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密度及骨质量降低?骨骼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 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是现阶段我国最常见的代谢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对应中医学“骨痿”“骨极”等疾病范畴?“肾 主骨生髓”理论是中医学关于肾-髓 ̄骨生化关系的经典论述? 中医认为“肾虚髓枯”是“骨痿”“骨枯”等疾病最重要的发病机 制?对后世医家治疗骨质疏松症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肾虚”“髓枯”具有确切的物质基础和对应的微观调控 机制?研究证实“肾虚———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HPA)轴功能紊乱”“髓枯———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功能紊乱或缺失”与 OP 的发病高度相关? 笔者结合中医学“肾虚髓枯”理论及其现代医学对其本质的科学阐释?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并 基于“肾虚髓枯”的病机综述中药以益肾补髓之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相关证据支持?以 期为今后进一步应用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相关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对外泌体在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肾主骨生髓”理论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证实,补肾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密切相关。外泌体主要含有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等,可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与信号传导,是细胞通讯的重要介质之一。在现代研究中,外泌体主要是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来影响骨代谢。因此,外泌体与“肾主骨生髓”理论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外泌体探讨“肾主骨生髓”理论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将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rimary osteoporosis,POP)作为一种全身性退行性骨病,以骨量低、骨细微结构破坏、易发生骨折为特点。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中医认为POP以肾虚为本,然 “肝肾同源”,故肝脏在POP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现代研究发现,铁过载和肠道菌群稳态失衡与POP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从肠道菌群、铁代谢角度探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在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肾论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纤维结构异常 ,从而出现骨骼疼痛、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国内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中医药防治本病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尤其是用补肾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本文试图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肾为本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的探讨 ,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1 理论探源祖国医学虽无“骨质疏松症”这一明确的病名 ,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当属中医的“骨痿”、“骨痹”、“骨枯”、“腰痛”、“虚劳”等范畴 ,其中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素问·痿论》…  相似文献   

5.
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阐述了“肾虚-骨枯髓空-骨痿”的病因病机特点及“骨枯髓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将中医“肾主骨”理论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机结合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痿)“骨枯髓空”的病机特点,以及运用补肾中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属于中医“骨痿”范畴,是女性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其中医证型复杂多样,但总体来说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文主要阐述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致病机制,并对中医药复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加以综述,探讨中医药的优势、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以期为预防和治疗PMOP提供临床指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多能干细胞,其增殖分化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传统补肾中药诱导BMSCs增殖分化治疗OP疗效显著。本文以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为指导,探讨“肾藏精-主骨生髓-BMSCs-OP”之间的科学内涵,并探讨“补肾生髓”理论指导下传统补肾中药通过诱导BMSCs成骨分化与OP的关系,结合补肾中药及复方诱导BMSCs治疗OP的现代医学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及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医“肾主骨”理论认为在肾、髓、骨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但其科学内涵尚未完全明确,历代医家也并未对“髓变先于骨变”的肾-髓-骨整体调节机制做出系统的阐释。近年来,随着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地进一步诠释和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有望将这两种理论结合从而突破知识壁垒,将传统中医学中“肾-髓-骨”的调节理论与人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相结合。因此本文从中医“肾主骨”的理论指导出发,旨在阐述“髓变先于骨变”的理论依据,对肾、髓、骨三者相互作用功能及潜在能力全面阐释,构建肾-髓-骨整体调节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肾、髓、骨的相关疾病提供系统理论依据和辨证思路,对未来整体辨证防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骨病之一,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钙、磷代谢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已为大家所熟知,但骨中其他无机元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国内报导尚少。为了探讨骨中微量元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我们建立了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观察了大鼠骨及血清中钙、磷及微量元素的变化。骨质疏松症大鼠骨中钙、磷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铜、钼、铬、硫等元素含量也有明显减少。骨中锰含量显著减少,骨盐的动员可能与锰的丢失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锰在内分泌、神经、酶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与中医“肾”的功能类似,是中医“肾”的物质基础。骨质疏松症属中医“肾萎”的范畴,其病因为肾虚,本研究观察到的骨中钙、磷与锰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学说。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健康问题尤其是骨密度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目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主要集中在"肾主骨,生髓"方面,肾虚是其主要病机,而肝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相对较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中医整体观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治疗某一症状或某一脏腑,要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从中医学肝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到肝与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再到滋补肝肾的临床疗效,都说明肝对骨质疏松的重要性。补肾兼顾治肝,及早调肝养肝有益于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又为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古代文献和中医临床立法用药规律,结合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围绕肾之“精气”“阴阳”理论阐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变化为以肾精亏虚为先导,继而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导致骨髓失养、代谢紊乱、骨枯形伤,出现疼痛、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中医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骨痹""骨痿"等,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命门"作为原动力为藏精之所、元气之根并对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从"命门学说"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命门"具体形质下的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以期探索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机理,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儿童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其影响儿童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生长发育障碍,降低患儿生活质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GIOP归属于中医“骨枯”“骨痿”范畴,其产生与“肾气热”密切相关。肾为水脏,水不胜火,则热灼精枯,骨失濡养发而为病。糖皮质激素属阳燥烈之品,为GIOP发病的源头,过用可出现热盛阴虚的证候,与“肾气热则骨枯髓减”所述病机相吻合。本文基于此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GIOP的中医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骨痿”范畴,中医药在临床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使得近年来对本病的中医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增多。现代研究中发现一些人体基础物质的功能和特性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功能、作用相似,这些人体基础物质的缺乏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精亏髓减,骨失所养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封藏功能作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对脏腑精气的贮藏与调控,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产生、发展多与肾的封藏功能失司相关。本文就《内经》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关系的现代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但西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当发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优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合骨;脾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肉,主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具有先后天相互资助的关系,二者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阳气的激发、推动。"重阳思想"作为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思想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为阳主阴从观,认为治疗疾病应注重顾护阳气,并善用温阳之品。该文从"重阳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脾肾阳虚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阐释,认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重视温肾健脾。由于目前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认为今后可以加强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发掘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之处,以发扬中医药理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的诱导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系,在骨髓微环境中骨和脂肪形成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并且在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之间存在相互逆转的关系和很大程度的可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与骨髓腔中脂肪组织增加有关,这可能与骨髓中MSCs分化失衡,过多向脂肪细胞分化有关。中医从“肾主骨”、“髓生骨”理论出发,认为肾精不足所致的骨髓空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键,补肾中药通过影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从而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医理论传承"辨证论治"之道,强调人作为机体的整体性与统一性,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充四肢为后天之源,先后二天互资互生,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但缺乏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阐明其作用机理。OPG/RANK/RANKL信号转导系统的发现在骨代谢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中医药防治和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新纪元,骨微观信息的改变就是从脾肾论治对骨代谢调控机制的效应表达。本文基于"脾主肉、肾主骨"理论,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结合OPG/RANK/RANKL信号转导系统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展开综述,旨在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