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光  李仁波  周伟  陈波 《系统医学》2023,(14):136-139+143
目的 探讨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VCF)患者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9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新发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PKP治疗,且术后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根据术后复查结果判断骨水泥渗漏情况,并按是否发生渗漏将患者分为渗漏组(n=19)与非渗漏组(n=87),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资料与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 渗漏组椎体前中柱高度、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注射区域为边缘区的患者占比、压缩程度≥50%的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非渗漏组,后壁完整性占比低于非渗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骨水泥注射区域为边缘区、椎体前中柱高度、骨水泥注射量、压缩程度≥50%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OR=11.010、1.744、31.800、4.822,P<0.05)。结论 VCF患者行PKP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球囊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及探讨骨水泥渗漏的防治.[方法]收治75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进针,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VP组及球囊PKP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变化、Cobb角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量,并分析防治骨水泥渗漏的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地施行了PVP或球囊PKP,术中无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疼痛缓解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KP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改善情况优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VP和球囊PKP术均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恢复伤椎高度球囊PKP组优于PVP组.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但其骨水泥注入后邻近椎体骨折并发症也在逐年增加,椎体成形过程中常采用黏丝期骨水泥注射,而骨水泥注射时状态可影响其在椎体内分布.目的: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骨水泥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2006-07/2009-11对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DSA机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调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至黏丝期后经工作通道注入,并观察疗效.结果与结论: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4~6.0 mL,平均(3.40±1.02)mL.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旁14例,椎间隙内15例.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61±2.82)个月,未发现特殊的材料和宿主反应,29例患者疼痛再发,其中15例经MRI证实手术相邻椎体发生新鲜骨折,再次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的骨水泥后应力集中、术中灌注剂渗漏椎间隙等综合因素增加了术后相邻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寻找理想的骨水泥替代物将成为今后临床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主要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也越来越多地见于临床报道。目的:综述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渗漏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1年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水泥渗漏的分类、相关危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注射少量骨水泥即可恢复压缩椎体的刚度,一般腰椎注射4-6mL,胸椎可适当加大剂量。术者需准确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注入调制后时间〉10min的骨水泥,骨水泥呈面团状,渗漏率低。椎体周壁破损时行两种治疗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概率增大。两者骨水泥渗漏引起肺栓塞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进针点和穿刺入路,严格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和剂量,以精确的术中操作和优质的术中监测将骨水泥渗漏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疗效。方法将72例(83个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PVP术与PKP术。结果 PVP组渗漏率为36. 10%,PKP组渗漏率为13. 9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每个患椎注入骨水泥量、平均椎体高度恢复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1)。结论 PVP与PKP均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PVP操作相对容易,费用稍低,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PKP在椎体骨折复位及后凸畸形矫正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治疗的53例病患资料,分为PKP(32例)及PVP(21例)两种治疗组。比较两组单椎体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渗漏情况、椎体压缩率、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5~26个月,平均18.2个月。PKP组较PVP组单椎体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骨水泥注射量显著提高。PKP组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但较术前明显改善。PVP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明显变化。术后PKP组压缩率及Cobb角的改善效果优于PVP组。PKP组发生2例骨水泥渗漏,PVP组发生3例骨水泥渗漏,两组发生渗漏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PKP与PVP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PKP及PVP均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手段,两者均能改善临床症状,而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后凸畸形及减少骨水泥外渗方面较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行PVP或PKP术后90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分为未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组(A组)75例和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组(B组)15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指数及合并高血压等,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手术方式(PVP/PKP)、已有骨折椎体数量、术后活动量增大、椎体内裂隙、初始椎体骨折部位、骨水泥渗漏、后凸角度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已有骨折椎体数量、术后活动量增大、骨水泥渗漏、后凸角度是影响PVP/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已有骨折椎体数量、术后活动量增大、骨水泥渗漏、后凸角度是影响PVP/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毒性反应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并发症大多与骨水泥渗漏有关。