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虚拟现实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训练效果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患者96例给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分别于康复前,康复3w及3个月后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同时行磁共振DTI检查,测量患侧皮质脊髓束和健侧相应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 比值(r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对治疗前后双侧FA、rFA、FAasy值与FMA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康复训练3w及3个月后,所有患者患侧FA、rFA、FAasy、FMA评分与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FMA评分与患侧FA值及rFA值存在正性相关(P 0.05);FMA评分与健侧FA值存在正性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MA评分与FAasy值存在负性相关(P 0.05)。结论磁共振DTI可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康复前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及大脑可塑性变化,虚拟现实康复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大鼠梗死灶中心和周围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方法共25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组(MCAO组,15只),其中MCAO组以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两组大鼠分别于模型制备后3 h、6 h、1 d、2 d、3 d、4 d和7 d,采用高场强(7.0T)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于梗死侧皮质、皮质下和胼胝体选择兴趣区并计算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平均扩散率(MD)值、轴向扩散系数(λ║)值和径向扩散系数(λ┴)值,以及于内囊区选择兴趣区并计数纤维数目(NT)值。结果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皮质、皮质下和胼胝体FA值(均P=0.000)、MD值(均P=0.000)、λ║值(均P=0.000)和λ┴值(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AO组梗死侧皮质、皮质下和胼胝体FA值于超急性期(≤6 h)缓慢升高(均P=0.000)、急性期(6小时至3天)明显下降(均P=0.000)、亚急性期(3天至8周)趋于稳定,MD值、λ║值和λ┴值均于急性期明显升高(均P=0.000),亚急性期趋于稳定;对照组与MCAO组大鼠梗死侧皮质、皮质下和胼胝体FA值(P=0.003,0.000,0.000),皮质下MD值(P=0.013),皮质下和胼胝体λ║值(P=0.012,0.001)和λ┴值(P=0.001,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梗死侧N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CAO组梗死侧NT值于超急性期缓慢下降(P=0.032)、急性期明显下降(均P=0.000)、亚急性期趋于稳定;MCAO组大鼠各时间点梗死侧NT值低于对照组(P=0.000)。DTT显示,MCAO组大鼠梗死侧白质纤维束走行迂曲,部分离断,尤其模型制备1 d后即可见梗死侧受损纤维趋于围绕病灶边缘。结论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至急性期,神经损伤持续存在,至亚急性期出现神经纤维重塑。DTT显示梗死侧受损纤维趋于围绕病灶边缘,提示受损纤维包绕病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基底核区脑出血(basal nuclei cerebral hemorrhage,BNCH)行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后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联合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the 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定法对术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差异的疗效评价,以选择两者中更优的BNCH手术方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具有手术指征的BNCH患者48例,其中25例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A组),23例采用经颞叶皮层造瘘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应用DTI检查,取得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应用rFA值(患侧FA值/健侧FA值)来反应两组的CST损伤和破坏情况,分别对比两组术后2周rFA值、△rFA值(术后2周与术前rFA值的绝对差值)、MAS评分及术后3个月MAS评分。结果术后2周,两组rFA值均较术前降低,其中A组rFA值高于B组(P0.05),A组△rFA值低于B组(P0.05),且A组MAS评分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MAS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BNCH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差异方面,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能较经颞叶皮层造瘘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术中对CST损伤更小,术后MAS评分更高,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疗效更佳。应用DTI技术联合MAS法可用于评价经侧裂-岛叶入路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和经颞叶皮层造瘘基底核区血肿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差异,协助指导临床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单侧组和双侧组,每组30例。单侧组采用传统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双侧组采用双侧上肢运动功能训练。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0 min/次,1次/d, 5 d/周,共4周。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患侧握力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前,双侧组及单侧组患者FMA-UE评分、患侧握力、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双侧组及单侧组FMA-UE评分、患侧握力、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双侧组干预后FMA-UE评分、患侧握力、MBI评分显著高于单侧组(均P<0.05)。结论 与传统患侧上肢训练比较,双侧上肢训练对早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更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卒中单元对初次轻-中度大脑中动脉梗死后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收住我科卒中单元的55例患者为观察组(卒中单元组),收住我科普通病房及市三院老年科的61例患者为对照组(普通病房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4 周和12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中译本(SS-QOL)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指数和生存质量评分. 结果 2组治疗后4周及12周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时 SS-QOL中除精力、家庭角色、个性、上肢功能、工作/劳动等5个领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领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周时 SS-QOL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基层医院卒中单元能改善初次轻-中度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变化,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位置关系,以评估预后。方法 45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分为超急性期(<6h)、急性期(6h~3d)、亚急性期(4d~8w)和慢性期(>8w),分析其DTI参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患侧FA值在超急性期无明显变化,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逐渐降低,与健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患侧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明显减低,亚急性期逐渐恢复接近于健侧,慢性期再度增高;DTT成像显示CST受损严重其预后较差。