膨出,术中发现包块为实质囊性,内部为灰黑泥沙膏样物伴臭味,囊壁厚似肠管,囊壁呈乳白色半透明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破坏骶骨达到盆腔,手术完整切除包块。术后病检确诊为脊髓肠源性囊肿。  相似文献   

15.
丁成果 《河北医学》2000,6(11):1054-1055
硬纤维瘤又名韧带样瘤 ,临床极少见。我院从1980年至今共收治 3例 ,均以其它诊断收治 ,后经病理确诊 ,教训深刻。1 临床资料例 1,女性 ,32岁 ,因“左腹股沟无痛性包块九月”拟“左腹沟淋巴瘤”收治手术 ,术中见 :左腹股沟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腹横肌间有一约 6× 3× 3cm大小梭形肿块 ,与腹膜无粘连 ,质硬 ,灰白色 ,边界清楚 ,距肿块边缘 4 cm切除 ,病理报告 :硬纤维瘤 ,随诊一年复发。例 2 ,54岁 ,降结肠癌术后一年 ,左中腹切口内缘出现鸡蛋大小肿块 ,拟“降结肠癌术后复发收治”,术中见 :左中腹约 7× 4 cm大小包块 ,浸润腹壁肌…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摘要  患者 ,女 ,69岁 ,因胆囊切除后 6年切口下包块2年余入院。6年前因胆囊炎胆囊结石在本院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恢复良好。 2年前发现原切口下有一板栗大小无痛性包块 ,后逐渐增大 ,但无其它不适 ,近来包块触痛。B超示 :上腹壁实质低回声区。查体 :右上腹肋缘下 2 cm有一斜行长约 6cm手术疤痕 ,疤痕平整 ,于疤痕下腹直肌内触及一 5 cm× 5 cm× 4cm圆形、质硬、边缘欠清、活动差、有轻压痛、无囊性感之包块。临床诊断 :右上腹壁切口下包块性质待查 ?手术见 :原切口下腹直肌内有一 4cm× 4cm× 3cm边缘欠清 ,部分与腹直肌鞘粘连 ,…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患者因左侧腹部包块术后1月入院.入院查体见左上腹有一约15 cm的手术疤痕,切口旁有一引流管;入院前1月,在当地医院因体检发现左上腹部有一约10 cm×9 cm的囊性包块.诊断为脾假性囊肿,在全麻下行了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囊肿来自肾脏,故用无水乙醇处理囊壁后放置引流管后关腹.术后引流液约400 mL/d,故转入本院.入院后,行KUB+IVU检查见左肾盂肾盏向下外翻转,犹如低垂的花朵;引流管造影检查示:囊腔向下延伸至盆腔,膀胱未见显影.考虑诊断为肾输尿管重复畸形伴重度肾积水,术中探查见左侧重复肾双输尿管伴全程扩张积水,故行上位肾及相应输尿管切除术.术后8 d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8.
杨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43-3144
幼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其术式均采取疝内容物回纳、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手术者位于患儿右侧经患侧腹股沟区切开为常见经典入路方法。近年来通过临床摸索总结,笔者采用手术者位于患儿左侧入路手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法选取20例患儿均为1岁~3岁男性幼儿,均通过详细病史、体征,确诊为腹股沟疝。其中腹股沟斜疝15例(单侧腹股沟斜疝10例、双侧5例),其疝囊均掉入阴囊,直疝5例(均为左侧腹股沟直疝,其在腹股区包块直径均>4.0cm)。手术均行单侧疝内容物回纳、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顺利、手术时间缩短(平均缩短0.5h~1h)。均未出现手术损伤及术后阴囊血肿、水肿或远端疝囊积液等并发症。2手术方法麻醉生效后,常规消毒铺敷,术者位于患儿左侧,将切口内端稍向耻骨结节方向牵引,左食指经患侧阴囊皮肤逆行经腹股沟外环口探入腹股沟管、抵住内环口(掌心向上)。以此判定腹股沟管长度、内外环口的位置、距离皮肤的距离、皮肤切口长度。在助手的帮助下,右手执手术尖刀准确解剖腹股沟管前壁结构。左手食指指引术者在近外环处准确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近内环处解剖疝囊、高位离断、结扎疝囊,疝...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相同组织腹股沟斜疝修补的新手术方式。方法后壁重叠缝合腹横筋膜,前壁将腹外斜肌腱膜内侧缘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将腹外斜肌腱膜外侧缘与腹直肌前鞘缝合的200例行修补腹横筋膜改良福克森(Ferguson’s)斜疝修补术患者(B组),与180例行单补片修补后壁患者(A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2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随访,A组的复发率为0.5%,B组的复发率为1.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修补腹横筋膜改良福克森斜疝修补术,是首发腹股沟斜疝修补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0.
<正>洪×,男,12岁,因右侧斜疝要求手术入院.查体:右阴囊至腹股沟可见—7×6×5cm包块,囊性,可还纳入腹腔,压迫内环包块不再出现,外环可容1拇指余,包块咳嗽时有冲击感.右侧阴囊内可触及睾丸,约1.2×1.1×1.0cm大小,上下活动较大.左侧阴囊及腹股沟末扪及睾丸.B超查:左阴囊腹股沟末见睾丸回声影,右阴囊可见睾丸回声.临床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左侧隐睾,施疝囊交位结扎加疝修补。术中见:右阴囊内无睾丸,疝囊后壁颈部有一精索血管,牵拉精索,睾丸自腹腔内牵出,可送入阴囊,在精索内侧1.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