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瘾疹是临床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临床上易诊断,但因其反复发作,治疗上颇为棘手."瘾疹"一词最早出于《素问》"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该病与"心"密切相关,通过结合《内经》脏腑理论,从心血、心火、心神等方面阐述瘾疹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瘾疹源流考     
关于瘾疹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此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历代医家对瘾疹的论述日臻完善.现通过已搜集到的资料对瘾疹的命名、病因病机、治法进行整理说明,其病名亦可称为“风疹块”、“鬼风疙瘩”等;病因病机可包括禀赋不耐外邪入侵、饮食不慎、气血虚弱、情志所伤等;其治疗方法则可大致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前者包括扶助正气、疏散外邪、调和脾胃、调畅情志、活血祛风,后者包括洗、浴、敷、针灸、涂膏、扑粉等.  相似文献   

3.
目前研究认为中医病名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本文主要从瘾疹病名的历史沿革与瘾疹字词本意入手,分析瘾疹所对应的西医病名,探究其与荨麻疹病名的关系。经分析认为,瘾疹不仅是一种病名,更是一种症状,可出现于癞病、漆疮、癣病、温病等多种内外科疾病发病过程中。相较于“瘾疹”而言,“赤白游风”的发病特点更符合西医荨麻疹的病名。  相似文献   

4.
高增辉  孙红娜 《光明中医》2010,25(11):1979-1980
<正>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又有风疹块、风瘙瘾疹、鬼饭疙瘩、赤疹、白疹等称谓,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记载:"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荨麻疹每天发作并持续六周以上称为慢性荨麻疹。孙玉信教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70-1172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被认为是"瘾疹"病名的最早出处[1],瘾疹以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搔之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骤起骤退为主要临床表现,对瘾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从禀赋不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方面阐述,究其根源,终归于"风",故多数医家从"风"、从"血"论治。而"少阴有余"作为本病病机的最早描述,其实质各医家持不同观点,对"少阴"的指代莫衷一是,作者研习经典原文及阅读相关文献后,对"少阴有余"与瘾疹病因病机的关系提出了自己浅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瘾疹是一种以皮肤突然出现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风团、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纵观历代医家论治瘾疹洋洋大观,然鲜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论治小儿瘾疹。从吴鞠通提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联系到小儿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入手,根据临床上小儿瘾疹的发展传变规律,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建立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太阴传变体系,不仅对于不同时期的小儿瘾疹的治疗进行指导辨证论治,也对预防小儿瘾疹的传变和进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现了小儿瘾疹的治未病理念。  相似文献   

7.
戴明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18,(23):1989-1992
从隐喻的视角观察"瘾疹"的临床表现,审视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探寻瘾疹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发掘产生各种治法的可能的认知根源。从"瘾疹"病名与临床表现入手,将自然界不同季节的风及由风引发的现象作为始源域,将瘾疹的临床表现作为目标域,通过始源域的自然之风来体认人体感受的"风邪"。源于自然界之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不同季节的风可以使人们明显地感知其差异,自然界提供的有关风及与风相伴自然现象,很可能是中医学"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的认知根源。对风及相伴现象造成危害的防护,很可能是瘾疹治法提出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8.
王志洋  唐定书  蒋玥 《新中医》2010,(11):123-124
<正>瘾疹病名出自于《诸病源候论》,其中风瘙瘾疹生疮候:"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本病的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归纳其要旨,一是禀赋不耐,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可发病;二是致病因素不离乎风,风性轻扬,善  相似文献   