结论不同时期脑梗死病灶其FA、ADC值有一定规律变化,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血流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卒中中心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卒中患者,利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及4D flow MRI技术对其梗死区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狭窄近端血流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狭窄程度与前向血流的定量关系;对软脑膜侧支进行评分(总分0~3分),联合磁共振灌注成像比较不同侧支状态下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脑组织灌注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3例,平均年龄56岁,男性21例(63.6%)。不同狭窄程度(<30%、30%~49%、50%~69%和≥70%)下大脑中动脉血流率分别为(3.56±1.08)、(2.96±0.94)、(3.72±0.60)、(2.50±1.03)ml/s,各组间大脑中动脉病变近端血流率存在显著差异,狭窄程度≥70%时血流率下降最显著(F=4.34,P=0.008);狭窄近端前向血流与灌注的关系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脑组织灌注的关系在不同侧支状态存在差异。当远端侧支较差时(侧支评分0~2分),狭窄近端残余血流绝对值及相对值与远端脑组织灌注参数相对达峰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76、-0.61,均P<0.05)。结论4D flow MRI技术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定量评估,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灌注的关系受侧支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豆纹动脉供血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病灶位置的不同对其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头颅MRI检查测定198例急性豆纹动脉供血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梗死灶最大直径、病灶位置及动脉供血分布情况。发病14 d时,采用mRS量表评定患者的预后。结果患者出现预后不良的概率为:远端梗死组10例(11.4%),前部近端梗死组6例(20.0%),中部近端梗死组6例(27.3%),后部近端梗死组36例(62.1%)。线性趋势χ~2检验显示,从远端梗死到后部近端梗死预后不良发生的概率逐渐上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部近端梗死组预后不良的危险性是远端梗死组的24.801倍(OR=24.801,95%CI:2.521~243.942,P=0.006)。结论豆纹动脉供血区孤立性梗死的病灶位置越靠后,预后不良发生率越高,病灶位置可作为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 分别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DTI检查,观察兴趣区(ROIs)表观扩散系数(ADC)及部分各向异性(FA)的变化,同时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内在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患者组梗死区FA值、ADC值(×10-3 mm2/s)明显下降,平均FA值、ADC值分别为0.12±0.01、1.08±0.11,其对侧相应部位平均FA值、ADC值为0.35±0.08、3.46±0.2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健侧ADC、FA值与对照组相应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与健侧相应部位相比,平均FA值明显下降(P<0.05).脑梗死患者梗死区FA值、ADC值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与EDSS评分具有负相关性.结论 DT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频阈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健侧大脑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 方法 选取自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3例.在发病后3~5 d,健侧刺激组患者行rTMS治疗[频率1 HZ,70%输出强度(约2.1T实际输出强度),1200脉冲/d,连续10 d],对照组不接受rTMS治疗.在治疗前(试验第1天)和治疗后第10、40天记录2组患者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值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和神经电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40天2组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健侧刺激组NIHSS评分及M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MEP潜伏期在第40天、CMCT值在第10、40天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健侧刺激组CMCT值较对照组在第10、40天均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频率1 HZ、70%输出强度(约2.1T实际输出强度)rTMS作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健侧大脑能缩短CMCT值,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动态观察脑桥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延髓及小脑中脚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脑桥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第1、4、12周进行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scale,FM)、共济失调评分(ataxia rating scale,ARS)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从第1周至第12周逐渐减少(延髓梗死同侧FA值:第1周0.43±0.01;第4周0.37±0.02;第12周0.30±0.02,小脑中脚梗死同侧FA值:第1周0.50±0.02;第4周0.43±0.02;第12周0.35±0.04,小脑中脚梗死对侧FA值:第1周0.54±0.02;第4周0.52±0.03;第12周0.47±0.04,t=1.92~28.56,均P<0.05),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的变化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BI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华勒变性持续存在,并且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 hyperintense vessel,HV)对于其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间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区首次急性梗死的患者共74例,其中男性48例(64.9%);平均(60.7±15.3)岁,NIHSS评分12(1 ~25)分[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所有患者均已行头颅MRI检查(包括DWI、FLAIR),并且经MRA或DSA提示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MI段或M2段).根据FLAIR序列HV出现的部位和范围,将患者分为无HV组、近端HV组和远端HV组;比较各组间基线资料及神经功能评分,并以90d改良Rankin评分(mRS)为预后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4例中无HV组25例(33.8%),近端HV组7例(9.5%),远端HV组42例(56.8%).远端HV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1(1~22)分]、入院10 d NIHSS评分[14(4 ~25)分]、梗死体积[大面积梗死5例(6.8%)]及90 d mRS评分[3~6分者12例(16.2%)]明显低于无远端HV组[即近端HV组合并无HV组,分别为15(6 ~25)分,Z=-3.544;7(0~22)分,Z=-4.461;20例(27.0%),x2=20.916;27例(36.5%),x2=22.689;均P<0.01];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及短期预后改善程度上看,远端HV组均明显优于无远端HV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111,95% CI 1.036 ~1.191,P=0.003)、梗死体积(OR=3.679,95% CI1.350~10.025,P=0.011)、远端HV(OR =0.131,95% CI0.027 ~0.638,P=0.012)与90 d mRS评分显著相关.结论 远端HV是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梗死老年患者责任动脉和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北京版对2012-01-2013-12我院接收的首次急性发病2周左右的缺血性卒中150例患者行认知功能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组)。