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对预防老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老龄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共150例,其中41例应用利伐沙班,109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入院后次日及术后10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发现:入院后次日利伐沙班组2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9%;低分子肝素组5例,占4.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0d利伐沙班组4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占9.7%;低分子肝素组10例,占9.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对老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相当,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利伐沙班每日用药费用较高,部分患者不愿采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面已得到广大学者研究证实。国外文献指出将疗程延长至35 d可更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国内研究尚未明显结论,且延长疗程后药物安全性是否可靠仍未证实。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利伐沙班疗程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行初次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106例,随机等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2组均在置换后6 h给药,利伐沙班组10 mg/d,疗程为5周;低分子肝素组4100 U/d,疗程为2周。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复查及随访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并且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症状者,低分子肝素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发现深静脉血栓7例(13%),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后静脉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凝血功能,以及置换后引流量和皮下瘀斑面积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髋关节置换后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具有明确的疗效,且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有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Rivaroxaban)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效果和用药安全。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12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6例,利伐沙班组患者于术后6h内口服利伐沙班(10mg×1次/d),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于术前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500AXa IU×1次/d),分别于术后14、28d对两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形成情况、肺栓塞(PE)发生率、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不良反应等。结果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57%及12.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PE发生率、手术前后APTT、PT、PLT等凝血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DVT形成,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5.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药物在80岁以上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80岁以上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利伐沙班治疗28例(利伐沙班组),传统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或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7例(传统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内的复发、出血、死亡及总体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内,两组复发、出血、血栓相关死亡及抗凝总体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及其肿瘤患者亚组的全因死亡均低于传统抗凝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药物在80岁以上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13例.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59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治疗,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因肝胆外科疾病接受腹腔镜择期手术的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和研究组(利伐他班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100 U,qd;研究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qd。两组患者均从术后第1天开始治疗,连续用药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及术后DVT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DVT的发生率34%(2/59),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仅为17%(1/59),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计数、APTT时间、PT时间、FIB,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均能够预防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后DVT的形成;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特别是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10月行膝关节置换及全髋置换的患者167例,其中全髋置换患者114例,膝关节置换患者53例。以患者住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n=84):术后6 h内开始使用利伐沙班10 mg/d,1次/日,口服,膝关节置换术2周,全髋置换术5周。低分子量肝素钙组(n=83):手术前2 h及手术后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 IU,5 d。疗效评定:术前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了解深静脉管腔大小改变、DVT发生率;凝血功能于实验开始前和治疗2 d、5 d、1周、2周、5周末各测定1次。结果①DVT发生率比较:利伐沙班组中有9例发生DVT(10.7%);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DVT(18.1%)。②下肢静脉管腔大小前后变化比较:股浅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3例(27.4%),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38例(45.8%);腘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7例(32.1%),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47例(5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 s以上者,利伐沙班组0例(0%),低分子量肝素钙23例(27.7%)(P<0.01)。结论利伐沙班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低分子量肝素钙效果更佳,且凝血功能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45例,依据术后用药分为利伐沙班组75例与肝素组70例。利伐沙班组于术后6~8h口服利伐沙班10mg/次,1次/d;肝素组于术后12~14h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次,1次/d,2组均连续应用10d。术后第11天行彩超检查观察2组DVT形成情况,比较2组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引流量、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水平。结果利伐沙班组术后发生DVT 5例(6.7%),切口出血2例(2.7%),术后引流量(148.3±20.1)mL,血小板计数(223.0±13.1)×109/L,ATPP(35.4±7.8)s,PT(12.6±0.9)s;肝素组术后发生DVT 6例(8.6%),切口出血3例(4.3%),术后引流量(155.0±29.3)mL,血小板计数(219.5±12.2)×109/L,ATPP(36.7±8.9)s,PT(12.4±1.1)s,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但利伐沙班可口服给药,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七氟醚与丙泊酚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患儿凝血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2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各46例,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及维持中分别给予七氟醚与丙泊酚,比较2组患儿在麻醉不同时间点内各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5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Gamma钉固定组和THA组,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HA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愈合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负重时间均优于Gamma钉固定组,但手术时间长于Gamma钉固定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THA组的KPS和Harris量表评分高于Gamma钉固定组,Harris量表评分差的患者占比低于Gamma钉固定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84)。结论THA和Gamma钉固定术均安全有效,THA可显著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费用等,有助于患者髋部功能早日恢复,虽手术时间较长,但整体效果优于Gamma钉固定术,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注雷替曲塞局部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涟水县人民医院治疗的40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9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术中腹腔灌注雷替曲塞,对照组采用常规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术后2组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化疗及巩固性放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液系统指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采用ANOVA方差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骨髓抑制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稍增高,而对照组术后白细胞计数稍有下降,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除术后4周的血小板计数稍有增高外,其余术后的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稍有降低,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未见异常变化,对照组患者术后肝功能稍有增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肾功能水平术后较术前均稍有增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重度骨髓抑制。 结论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注雷替曲塞化疗是可行且安全的,其操作简单且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腰椎术后自体血回输引流和单纯引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骨科2018年8月~2020年9月住院行腰椎后路开放内固定+融合术的患者为对象,按术后采用的不同引流方式分为自体血回收引流组:从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引流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名;单纯引流(对照)组:从术后采用引流袋引流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名.回顾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高龄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对照组33例,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测定2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 d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并于术后12 d行血管彩色多普勒检察,观察患者是否有DVT形成;记录2组患者术后12 d内胃肠道出血和血肿等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2 d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PT及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出血1例、伤口局部血肿1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利伐沙班预防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手术后VTE的临床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安全性与其相当,并且简化了治疗过程,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VT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血液透析患者低分子肝素剂量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患者20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应用总量不同分为对照组(高剂量组,总量≥80U/kg体重)和研究组(低剂量组,总量<80U/kg体重),分别在透析前、透析3h及透析完成24h时段对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抗凝效果,对比两组静脉压、跨膜压等指标变化情况,通过监测患者血浆尿素浓度对透析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透析前APTT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弹力图检测中R值、MA值、K值、CI值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透析3h后,两组患者APTT明显延长且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R值、MA值、K值、CI值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透析完成24h后,两组APTT明显延长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APTT小于对照组;透析患者低分子量肝素剂量与患者体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时即可达到充分抗凝效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出血倾向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静脉压、跨膜压、透析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指标更能反映透析患者凝血实时功能,低分子肝素小剂量应用即可达到充分抗凝且不影响透析效果,透析患者使用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出血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56例,同时选取同期无DVT患者6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模型分析TRK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探讨TRK术后护理体会。结果 DVT组与无DVT组相比,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状况、人工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是否进行抗凝护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状况、人工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是否进行抗凝预防护理均是DVT的高危因素。临床给予患者预防性静脉血栓抗凝护理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上须对以上患者进行强化性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并积极进行预防性抗凝,有效预防老年患者TRK术后DVT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差别较大。 目的:观察外侧与后外侧手术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评价随访2年髋关节功能影响的差异。 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阳江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93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患者手术入路情况分为外侧手术入路组(45例,60髋)及后外侧手术入路组(48例,60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随访,平均随访2年,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置换后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后外侧入路组在置换过程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置换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优于外侧入路组(P〈0.05),但置换后2年时,2组患者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后外侧入路组和外侧入路组患者置换后感染、脱位、假体松动、骨水泥反应、术中致股骨近端骨折、静脉血栓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利于患者置换后早期恢复,但远期效果与外侧入路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