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及ACS发生率差异度。结果颈动脉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身高、体质量、血清TC、TG、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及ACS发生率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的评分法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300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后,用弹性成像进行5分评分法评分,同时设立对照组。结果 (1)脑梗死组发现斑块260例,阳性率为86.7%,对照组发现斑块77例,阳性率为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708,P<0.01)。(2)脑梗死组弹性评分为1分和2分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共占本组斑块总数的79.2%,而对照组1分和2分的斑块仅占本组斑块总数的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27,P<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诊断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6月于本院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120例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以及弹性成像(E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根据斑块稳定性分为不稳定斑块组(64例)和稳定斑块组(56例)。比较两组之间不同超声检查特征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常规超声、CEUS以及EI单独或联合诊断不稳定斑块的效能。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表面不规则、有钙化结节以及低回声区、强化程度(Ⅲ、Ⅳ级)人数占比以及斑块厚度、弹性评分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应变率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常规超声、CEUS、EI三者联合诊断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上述检查方式单独应用。结论:多模态超声对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显像特征,探讨时间-强度曲线诊断斑块稳定性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132例患者(冠心病组66例,非冠心病组66例)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87例颈动脉有斑块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各类斑块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发生率(89.4%)较对照组(42.4%)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以软斑最多见,且以颈动脉分叉处较其他部位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软斑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与非冠心病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且以软斑为主;超声造影较二维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位置及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中新生血管较混合斑明显增多,冠心病发病率高,为不稳定斑块;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病密切相关,及早检出颈动脉斑块并判断斑块稳定性,对脑梗死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在B型超声的基础上,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判断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是一种新的判断斑块稳定性的手段,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的软硬度做出判断,进而判断斑块性质,评估斑块的危险性,对预测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王晓艳  王春雷  唐浩 《临床医学》2010,30(10):92-9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及其性质意义。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情况的超声检查,并对各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高于非缺侧48.5%(其中软斑发生率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57.1%(P〈0.05)。结论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重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615-4616
探讨瑞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选择收治的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瑞伐他汀治疗,试验组给予瑞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治疗6个月后,全部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同时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三酰甘油、低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上升,且试验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瑞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对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和血脂水平进行有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88例,分为非ST抬高型ACS 45例(ACS组)和稳定性冠心病43例(SCHD组)。均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弹性及造影强度,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常规超声显示ACS组中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和混合回声斑块检出率均高于S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造影显示ACS组斑块最大增强强度和最大增强密度均较SCHD组增高,达峰时间较SCHD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剪切波弹性成像显示ACS组斑块平均杨氏模量值明显低于S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最大增强密度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53,95%可信区间0.161~7.091,P=0.027)。结论超声造影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均能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易损性,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33例患者中,常规超声发现斑块45处,并将其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斑块;观察不同斑块的弹性图像特点并计算颈总动脉内血液组织与斑块的应变对比度(即硬度比值).结果 ①二维超声发现软斑块17处,纤维性斑块0处,混合性斑块15处.钙化斑块13处.②超声弹性图像中,软斑块主要表现为绿色,混合性斑块表现为蓝绿相间,而钙化斑块则完全为蓝色所覆盖.③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性斑块组应变对比度明显高于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钙化斑块组应变对比度明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斑块.不同组织声学特性的斑块弹性图像表现及应变对比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及超声弹性成像(UE)联合诊断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120例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CEUS及UE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64例)和稳定斑块组(56例),比较两组各超声特征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比较常规超声、CEUS及UE单独及联合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效能。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表面不规则、有钙化结节、低回声区、新生血管分级(Ⅲ、Ⅳ级)占比及斑块厚度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弹性评分低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超声、CEUS及UE诊断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0.792、0.784,准确率分别为70.0%、78.3%、78.3%,敏感性分别为64.1%、76.6%、78.1%,特异性分别为76.8%、80.4%、78.6%,三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943)、准确率(95.0%)、敏感性(96.9%)和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估全身外周动脉斑块,探讨其联合常规临床危险因素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疑似CA患者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CA组93例和非CA组39例。