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卒中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生物标志物对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价和预后监测起重要作用,这一领域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卒中的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卒中的血管损伤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炎性标志物、其他新的生物标志物、卒中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卒中生物标志物对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价和预后监测起重要作用,这一领域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卒中的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卒中的血管损伤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炎性标志物、其他新的生物标志物、卒中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脑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观察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结果正常未见血管狭窄41例,占29.1%;狭窄或闭塞100例,占70.9%。腔隙性梗死(LI)组54例无血管狭窄20例,发现狭窄34例,非腔隙性梗死(NL)组46例无血管狭窄6例,有狭窄40例,有明显差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相关,而性别差异与动脉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关系。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因素,腔隙性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率急剧增高。国际间比较研究显示,我国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0%~80%。由于目前对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医师都在积极寻找脑卒中病因,特别是寻找支持脑卒中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这对指导脑卒中的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  相似文献   

5.
大量研究表明 ,雌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关。一些研究结果显示 ,雌激素的使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起保护作用。但雌激素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的研究结果尚未被人们认识。本文对雌激素这二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许多动物实验及神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脑血管病的发病及损伤程度与性别有关。我国大规模人群调查结果显示 :脑卒中的发病男性高于女性 ,男女比例约为1 3~ 1 7∶1 ,其中缺血性卒中 (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80 %。Alkayed等[1 ] 发现 ,在大脑中动脉阻塞 (middle…  相似文献   

6.
年轻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是年轻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脑动脉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是导致年轻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特病因.本文将作者近年收集的年轻人患该病的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评估生物标志物α-胰蛋白酶抑制剂重 链(ITIH 4)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首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2例纳入 研究,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225例和糖尿病组87例。收集2组基本资料;于入院和出院时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TIH 4和NSE的表达水平。随访6个月,分别于出院时、随访3个月和6个月 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3分)和 预后不良组(4~6分)。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50岁以上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占比较高,且以收 缩压高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入院平均血糖为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出院 时,2组的平均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2组出院时的预后不良患者比例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3 个月和 6 个月时,非糖尿病组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均低于糖尿病组(P< 0.05)。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ITIH 4的血清表达水平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 NSE的血清表达水平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不良组ITIH 4的血清表达水平与入院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的血清表达水平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和高 收缩压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ITIH4和NSE对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可能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但与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 年6 月1 日至2016 年12 月1 日 连续登记入院的首发青年ICVD患者236 例为观察组,107 例同期住院无神经系统疾病的青年人为对照组, 对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失眠、熬夜及相关血液化验结果进行检测,并 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观察青年ICVD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 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合并高血压病143 例(60.59%)、房颤73 例(30.93%)、失眠症181 例(76.69%)、熬夜182 例 (7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间年龄、 性别、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合并 高血压病、房颤、失眠、熬夜为青年ICV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房颤、失眠、熬夜为青年ICVD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晓艳  王春雷  唐浩 《临床医学》2010,30(10):92-9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及其性质意义。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情况的超声检查,并对各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高于非缺侧48.5%(其中软斑发生率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57.1%(P〈0.05)。结论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重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找出其防治的措施。方法 对我院近5年来6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在5年内复发的105例患者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结果 发现高血压病、糖尿病、TIA、心房纤颤、血压控制情况、服用阿司匹林、降压药情况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52例再发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降低再发率。方法:结合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以及再发率进行分析讨论。结果:52例患者中大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少数病例为第三次发作。结论: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应积极治疗与之相关的疾病,检测血液指标,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再发。  相似文献   

12.
杨娟  许佼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1):46-49,15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性标志物、脂质标志物、出凝血标志物及基因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并对上述研究的应用进行展望。AS是脂蛋白代谢异常、炎性因子作用、单核/巨噬细胞黏附和血小板活化作用及基因异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S相关的炎性标志物、脂质标志物、出凝血标志物及基因标志物检测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我国更是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势。近年来脑缺血在病理生理、临床、实验形容报道较多,本文就近十年来的文献作如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4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两组:IMT<1.0mm组及IMT≥1.0mm组,并进行颈总动脉内径(D)、最大流速(Vmax)、最大剪切率(shear rate,SR)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比较。结果 IMT≥1.0mm组患者的年龄、斑块数、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均高于IMT<1.0mm组,IMT与年龄(P<0.01)、总斑块数(P<0.01)及空腹血糖(P<0.05)呈正相关,IMT≥1.0mm组颈总动脉内径扩大,剪切率降低,峰值流速(Vs)则无显著差异,IMT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剪切率呈负相关,与颈总动脉内径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TC、TG的升高,剪切率的降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何梦  何正光 《系统医学》2023,(20):190-193
重症肺炎是呼吸系统急危重症之一,通常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和感染性休克,尽管治疗手段不断更新进步,但病死率仍较高。临床上及早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将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因此,有效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在疾病评估、预后判断和临床干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重症肺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谵妄是一种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对谵妄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有助于探讨谵妄病理生理机制,预测其发生,及时明确诊断,评估严重程度和预后.本文从基因、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激素、生化因子、谵妄产物6个方面对谵妄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是由感染因素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脓毒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生物标志物与其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密切相关。本文就脓毒症患者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根据病因制定预防措施对降低脑卒中复发至关重要。来源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能识别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脂质和糖代谢失调、炎症等脑血管危险因素以及确定潜在病因亚型,并作为治疗靶点指导使用药物从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该文阐述近年来关于继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靶点和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并对其研究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阿斯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小剂量阿斯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