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本院收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13例,依据手术术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n=313)和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n=30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质量。结果 PKP组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显著高于PVP组(P0.05),伤椎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PVP组(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1%(16/313)显著低于PVP组14.3%(43/300)(P0.05),健康感知、心理健康、情感障碍、日常活动、社会活动、活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低,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缩小患者的伤椎后凸Cobb角,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各项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同时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攀门拽伸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8年6月我院OVCF患者12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n=73)和PVP组(n=49),联合组PVP术前采用改良攀门拽伸手法进行牵引复位,PVP组仅采用PVP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和PVP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26%和8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ODI指数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1、3、6个月时联合组ODI指数明显低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椎体前、后缘高度明显升高(P0.05)、Cobb角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PVP组,Cobb角低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分别为4.11%和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攀门拽伸手法结合PVP技术治疗OVCF,有利于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和脊柱生理弯曲,减轻术后功能障碍,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早期与延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2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VP治疗的60例症状性胸腰椎OVCF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治疗组(n=32,从发现典型症状到采取手术治疗的时间<3周)和延迟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弯角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11例OVCF患者,依照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37)、对照A组(n=39)、对照B组(n=35)。实验组采取弯角穿刺PVP技术,对照A组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技术,对照B组采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技术治疗,对比3组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A组手术用时、X线曝光次数均低于对照B组(P0.05);骨水泥注入量方面,对照B组实验组对照A组(P0.05); 3组骨水泥渗漏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骨水泥理想分布的椎体比例为91.89%,显著高于对照A组的64.10%(P0.05); 3组3组术后3个月VAS、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组术后3个月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弯角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手术用时及X线曝光次数,并优化骨水泥于椎体内分布情况,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其腰椎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分层交叉穿刺与常规单/双侧穿刺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127例OVCF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交叉组(A组,n=37)、常规单侧组(B组,n=48)及常规双侧组(C组,n=42)。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复查CT三维重建,比较3组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15个月。A组于冠状位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较B、C组显著升高;C组骨水泥注入量较A、B组明显增多;B组手术时间较A、C组明显减少;A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较B、C组降低;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针道口感染、骨水泥渗漏入椎管、骨水泥拖尾、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单/双侧穿刺入路PVP相比,双侧分层交叉穿刺PVP术后骨水泥于伤椎冠状位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均改善明显,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n=89)和非渗漏组(n=100),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结果89例骨水泥渗漏患者中A型渗漏38例(42.70%),B型渗漏26例(29.21%),C型渗漏15例(16.85%),D型渗漏10例(1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次性治疗椎体个数和骨折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等因素是导致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等是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63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n=37例)和PKP组(n=26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束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前缘、中央)、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 结果 PV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住院花费明显低于PK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0.8% vs 3.8%,PKP组低于PV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的VAS、ODI、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的VAS、ODI、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ODI、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KP在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PV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PVP和PKP治疗椎管占位小于20%且无神经症状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安全可行,两者各有优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2-07—2013-07诊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50例,其中采用PKP治疗80例(PKP组),采用PVP治疗70例(PVP组)。结果 150例术后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6.3个月。PK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3,P=0.009)。PKP组术后1周、1年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以及Cobb角改善程度明显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1周、1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有效减轻椎体压缩程度及对神经的压迫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PVP。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还不清楚椎体再发骨折风险增加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引起,还是仅是骨质疏松症自然发展的结果。目的:分析PVP和保守治疗后相邻和非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0例PVP治疗患者和277例保守治疗患者,分为PVP组和保守组。定期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1±1.1)年。根据有无新发骨折分为新发组和无新发组。根据再发骨折与原始节段的位置,分为邻椎组和远椎组。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初始骨折节段、腰椎骨矿物质密度(BMD)、新发骨折节段、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VP组术后29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发生40个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保守组治疗后277例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34个新发OVCFs。PVP组中新发骨折的发生率略高于保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新发组的BMD低于无新发组(P<0.01)。邻椎组发病率较远椎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组比较,PVP组末次随访VAS评分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率、后凸角改善更显著(P<0.001)。末次随访PVP组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PVP椎体强化不仅可迅速缓解疼痛,还可改善椎体压缩和后凸角,恢复椎体部分高度,术后并未增加OVCFs的发生率,尤其与治疗椎体相邻的OVCFs。OVCF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粘度水泥对重度骨质疏松胸腰椎体骨折老年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重度骨质疏松胸腰椎体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PVP手术治疗。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治疗,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低粘度骨水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和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缘高度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治疗前均降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伤椎后缘高度百分比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低于对照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伤椎后缘高度百分比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水泥总渗漏率分别为7. 32%和21. 95%,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应用于PVP手术中较低粘度骨水泥能够更有效地纠正后凸Cobb角,改善伤椎高度,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