应用超声检测两组外周动脉斑块个数,计算斑块超声等级积分(PS);分析外周动脉斑块超声评估数据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调整常规临床危险因素,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超声评估数据与CA风险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超声评估数据联合常规临床危险因素对CA及其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下肢动脉斑块数,以及颈动脉和下肢动脉P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71、0.265、0.423、0.531、0.522、0.656,均P0.05);其中颈动脉斑块数、下肢动脉PS预测CA的曲线下面积最高,均为0.738。调整常规临床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动脉斑块数、PS与CA风险不存在独立相关性。全身外周动脉斑块超声评估数据联合常规临床危险因素预测CA风险及其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8、0.823,均高于常规临床危险因素模型的诊断效能。结论外周动脉斑块超声评估可以反映CA存在及病变程度,在常规临床危险因素基础上联合全身外周动脉斑块超声评估数据可提高CA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2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40名为健康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HCMV-PP65抗原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CMV-PP65抗原阳性71例(58.20%),对照组9例(6.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98,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CMV-PP65抗原阳性组存在不稳定性斑块49例(69.01%),HCMV-PP65抗原阴性组24例(47.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2,P<0.05).结论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对4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42例无脑梗死老年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结果梗死组3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7.09%。对照组10例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表面多呈不规则型。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IMT分别为(1.22±0.31)mm、(0.68±0.1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便有效方法,对预防老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兔颈动脉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体质量2.0~3.0kg,经高脂喂养1周,球囊损伤兔右侧颈总动脉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2组,分别继续高脂喂养6周、12周,经耳缘静脉麻醉后,对兔右侧颈总动脉进行常规超声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获得兔颈动脉斑块弹性应变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查完成后,采用空气栓塞法猝死实验兔,将球囊损伤处兔颈总动脉分离、固定后进行病理学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分级标准对斑块进行病理学分级,将实时超声弹性检查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不同操作者间重复性好,对斑块进行分级与AHA病理学分级一致性好。Cohen’s κ=0.803(95%可信区间0.669-0.938)。斑块内部渲染为不同颜色的区域弹性应变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应用弹性应变值来估测斑块内部存在脂质坏死核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81.6%。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95%可信区间0.810-0.959,P〈0.0001)。绪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显示兔颈动脉斑块内部的弹性特征,对斑块进行分级评价;并可以通过弹性应变值来评估斑块内部是否存在脂质坏死核心,从而有助于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不同回声颈动脉斑块弹性特征的价值。方法对145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SWE检查,采用两种斑块回声分类方法对斑块进行分类,比较不同回声特征颈动脉斑块的杨氏模量值。结果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及不均质回声最大杨氏模量值、平均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小杨氏模量值在四种回声斑块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除低回声与等回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Ⅳ型斑块最大杨氏模量值、平均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除Ⅲ型和Ⅳ型斑块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种回声斑块中最小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除Ⅰ型和Ⅱ型斑块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WE技术可以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弹性特征,能够反映不同回声斑块间的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来我院接受体检的5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对两组研究对象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分布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均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比较,组间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能够较好的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及内部斑块发生、分布情况及分型,对该类疾病临床诊治均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58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8名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检出率、斑块发生部位、斑块类型、血流参数及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斑块检出率、IMT、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均较高,硬斑发生率、阻力指数、舒末流速、峰值流速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判断斑块类型及血管内膜厚度,显示血流参数,对早期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对预防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0例拟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术前采用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率、斑块处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对斑块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弹性评分及应变率比值(B/A)。术后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根据的斑块回声分成三组:脂质型斑块组(A组)、混合型斑块组(B组)、均质型斑块组(C组)。三组斑块间颈动脉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率、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斑块间的弹性评分、B/A比值、脂质核心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斑块的B/A比值与脂质核心大小建立一元直线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A<7.6,检测易损斑块的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72.2%。结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有望成为临床早期发现易损斑块的可靠方法,这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99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SMI和超声造影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阳性率和位置差异,以及两种方法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结果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MI(79.80%vs.5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4,P=0.000)。两种方法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的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7,P<0.05)。Kappa检验显示SMI与超声造影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一致性(Kappa=0.464,P=0.000)。结论 SMI与超声造影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各有优势,超声造影敏感性高,更易显示斑块基底部新生血管;SMI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的优点,可作为粥样硬化斑块的长期随访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斑块易损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