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刘雪梅 《中原医刊》2009,(17):75-76
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内科儿科急诊总人数为11160例次,现将4380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留观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急诊病种的发展趋势、病因及死因。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1998-2005年学校急症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高校医院的急症患者抢救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李明  樊威 《中原医刊》1996,23(4):9-10
内科急症观察抢救1823例并死因分析李明,樊威为探讨农村内科急症发病特点和诊治规律,以及影响病死率的因素;并为预防医学对某些疾病发病进行干预提供资料,现将我院急诊科1993年~1994年收治的内科急症观察抢救病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死亡的病因,探讨降低急诊死亡率的途径。方法收集某院急诊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1997年-2011年10月急诊死亡218例,其中院前死亡89例(40.8%)急诊科死亡129例(59。2%)。急诊死亡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24.3%)、脑血管疾病(17.4%)、猝死(15.6%)、创伤(13.3%)及肿瘤(12.8%)。结论应重视院前急救,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病和肿瘤,降低急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急诊病人抢救成功率 ,本文分析了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月急诊入院 2 4小时内由于病情危重或恶化死亡的 91例主要死因 ,并提出相应的救治对策和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 1 病例  91例中 ,男性 4 7例 ,女性 4 4例。年龄 15~ 82岁。分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统计分析两组主要死因和构成比。1 2 结果1 2 1 死亡的 91例占总的死亡病例数 15 12 % (91/ 6 0 2 )。其中 ,老年组 6 5例 (71 4 3% ) ,非老年 2 6例 (2 8 5 7% )。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 2 2 主要死因和构成比见表 1。前 4名依次为 :脑溢血、急性农药中毒、…  相似文献   

7.
呼吸道异物多见于小儿,成年人偶有发生。自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我科共收治呼吸道异物76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例均在急诊气管支气管镜手术中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告我院1998~2001年急诊内科抢救昏迷病人的病因构成及病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内科抢救801例病人中,统计出昏迷病人所占数目、病因构成、年龄及所占比例情况等,并根据病因加以有关分析。结果 急诊内科抢救801例病人中昏迷病人290例,占总数的36.2%,其中男性占164例,女性占126例,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82岁,脑出血59例,占首位,其次为一氧化碳中毒45例,药物中毒37例,急性乙醇中毒36例。昏迷病人中有59例死亡,其中:脑出血37例,占首位。结论 昏迷是临床急诊中常见的危急症状之一,是意识障碍的严重阶段,也是病情危急的信号。所以,在医院急诊工作中识别昏迷、鉴别病因、尽快明确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急诊老年患者的病因以及抢救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在我院急诊科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接诊治疗的老年昏迷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对其发病原因及抢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昏迷患者的病因主要为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及糖尿病低血糖。120例患者经过治疗,抢救成功率为80.8%。结论:在急诊老年昏迷患者抢救中,首先需要对其病因进行明确,随后的对其及时实施有效抢救,有助于提高对其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急诊死亡原因一直是急诊医学关注的焦点 ,了解急诊死亡构成有助于急诊科作好抢救准备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有针对性地提高急诊抢救水平。同时 ,急诊死亡原因分析有助于卫生管理部门制定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促进院前急救水平的提高。因此 ,对急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1 资料和方法1 .1 资 料 急诊科 1 996~ 2 0 0 0年 5年死亡病例。1 .2 方 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调查、分析急诊死亡病例 3 1 4例。分别分析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到达急诊科时间、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可避免死亡原因。2 结 果5年间急诊科共死亡 3 1 …  相似文献   

11.
[背景]探讨早产的主要原因及引发早产儿死亡的原因.[病例报告]对128例早产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见早产的众多因素中围产期因素占首位.[讨论]加强孕期保健教育,积极进行早产儿复苏是预防早产及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新生儿死亡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2000~2006年间发生的新生儿死亡179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死亡率占婴儿死亡的74.58%,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建立基层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的急救通道,建立三级高危保健网络;改善新生儿的监护环境,以减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院十年来住院死亡病例的死因和死亡时间的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对3296例死亡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前五种致死疾病男性均高于女性,死亡年龄高峰为60-69岁,各病种死亡高峰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死亡时间以农历朔,望期最多。结论:十年来,我院住院死亡患者前五位死因无变化,但有性别、年龄、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1~2007—12在该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和血液透析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死亡56例,占45.9%,其中因心血管病死亡31例(55.38%),严重感染9例(16.07%),脑血管病7例(12.50%),全身衰竭6例(10.71%),消化道出血3例(5.36%)。其他如贫血、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低血压和高钾血症等也是与血液透析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病和严重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透析,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防治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围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近 7年来在我院分娩的围生儿死亡病例做回顾性分析 ,寻找围生儿死亡的致死因素。结果 围生儿的死亡多有孕妇的并发症。结论 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可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发生猝死时的抢救和护理。方法对我科1例心脏长大猝死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予呼吸机辅助呼吸17 d等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做好心脏长大患者的专科护理,备齐急救药品、器材,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心搏骤停,做好抢救准备,可为患者抢救争取时间,促使患者尽快复苏。  相似文献   

17.
刘浩宇  常广磊  段芹  张冬颖 《重庆医学》2013,(27):3242-3243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常见死亡原因及其性别、年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心血管内科死亡病例资料,分析其心血管疾病罹患情况、直接死亡原因及其性别、年龄差异。结果 (1)181例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冠心病(115/181,64%)和高血压(96/181,53%)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肺部感染(104/181,57%)是最常见的并发症。(2)基础疾病罹患情况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0岁以上心血管死亡患者基础疾病以冠心病、高血压为主;随年龄增加,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逐渐增加。(4)死亡的直接原因,前3位的分别是心源性猝死(44/181,24.3%)、多器官衰竭(24/181,13.3%)、心源性休克(24/181,13.3%)。结论加强老年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管理,加强心血管疾病人群肺部感染的治疗干预,在诊疗中重点保护靶器官功能,可能降低心血管住院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年龄小于60岁终末期肾病患者124例,探讨死亡患者死亡原因以及同期患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死亡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15例(40.5%),脑血管疾病12例(32.4%),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透析开始时血肌酐水平显著,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透析3个月时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胆固醇、低血浆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肺心病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心病死亡原因,方法:①选取1977~1997年住入我院的肺心病患者,随访5年期间死亡43例及存活33例得患者进行首诊各项检测对比。②对并发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前24~72h行血流动力学及氧合状态监测。结果:①直接死亡的43例患者主要原因为消化道出血15例(34.9%),感染性休克11例(25.6%)。②死亡年限愈短,MPAP愈高,CI、DO2、PaO2愈低。③死亡的43例患者临终前均有酸碱平衡紊乱及心电图改变,25例(58.13%)痰菌培养出致病菌57株。④肺心病感染性休克死亡前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MPAPP、CI、DO2、均增高,分别为(31.8±81)mmHg、(4.1±0.9)L·min-1·m-2、(555.7±98.1)ml·min-1·m-2,但CaO2-CvO2明显降低为(3.2±0.4)ml·dl-1。结论:①机械通气虽然可降低肺性脑病的病死率,但肺心病死亡率仍高,其直接死亡原因以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性休克为主。②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缺氧除气流受限外,组织的氧利用及摄取障碍亦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