本次研究探讨PKP骨水泥注入毒性反应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医院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随访12个月内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病人42例作为渗漏组,选取同期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且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的84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Cobb角、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体体积比、术前椎体压缩率、是否合并椎体骨劈裂口,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Cobb角、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骨水泥椎体体积比、术前椎体压缩率、是否合并椎体骨劈裂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骨水泥椎体体积比增大、合并椎体骨劈裂口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病人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水泥椎体体积比增大、合并椎体骨劈裂口是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用于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PK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86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与PKP组,每组43例。PKP组采取PKP术并注入磷酸钙骨水泥,PVP组采取PVP术并注入磷酸钙骨水泥。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磷酸钙骨水泥填充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2周的脊柱后凹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KP组骨水泥填充量显著多于PVP组(P 0. 05)。两组术后2周脊柱后凹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减小,同时PKP组显著低于PVP组(P 0. 05)。两组术后2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 0. 05)。PK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 33%(1/43),PVP组为9. 30%(4/43),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PKP中的应用可缓解疼痛并促进功能恢复,并发症少,且后凸畸形及椎体压缩的恢复效果优于PVP,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7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95个椎体。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5~6.5 ml,平均4.30±0.66 ml。术后1和3个月随访。采用患者口述描绘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疼痛程度。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满意。VRS疼痛评分术前3.56±0.43分,术后1月下降为1.22±0.17分,术后3月下降为1.19±0.15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伤椎复位满意,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和变形,骨水泥分布均匀。其中有1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椎间隙渗漏3椎,椎体前缘渗漏3椎,椎体侧方渗漏3椎,椎体后方渗漏2椎。渗漏原因与患者的选择、术者操作规范程度、手术技巧及骨水泥注入时机等有关。所有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无医源性椎管狭窄。结论:PKP治疗OVCF安全、疗效满意,但要预防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发生,须严格掌握适应征,把握骨水泥的合适粘度、注入剂量、注入方法及精确的术中定位等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行PKP联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的76例高龄OVCFs患者,将采取单侧入路的42例分为A组,采取双侧入路的34例分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疼痛程度、脊椎功能等指标。结果 A组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均短于B组,骨水泥注入剂量小于B组(P0. 05),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天、1年,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增高,Cobb角均较术前缩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 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单侧与双侧PKP联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高龄OVCFs均能达到较高的疗效,两种入路方式在恢复椎体高度、脊椎功能、缓解疼痛等方面有同等效果,且骨水泥渗漏发生均较少,但单侧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及减少骨水泥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845-3847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临床情况,探究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278例脊柱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脊柱术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椎体骨折情况、伤椎解剖位置、椎体骨折Genant分类、一次性治疗椎体个数、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穿刺路径及手术时间,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术前VAS评分、术前骨密度值、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术前Cobb角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 收治的278例行PVP术患者中共有50例发生术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7.9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椎体骨折情况、一次性治疗椎体个数、穿刺路径、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及术前Cobb角等因素与PVP脊柱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椎体骨折情况、穿刺路径、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及术前Cobb角是影响PVP脊柱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关注骨折前的临床状况,做好术前准备,在满足手术条件下尽量选择单侧穿刺、减少骨水泥注入量,有利于减少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目的:综述经皮椎体成形中有关骨水泥渗漏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0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中有关经皮椎体成形中骨水泥渗漏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cementleakage”,中文检索词为“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渗漏”。