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脾化痰通腑泄浊治疗代谢综合征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想治法,观察健脾化痰,通腑泄浊治疗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MS患者48例,采用健脾化痰,通腑泄浊治疗3个月,观察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脾化痰,通腑泄浊是治疗MS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贾晶晶  陈战 《中国中医急症》2022,(1):161-162,169
笔者临床中发现,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多在本虚的基础上,以实邪为主,主要致病因素为热毒、瘀血、水饮.在治疗上应注意腑气的不通,可从肠论治,通过通腑泄浊的方法给邪以出路,强调"通"法在治疗心衰急症方面的重要性,方药首推己椒苈黄丸合小承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3.
通腑泄浊法治疗痛风急性发作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腑泄浊法治疗痛风急性发作37例常州市中医院(213003)魏文军关键词痛风通腑泄浊法临床报道笔者在风湿科的临床实践中,运用通腑泄浊法治疗急性痛风发作,取得一定疗效。现将37例治疗情况小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37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3~64岁,平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腑泄浊法治疗腑实证慢性心力衰竭,观察其对心功能、中医症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腑实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腑泻浊方,通时严格把握通腑达标标准;7日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心功能恢复、中医症状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患者,观察该法对心脏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积累依据,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拓展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应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通腑泄浊中药汤剂,并随症加减,保证通腑效果,7日为1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心功能恢复、腹胀、水肿等中医症候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泄浊法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6.
赵高文 《中医药导报》2002,8(4):173-174
以活血通腑泄浊法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梗塞 ,与常规西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 .0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3.3%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两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表明通腑泄浊活血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腑泄浊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9例中风急性期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通腑泄浊汤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酚酞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腑泄浊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安全可靠,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糖肾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特点是脾肾两虚为本,痰浊瘀血内阻为标。治疗本病应以健脾补肾治其本,化痰活血、通腑泄浊治其标,以此组成糖肾宁方。经临床研究证实,健脾补肾、化痰活血、通腑泄浊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张勇 《江苏中医药》2012,44(12):31-32
目的:评估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同时加用通腑泄浊方对脑出血术后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如脱水治疗等,治疗组同时服用通腑泄浊方.分别统计并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风病类诊断评分、脑出血CT复查情况、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以及肝肾功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综合疗效、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CS评分、水肿带情况、NSE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泄浊方联合西药促进脑出血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单用西药,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通腑泻浊属中医"下法",笔者在治疗以邪实为主的内科急症时,适时运用通腑泄浊法,攻邪救危屡获捷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