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h血型在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为复杂,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Rh血型抗原目前已发现40多个,但有临床意义的主要是D、C、c、E、e.Rh血型抗原D、C/c和E/e分别由RHD和RHCE这2种同源基因编码[1].RhD——表型是人类红细胞Rh血型系统的1种基因变异.稀有的D——个体,特征性地缺失全部的C/c和E/e抗原,并且D抗原过度表达.据文献报道,这种稀有表型与D抗原的表达有关,而与C、c、E、e抗原(也称非D抗原)的表达无关[2].我们在工作中遇到2例D——先证者,在用血清学方法分析了其家族的表现型基础上,又采用PCR-SSP方法对其家族进行了基因型分析,现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Rh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Rh血型D抗原(ISBT004;001;RH1)由RHD基因编码,D抗原具有很高免疫原性,是引起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红细胞抗原.通常Rh阳性个体拥有1条RHD基因[RHD杂合子,RHD(+)/RHD(-)]或2条RHD基因[RHD纯合子,RHD(+)/RHD(+)],Rh阴性个体则缺失RHD基因[RHD缺失纯合体,RHD(-)/RHD(-)][1].以往RHD基因数目或RHD合子型测定主要是根据Rh小因子表型估计,或通过复杂的家系调查,或根据RHD基因的量等间接方法鉴别[2].在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Rh D阴性个体比例较高[5],因此父亲RHD基因合子型鉴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采用PCR-SSP技术[6],检测了12例哈萨克族RhD抗原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合子型,观察了哈萨克族RHD基因合子型的多态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Rh血型系统是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确认的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RhD抗原表型除正常D阳性和阴性表型外,还存在多种D变异型.D变异体主要包括弱D(weak D)、部分D(partial D)和DEL型[1].为避免在血清学上RhD变异体被误定Rh阴性,采用DNA基因分型技术鉴定D变异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4.
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它在输血医学中的作用仅次于ABO血型系统.Rh血型抗原由紧密连锁高度同源的RHD和RHCE基因编码.D抗原变异体一般表现为数量或质量的改变.Rh血型系统的检测方法 很多,主要是从血清学、分子血型两个方面进行检测.该文就Rh血型的基因、变异、检测方法 和临床意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RHD研究进展和中国人RHD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人类红细胞Rh血型发现于上个世纪 4 0年代 ,先后共发现了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 ,临床相关的主要抗原为D、C、c、E和e等 5种 ,其中D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是最重要的输血反应抗原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血型抗原。Rh蛋白与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 ,当正常Rh蛋白缺失时会引起Rh缺失综合征 ,Rh抗原还与自身免疫性溶血病有关。Rh血型系统基因包括RHD基因和RHCE基因 ,RHD基因编码D抗原 ,RHCE基因编码C、c、E和e多肽。下面 ,笔者简要叙述近几年国际上RHD的研究进展、及中国人RHD基因未来的研究方向。1 RHD进化及基因结构…  相似文献   

6.
Rh血型系统DEL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红细胞Rh血型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多态性者.先后共发现了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临床相关的抗原主要有D、C、c、E和e等5种.Rh血型具有较强的免疫源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过去的10多年里,Rh血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有了很大的进展,编码Rh蛋白的RHD和RHCE基因已被克隆、测序,很多Rh抗原的分子机理也已经明确,对D抗原的免疫原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19名RhD(-)经产妇的RHD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毛伟  吴强  王芳  李华 《中国输血杂志》2001,14(2):98-100
在人类血型系统中,目前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因其能导致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1].研究证明RH基因是由RHD和RHCE 2个结合基因组成[2],这两个结构基因均含有10个外显子,但在RhD(-)人中只有单独的1个RHCE基因[3].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RHD基因的结构存在种族差异[4,5],在汉族人的RhD(-)个体中,RHD基因外显子具有多态性[6].笔者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19名中国汉族常规血清学RhD(-)经产妇的RHD基因进行检测,以探讨中国汉族RHD基因多态性及同抗-D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 RHD基因的分子遗传学 1986年,Tippett[1]提出Rh血型基因双结构学说,即在人类第1号染色体短臂1p34.3-1p36.1上[2,3],有1对紧密连锁高度同源方向相反的基因RHD与RHCE,其3+末端相对,同源性高达96%[4].RHD与RHCE基因分别长57 932bp和58 575 bp[3],RHD基因编码D抗原,RHCE基因编码C、c、E、e等5种抗原,这两种基因被小膜蛋白(SMP1)基因隔开.RHD基因两旁各有1个Rh盒子(Rh box),高度同源.RHD与RHCE基因各有10个外显子与10个内含子[5].  相似文献   

9.