同时选择同期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将1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障碍患者按照阻塞责任动脉进行分组,对比各组的MoCA认知评估结果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认知障碍组记忆、思维、行动能力、交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维度评分显著低于无认知障碍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注意力,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视空间/执行、记忆、语言,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组视空间/执行、语言、注意力、记忆,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注意力功能受到显著损害,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未发现特征性的认知领域受到损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责任动脉阻塞所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的领域不同,这能够预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因此应当增加对亚急性期脑卒中管理中的障碍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颅内血管成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对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颅脑MRI、MRA及TCD检查观察颅内血管成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及远端分支减少1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及闭塞5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TCD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病侧MCA Vm、ICA 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病灶对侧(P<0.05),双侧ACA Vm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管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PI、R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MRA可直接了解颅内闭塞情况及狭窄程度,TCD可了解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阻力,从而了解梗死区血供情况,间接了解颅内压,为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缺血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5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 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3333,P<0.0000)。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级别经检验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s=-0.97361,P<0.0001),CST的损伤情况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结论 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对急性颈髓损伤(CSCI)患者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手术后接受系统康复治疗的急性CSCI患者23例(试验组), 另外选择该院体检中心同期与试验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健康对照组)。术前1 d和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均行颈髓MRI常规序列、DTI扫描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改良Barthe指数量表(MBI)评定。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在入组后行颈髓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比较2组受试者颈髓损伤区、损伤区远端DTI参数, 试验组患者手术前后DTI参数、上肢运动ASIA评分和MBI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试验组患者术前DTI参数与术前上肢运动ASIA评分、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试验组患者术前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对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前损伤区、损伤区远端FA值较低, 表现弥散系数(ADC)值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及梗死侧的关系.同时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方法 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及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分为有椎动脉优势68例(优势组)和无椎动脉优势6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总发生率,后循环各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统计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否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优势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5.6% (31/68)与21.2%(14/66),x2=8.922,P=0.003].优势组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梗死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8% (8/68)与0,x2=8.250,P=0.004;20.6%(14/68)与7.6% (5/66),x2=4.660,P =0.031];两组的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7/8) PICA梗死患者梗死侧在椎动脉优势对侧.6例(6/14)基底动脉区梗死患者梗死侧与优势侧同侧.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34/68)与9.1% (6/66),x2=26.768,P=0.000].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与基底动脉呈直线的患者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2.9% (18/34)与38.2% (13/34),x2=1.482,P=0.223].优势组34例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中,97.1% (33/34)弯曲向椎动脉优势对侧.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患者较易发生后循环梗死,尤其是PICA和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PICA供血区梗死部位一般在椎动脉优势对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易致基底动脉弯曲,基底动脉一般弯向椎动脉优势对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期脑梗死时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 artery,MCA)闭塞显示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SWI、MRI和MRA结果,探讨SWI对急性期MCA闭塞显示的敏感性。结果急性期MCA闭塞可在SWI检查中显示为沿血管走行的低信号影,称为MCA磁敏感征。MCA磁敏感征对MCA起始段至豆纹动脉段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对MCA豆纹动脉段后至皮层支闭塞则分别为32%、100%和77%。MCA磁敏感征阳性患者起病时NIHSS评分和梗死体积明显高于MCA磁敏感征阴性患者。结论急性期SWI检查能够很好地显示MCA近端闭塞,有助于脑梗死患者分型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下方远隔部位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化的过程,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的皮质下累及内囊的独立病灶脑梗死患者10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7±2)天(D7)、第(30±3)天(M1)、第(90±3)天(M3)进行DTI检测,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法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侧内囊上、下方远隔部位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A)值明显减少,而且从D7至M3内囊上方(0.34±0.01和0.28±0.03,P<0.01)、下方(0.42±0.02和0.37±0.06,P<0.01)有逐渐减少趋势,而平均弥散量(MD)却无明显变化。内囊上、下方的FA值均与NIHSS值呈正相关,内囊下方FA值还与Fugl-Meyer运动评分、BI呈负相关。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其顺行性和逆行性远隔部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其临床意义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