结果与结论: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可增强椎体强度,稳定椎体,达到止痛目的,避免了开放手术的并发症;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止痛确切、迅速,并发症少,安全性相对高。但经皮椎体成形需要通过经皮穿刺向病椎注入骨水泥,因而可能会伴发因骨水泥注入导致的并发症,尤其是骨水泥渗漏。虽然大部分无临床症状,但灾难性的并发症也可能会发生。了解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部位、症状,对制定骨水泥渗漏预防策略、减少其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可能的避免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进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植入的手术病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通过X线测量螺钉植入深度(螺钉尖端与椎体后缘距离)与椎体矢状径比值,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3例手术共75枚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平均年龄66.85岁,平均体重指数22.65 kg/m2;平均手术时间152.03 min,平均出血量450.00 ml;股骨颈骨密度T值-2.0至-3.6。75枚椎弓根螺钉中9枚骨水泥渗漏(6枚渗漏入椎体周围,3枚渗入血管),渗漏发生率12.00%。椎体周围未渗漏组螺钉拧入深度与椎体椎体矢状径比值平均0.81±0.09,渗漏组比值平均0.62±0.0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患者BMI、螺钉拧入椎体深度是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结果、手术节段等无关。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系统损害加重表现。无肺栓塞、猝死等恶性不良事件发生。1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再骨折。短期随访内固定系统无松动、断裂表现。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减压术中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近期可以获得可靠的稳定性,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但需要密切关注术中螺钉拧入深度和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MRI预测经皮椎体强化术(PVA)中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VA治疗的12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方式及术前MRI是否存在骨折椎体终板损伤、达终板骨折线、邻近椎间盘损伤及椎体裂隙时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的差异。结果 127例OVCF患者中,手术椎体179个,涉及358个终板及341个椎间盘。有终板损伤、达终板骨折线、邻近椎间盘损伤及椎体裂隙征象的骨水泥邻近椎间盘渗漏率分别为57.73%(56/97)、60.98%(25/41)、35.91%(51/142)、55.56%(20/36),均高于无上述征象椎体(P均<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患者椎体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分别为26.67%(16/60)、42.86%(51/1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骨水泥注入量 ≤5 ml椎体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为31.19%(34/109),低于骨水泥注入量 >5 ml椎体。性别、年龄、手术椎体部位对邻近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MRI能有效预测PVA术中骨水泥向邻近椎间盘渗漏,选择PKP及控制骨水泥注入量等方式可以降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方法本科近一年收治的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家属意愿分别实施PVP(24例,37椎体)、PKP(18例,29椎体)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月用疼痛强度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Cobb角矫正程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结果4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论是PVP组还是PKP组,VAS评分术后1周及术后6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月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与PVP组相比,术后6月与术前的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PVP组和PKP组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PKP组较PVP组更明显(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PVP组为20.8%(5例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PKP组为11.1%(2例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无一例出现肺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但是PKP较PVP有更高的畸形矫正率,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来说,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采用磷酸钙(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OVCF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行PKP治疗。选择术中在球囊退出后注入CPC/PMMA骨水泥的53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术中在球囊退出后注入PMMA骨水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随访,测定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并比较两组邻椎骨折发生率、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ODI评分、腰背VAS评分、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但同一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邻椎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孔隙率、骨密度、骨水泥-骨界面间隙模糊或消失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术...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 phoplast y,PKP)是治疗OVCF广泛应用的微创手术,手术椎体再次塌陷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PVP/PKP术后术椎再次塌陷时常发生,术椎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inter vertebralcleft,IVC)、骨折椎体位于胸腰椎交界区域、术椎更大的椎体后凸角、行PKP术、术中骨水泥呈团块状分布、过度前缘椎体高度恢复及术后未严格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应用PVP/PKP术治疗OVCF时应考虑上述再塌陷危险因素,以降低发生术椎再次塌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近年来出现的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转移瘤、椎体血管瘤和骨髓瘤等疼痛性椎体疾病的一种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手段[1].PVP通过经皮穿刺的方式向病椎内注入骨填充材料骨水泥,因此,手术可能会伴发一系列与骨水泥注入相关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骨水泥渗漏[2],如果骨水泥渗漏进椎管内,则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神经根或脊髓损伤.我院于2010年9月收治了1例因在外院行PVP手术,术后骨水泥渗漏造成神经根损伤不全瘫的患者,至我院后行腰椎后路减压+椎管探查骨水泥取出+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