9.
石珂  杨帆  刘宁 《西部中医药》2006,19(10):12-13
以泻白散加减治疗肺风粉刺、瘾疹和白疕等皮肤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军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5):320-320
荨麻疹是因风而发,亦称风疹块,相当于中医学瘾疹、风瘙瘾疹、风痦、痦痞一类疾病。本病以发于皮肤,忽起忽退,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点。笔者采用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认为中医学最早以"隐轸"命名荨麻疹,之后又有"瘾胗""瘾■""■胗"等。"隐"为本字,后对"隐"的缩写加"疒",成"■"("■"同"瘾"),专作瘾疹解。"■""胗"同"疹","軫"通"疹"。故"瘾疹"等与"隐轸"含义相似,属现代荨麻疹。早期的"瘾疹"具有皮疹小,隐藏于皮肤之下等含义。明清时期,对"瘾疹"临床表现的描述更加详实,归纳出"随出随收,收而复出""上下往来,游移无定"等临床特征。此外,瘾疹按皮损颜色不同可分为赤疹、白疹;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癗、赤白游风、风矢、鬼饭疙瘩、风疹块等,亦是荨麻疹的别名。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68-469
列举临床运用桂枝汤治疗妇科月经病之痛经、经行风疹块,妊娠病的妊娠恶阻,产后病的产后自汗、产后大便难及妇科杂病之绝经前后诸症验案六则,认为桂枝汤妇科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荨麻疹是一种顽固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所述的“风疹”、“风丹”或“瘾疹”。皮肤风疹是高出皮肤的斑丘疹,常融连成片,堆垒成块,由于本病症多骤然发生或迅速消退而不留痕迹,俗称风团、鬼饭疙瘩、风疹块等,历代医家又称为瘾疹、风瘙瘾疹。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具有瘙痒性风团发生突然、发无定处、来去迅速、瘙痒无度,退后不留痕迹,以后又不断成批发生,时多时少,皮肤损害数目常随搔抓的刺激而扩大,增多,有的融合成环状、地图状等多种形态,反复发作不易治疗。瘾疹证侯分型常为风热证、风寒证、肠胃实热证、气血两虚证、冲任不调证等证型。本文重点讨论风寒型瘾疹的诊治。风寒型瘾疹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其皮疹还表现为色淡或白,遇冷或风吹则加剧,得热则减轻,多冬季发生,多以身体暴露部位症状突出。《诸病源侯论.风瘙身体瘾疹侯》阐述为“邪气客于表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疡医准绳》中作了更明确的论述“夫瘾疹者,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遏风寒相搏,则为瘾疹;若赤疹者,由冷湿搏于肌中,风热结成赤疹,退热则极,若冷则瘥;白疹者,由于风气搏于肌中,风热结为白疹也,遇冷则极或风中亦极。得晴明则瘥,若厚暖亦瘥也。”本型病因是风邪、寒邪外...  相似文献   

14.
瘾疹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瘾疹为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以发无定处,忽起忽退,来去迅速,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其特点。诚如《圣济总录》说:“盖身体风瘙而痒,瘙之隐隐而起是也”。可见古代医学对此病已有很细微的观察。该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荨麻疹。  相似文献   

15.
郭慧丽 《山西中医》2010,26(10):23-23
笔者自2003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消风散加减治疗瘾疹5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4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20例,女3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6岁,平均40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天,平均3个月.全部病例均符合瘾疹的诊断标准.瘾疹多位于胸胁、腰背、臀部等部位,表现为新发或此起彼伏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6.
“瘾疹”一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皮痹瘾疹。”其后,《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诸病源候论》所说“风瘙瘾疹”、《千金》所谓“风矢”、《外台》所说的“风疹”等名,均指此症。发病原因,主要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致营卫不和,风邪从外侵入所致,如《诸病源候论》说:“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风邪虽为本病的主因,然必兼寒、热、湿等。瘾疹的症状,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和型慢性瘾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48例营卫不和型慢性瘾疹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24例)与实验组(2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实施桂枝汤合地骨皮、白鲜皮加减治疗。对照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22/24)高于对照组的66.67%(16/24);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0(0/24)低于对照组的16.67%(4/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营卫不和型慢性瘾疹治疗中,采取桂枝汤加减治疗,可明显降低症状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inergic Urticaria):由于运动、摄入热的食物或饮料、出汗及情绪激动等因素使胆碱能神经发出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然后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内的环磷酸鸟苷水平增高致释放组胺而发生风团[1]。1病因病机胆碱能性荨麻疹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瘾疹"、"赤疹"之说,《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少阳有余,病皮瘾疹。"依据病程的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9.
荨麻疹、是近代医学病名,中医原称癮疹、风疹,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汉张仲景《金匮·中风历节篇》:“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唐孙思邈《千金方》有《癮疹篇》记述更祥,说明祖国医学对本病早  相似文献   

20.
郭洁 《河北中医》2008,30(11):1125-1126
瘾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荨麻疹,临床特点为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妊娠合并瘾疹在临床较为少见,但若治疗不当,病程缠绵,可反复发作,影响孕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