Rh血型系统的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类红细胞Rh血型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多态性者。先后共发现了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临床相关的主要抗原为D、C、c、E和e等5种。Rh血型具有较强的免疫源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10年来,Rh血型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编码Rh蛋白的RHD和RHCE基因已被克隆、测序,很多Rh抗原的分子机理也已经明确。现将Rh血型系统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2例罕见Rh部分D表型等位基因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4月和9月外院送广州血液中心进行RhD血型鉴定的2例受检者全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RhD血型后,提取全血标本的DNA.采用MLPA技术对上述2例受检者的RHD和RHCE基因进行检测,分析RHD和RHCE基因的外显子拷贝数、点突变、基因缺失及杂交融合情况,并将MLPA技术检测结果与常规血清学及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受检者全血标本MLPA结果显示其RHD、RHC、RHc基因拷贝数均为1.0,RHE基因拷贝数为0,RHe基因拷贝数为3.0,D03-380T、D03-455A、D04-602C、D05-667T、D04-514A、D05 787G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均为0,即RHD基因外显子3~5完全缺失.PCR SSP结果亦显示受检者RHD基因外显子3~5缺失,检出C、c、e基因;血清学结果显示受检者红细胞与2种单克隆抗D在试管中均有2+的凝集,Rh血型其他抗原分型为C+ c+E e+.2例受检者全血标本MLPA技术,常规血清学及PCR-SSP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2例受检者属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Rh部分DⅥtype 4型血型;MLPA技术作为检测基因点突变、基因缺失、等位基因杂交融合和基因拷贝数的新技术,可用于Rh血型D抗原变异型的等位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1.
Rh血型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血型系统 ,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由于 Rh D抗原的免疫原性强 ,非同型的输血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Rh血型系统 D抗原母婴血型不合可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 (HDN) [1 ] 。近年来 Rh血型的研究倍受人们关注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范》也明确规定 :输血前要进行 Rh血型 D抗原检测 [2 ]。Rh血型系统主要有 D、C、E、c、e五个抗原组成 ,由位于 1号染色体短臂上的 RHD基因和 CE基因控制[3] ,研究发现 RHD基因存在多态性 ,不同人种的多态性存在差异 [4 ] ,作者采用 PCR- SSP方法对河南部分 Rh D(-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多重链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初步D抗原鉴定结果显示为D抗原弱表达,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D抗原ep D5.4、ep D2.1和ep D3.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产生弱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均无凝集反应,大量输注D阳性血液后的168 d及232 d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Rh CE抗原分型为cc Ee,MLPA结果显示其基因型为RHD/d,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3外显子携带纯合的c.341GA(p.Arg114Gln)错义突变。结论患者为弱D25变异型,对弱D25型的D抗原进行表位分析的显示其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该患者大量输注阳性血液后未产生抗-D,为制定该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策略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3.
Rh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具有高度抗原性,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HDN)。非糖基化的RhD和RhCE蛋白分别被RHD和RHCE基因编码。Rh血型蛋白属于参与氨水转运的膜蛋白家族。Rh基因座位的排列和构型促进基因交换而产生新抗原。Rh蛋白形成一个对膜结构很重要的轴心复合体.可能起到隔绝血氨的作用。对RhD阳性、弱D表现型和RhD阴性表型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输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1例Rh血型弱D12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并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该标本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与相应Rh抗血清反应为C-c+E+e+;SSP-PCR检测显示RhCc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完全一致,且有完整的RHD基因;但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该标本的RHD第6外显子存在1处碱基突变:830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cE/dce。结论对照国内外文献报道和GenBank记录的基因序列,该个例为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12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1例血清学RHD弱阳性的患者进行RHD基因型检测。