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学特点薛媛甘肃省肿瘤医院(730050)《武威汉代医简》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于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是目前我国现存医学文字记载最早的原始资料之一。因其涉及内容广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所存简牍中,仅有九枚简牍涉及针灸内容,笔者...  相似文献   

2.
《武威汉代医简》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威汉代医简》考释杜勇安徽省庐江县乐桥医院(231581)主题词@《武威汉代医简》*中医药学文献1972年,甘肃省武威县汉墓出土一批医学简牍,1975年文物出版社将简文加以整理出版了《武威汉代医简》,对简文的考释作了精细的研究。此后王辉曾就医简中“...  相似文献   

3.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地带兴修水利工程时,在一座东汉土圹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这些医药简牍的出土,是1 949年以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最为重要的是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正如戴应新在《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一文中称武威汉代医简“是祖国医籍链上重要的一环”(见“题录7”)。医简中记载的医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等方面,尤其是医简中记载的方剂和药…  相似文献   

4.
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清理中发现有92枚医药简牍,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近年翻阅有关武威的一些历史资料,注意到“武威汉代医简”原简牍的成书与  相似文献   

5.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发现了一批汉代医学简牍,被称为《武威汉代医简》。从时间上它晚于《五十二病方》,而早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遣药组方更加规范的过渡阶段的代表著作。与《五十二病方》比较,本书在药物学上有其自身特点:1 炮制《武威汉代医简》将炮制称为“冶合”,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  相似文献   

6.
《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柏树公社(今柏树乡)旱滩坡地带发现的汉代医简共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这些简牍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本文根据文献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对治疗痹证的方药等内容作以下整理分析,以了解汉代西北地区的人们对痹证的认识,也许对目前痹证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6对肺肾关系的论述 《武威汉代医简》分简文和牍文两部分,治久咳方在简文和牍文中各出现一次,其内容大致相同,简文和牍文均列之为首,在92枚简牍中唯治久咳方症状、方名,药物、剂量、服法、疗效等记录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8.
1972年 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 ,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 ,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其中有一批医药简牍 ,计 92枚 ,这些被清理的资料 ,后来由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1〕本文就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药学成就作以概述。1 药物品名武威汉代医简记载了 10 0种药物 ,具体是 :植物药  6 1种。计有 艹术 茈 (柴 )胡、当归 (干当归 )、牡丹、漏庐 (芦 )、代芦如 (艹闾 茹 )、(术 )、泽舄 (泻 )、付 (附 )子、大黄丹 (大黄 ) ;狼毒、艹…  相似文献   

9.
《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早期的医药简牍,其中论及痹证有13枚,所用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结合案例阐述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分期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从寒湿和湿热论治,寒湿证用祛寒逐风方,湿热证用清热逐风方;缓解期从痰瘀论治,用"瘀方";稳定期从肝肾论治,用"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中符号、标题: 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恢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原书释文。  相似文献   

11.
武威汉代医简是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汉代医简,共有医学简牍92枚,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针灸等多个学科,其中论及痹证的有13枚,占14.13%,在所记载的30个方剂中,治疗痹证的有6个,占20%[1]。从痹证在武威汉代医简中所占篇幅可见,痹证从古至今就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从出  相似文献   

12.
段祯 《中医研究》2010,23(11):77-78,F0003
《武威汉代医简》简50有关大黄一药,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作"大黄肉",指除去粗皮的大黄;一是释作"大黄丹",指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根据《武威汉代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指出其当释作"大黄丹"。进而通过分析《武威汉代医简》偏正式词汇的构成特点,发现其俱是前偏后正式结构,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作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有悖《武威汉代医简》惯例。通过考察汉代炼丹术及《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著作以及《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方书,指出"大黄丹"当指"黄丹"。  相似文献   

13.
(前接第3期)文中符号、标题:□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医简释文】出不出更饮调中药=用亭磨二  相似文献   

14.
武威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历史悠久,建制较早,被称为丝路重镇,天马之乡,五凉古都,西夏辅郡,佛教胜地,历史名城,乃民族融汇之地,文明诸聚之所。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乡下五畦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其中的医学简牍经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整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1972年11月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称“医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在当时是空前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不仅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我国医药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为我国的历史学者,特别是医学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这些资料,后来经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相似文献   

16.
袁仁智 《中医研究》2011,24(6):78-78,F0003
以原简照片为底本,结合文理和医理知识参考《武威汉代医简》[1]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2]等诸家观点对当前有关武威汉代医简校注中所存在的文字识录、句读和注释方面的问题谨陈管见,并与相关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塞耳法,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耳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制备方法及用量用法进行文献分析,结合诸多医家对塞耳法的应用研究,探讨《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的诊疗特点及医学价值。结果:《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选用膏方外用塞耳治疗耳聋病,用药精炼、方证合一,具有操作简单、直达病灶、作用持久等特点,是后世塞耳法的雏形。结论:《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开创了外治法治疗耳聋病的先河,具有珍贵的医学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智明  吴燕 《中医研究》2009,22(12):44-46
张延昌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名老中医,从事风湿病中医药治疗和研究三十余年。他潜心研究《武威汉代医简》,挖掘古医籍的精髓,古方今用,融会贯通,将《武威汉代医简》方药应用到风湿病的治疗上,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治疗风湿病的独特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张师巧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照组给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占95.24%,高于对照组之78.9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正张延昌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尤善诊治风湿性疾病,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现将张主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总结如下。1善于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张主任出身甘肃武威,1972年武威旱滩坡出土的汉代医简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在出土的92枚简牍中,所载医学内容非常丰富,详细记载了疾病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治疗方法、服药时辰、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