方法 采用盐水法以及抗人球蛋白法鉴定RHD血型,应用抗球蛋白微柱凝胶卡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CE表型;对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该个体血清学结果显示RHD抗原弱阳性表达,为D变异型,RHCE表型为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阳性。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9外显子上的第1227号碱基发生了G>A的杂合突变。同时,第3外显子上的第341号碱基发生了G>A的杂合突变,导致D抗原表达减弱。综上,该样本属RHD*weakDtype25/RHD*DEL1杂合型。结论 此D变异型个体为弱D25与DEL型杂合的病例,其血清学表现为D变异型,且未检索到中国人群相关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族人群RHCE和RHD基因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RhD(-)个体Rh血型系统RHCE基因4种外显子和RHD基因8种外显子的构成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80名汉族RhD(-)个体的RHD基因及RHCE基因进行研究。扩增RHD基因的第2、3、4、5、6、7、9、10外显子和内含子4以及RHCE基因的第1、2、4、5外显子和内含子4。结果 80名RhD(-)供者的Rh表型为ccdee38人,ccdee34人,ccdEe4人,ccdEe4人。在表型为ccdee和ccdEe的42人中,D基因8种外显子全部缺失。在表型为ccdee和ccdEe的38人中,RHD基因则表现出多态性,16人存在全部D基因8种外显子,11人缺失全部D基因8种外显子,8人存在D基因第2外显子,3人存在D基因第2、10外显子。结论 中国汉族RhD(-)个体D基因外显子具有多态性。Rh表型为cc的个体D基因8种外显子全部缺失,在表型为cc的个体中观察到4种D基因多态性。中国汉族人群D基因结构不同于高加索人种,故应用RHD基因定型时,临床医生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Rh缺失型D--个体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两例Rh缺失型D--个体及其家系成员RHD与RHCE基因多个外显子与内含子进行扩增。根据PCR-SSP结果,对所有与血清学表型不符的异常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两例Rh缺失型D--个体PCR-SSP扩增后获得D、e的基因相关片段。经测序发现,RhD--个体1第5外显子第22位核苷酸出现缺失,48与90位发生点突变。RhD--个体2第5外显子第89位发生突变。结论Rh基因外显子的缺失以及单个核苷酸的缺失与突变可能是导致Rh缺失型DD--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00例Rh D阴性孕妇进行D放散型(Del)表型筛查及基因型分析,同时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以指导Del血型孕妇的产前监测。方法 2016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收集100例多次妊娠且初筛为Rh D阴性的孕妇外周血标本,采用抗球蛋白凝胶卡法检测Rh D血型,抗球蛋白凝胶卡法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 CE抗原;抗球蛋白凝胶卡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采用吸收放散试验进行Del血型表型鉴定,同时采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进行RHD*01EL.01(RHD*1227A)等位基因检测,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对Del表型标本RHD基因合子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对D变异型标本,进行D抗原表位检测(D-Screen)和RHD基因10个外显子的PCR扩增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100例标本中检出Del表型27例(27%),均没有产生抗-D,其中21例Rh CE抗原分型为Ccee(77.8%),4例为CCee(14.8%),2例为Cc Ee(7.4%);25例RHD基因型为RHD*01EL.01/01N.01(92.6%),2例RHD*01EL.01/RHD*01EL.01(7.4%)。此外还检出D变异型4例(4%),其中包括2例部分DⅥ3,1例弱D25和1例弱D15,均未产生抗-D。检出Rh D真阴性血型69例,其中产生抗-D 9例(12.7%),且有2例合并抗-C;产生抗-c E合并抗-Jkb1例。结论携带有RHD*01EL.01等位基因的"亚洲型"Del血型孕妇在Rh D阳性胎儿的免疫刺激下,很可能不会产生抗-D,属于完全性Del(complete Del)血型。  相似文献   

19.
Rh cDNA的分子克隆及以后关于基因组DNA和cDNA基因学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许多关于Rh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方面的知识。1991年,Colin等曾报道D+红细胞个体有2个Rh基因:RHD和RHCE。而大多数D-红细胞个体只有一个基因RHCE。RHCE是基因名,其等位基因包括RHCe、RHcE、RHce以及RHCE。大多数D-红细胞为RHce纯合子。RHD和RHCE基因在第1号染色体上紧密相连。并且每个基因由10个外显子组成。虽然少数D-个体有一个或多个可检测的但无功能的RHD基因,但在D-人群中,D抗原缺乏几乎总是意味着RHD基因缺失。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较好地理解弱D(D~u)和部分D表型。人们很早就知道,在红细胞上D可以弱的形式存在,1946年Stratton将这一表型命名为D~u。绝大多数的这一表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同种免疫抗D,提示它们的红细胞上携带有所有的D  相似文献   

20.
湖北汉族RhD阴性个体Rh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湖北人群Rh阴性个体RHD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血清学表型与RH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P技术检测湖北地区172名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外显子和RHCE基因。结果172例Rh阴性个体中,ccee表型98例、Ccee 53例、CCee 13例、CcEe 6例、ccEe 2例;172例Rh阴性个体中103例RHD基因外显子完全缺失、42例完整、27例为部分缺失者。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出39例RhD放散型。结论湖北汉族Rh阴性人群的RHD基因结构呈现多态性,携带D基因的吸收放散试验阴性个体中具有C抗原者比例较高,但亦有cc表型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