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腺苷脱氨酶(ADA)联合(1-3)-β-D葡聚糖检测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456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IDS合并TM感染(TM组)患者211例、AIDS无或合并其他感染(非TM组)患者245例;比较TM组与非TM组血浆ADA、(1-3)-β-D葡聚糖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A、(1-3)-β-D葡聚糖单独或联合检测对AIDS合并TM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TM组血浆中ADA、(1-3)-β-D葡聚糖水平均明显高于非TM组,CD4+T淋巴细胞数明显低于非T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M组CD4+T淋巴细胞数<50个/微升的患者占比为95.73%(202/211),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值为20.7个/微升;ROC曲线结果表明,血浆ADA单独检测对AIDS合并TM感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与传统真菌培养方法的一致性,为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寻找快速、准确的方法。方法对212例临床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采集静脉血标本,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测定血浆1-3-β-D葡聚糖,同时行痰液真菌培养和真菌涂片染色,比较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与传统真菌培养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本组88例血浆1-3-β-D葡聚糖阳性,24例可疑阳性,阳性率52.8%。84例痰液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39.6%,其中78例(92.9%%)1-3-β-D葡聚糖阳性。46例真菌涂片染色阳性,阳性率21.7%,其中42例1-3-β-D葡聚糖阳性。若以真菌培养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则1-3-β-D葡聚糖检测的灵敏度为95.3%,特异性为90.6%。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比痰液真菌培养能更早、更灵敏地反映深部真菌感染,但具有一定的假阴性率,故应同时行真菌培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半乳甘露聚糖(GM)和(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1333例HIV/AIDS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IFI组380例和非IFI组953例,检测患者血清GM、血浆BG水平,留取血液、痰液、灌洗液等标本行真菌培养.分析GM、BG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IV/AIDS合并IFI的诊断效能,比较IFI组和非IFI组GM、BG水平,分析患者真菌分布情况.结果 GM、BG联合(并联和串联)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达到86.05%、99.48%,优于GM单独检测的56.84%、88.35%及BG单独检测的66.05%、9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组GM、BG水平高于非IF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组真菌培养以念珠菌(56.32%)及马尔尼菲篮状菌(51.84%)为主,非IFI组以念珠菌(98.25%)为主.结论 HIV/AIDS合并IFI时GM、BG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IFI的诊断效能,并可为HIV/AIDS合并IFI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13年1~9月收集IFI组67例、非IFI组61例及健康对照组48例血浆标本,应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G试验最佳临界值。结果 IFI组、非IFI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皆为非正态分布。IFI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中位数208.00pg/mL明显高于非IFI组61.30pg/mL(Z=-5.083,P<0.01)和健康对照组31.16pg/mL(Z=-8.288,P<0.01)。G试验用于诊断I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临界值为90.49pg/mL,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6%、77.1%、69.9%和90.3%;同时,真菌培养诊断IFI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7%、94.5%、85.7%和61.9%。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灵敏度高,阴性预测值好,但有时发生假阳性,建议临床在诊断IFI时,动态检测G试验并联合真菌培养以提高IFI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09年1-12月对怀疑有真菌感染的147例患儿,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其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比较IFI组与非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应用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 147例患儿中IFI组32例,非IFI组115例;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非IFI组(P<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阳性率(32.7%)高于真菌培养法(5.9%)(x~2=14.85,P<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检测IFI组的ROC曲线下面积0.863,大于真菌培养法;使用最佳临界值16.7pg/mL诊断IFI的灵敏度(84.4%)和特异度(81.7%)最高。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可用于临床诊断IFI,应结合其他微生物诊断方法,才能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从而提高IFI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液中内毒素、(1-3)-β-D葡聚糖浓度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系统检测AP患者血浆中的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184例AP合并胰腺周围脓肿和双肺感染等的患者,内毒素(G-脂多糖)测定阳性者23例,平均值为93.22pg/mL,阳性率为10.87%,经微生物培养证实其中15例为革兰阴性菌感染。175例AP合并胰腺周围脓肿和双肺感染等的患者中,检出67例(1-3)-β-D葡聚糖阳性,平均值为394.07pg/mL,阳性率为38.29%,与非AP患者组血清(1-3)-β-D葡聚糖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微生物培养或涂片,证实其中22例为真菌感染。结论血浆内毒素、(1-3)-β-D葡聚糖定量测定,为早期AP全身感染预测提供了实验室生物学指标,有助于AP感染严重程度评估和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48.96±29.33)ng/L,而健康对照组为(2.55±1.97)ng/L。经分析,两组1-3-β-D葡聚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该院的共420例受试者血浆,其中深部真菌感染者226例,非真菌感染者8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6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G试验进行评估。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真菌感染者与对照组间比较葡聚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ROC曲线分析,G试验的最佳临界值为25.33pg/mL,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0%、70.83%、72.0%、84.10%(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231例。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血清(1-3)-β-D葡聚糖(G试验)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G试验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91.5%;GM试验灵敏度为70.2%,特异度为83.7%。两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7%和78.9%。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但两者联合应用可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和最佳临界值。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IFI确诊患者46例,同时选取外科择期手术,排除IFI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用ROC曲线进行评估,并确定G试验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IFI组和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别为(45.28±44.50)pg/mL和(8.62±4.85)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分析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IFI的最佳临界值为14.7pg/mL,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7,95%置信区间为0.888~0.9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90.3%,具有较好的诊断效率。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于IFI具有诊断应用价值,可以用于IFI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G试验)在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十堰太和医院2009年7月~2010年10月在呼吸内科、ICU、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肺部真菌感染组(真菌组)和非真菌感染组(非真菌组),以太和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测定三组病人的血浆1,3-β-D葡聚糖值(G试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G试验最佳临界值,计算其ROC曲线下面积,结合痰真菌涂片及培养,比较三项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价G试验检查在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真菌组、非真菌组和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值分别为:52.03±50.98,6.71±5.49,6.63±4.27 pg/ml,真菌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图确定20.591 pg/ml为最佳临界值,其中真菌组阳性66例,占68.8%;阴性30例,占31.2%.其相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8%,92.0%,94.3%和60.5%.G试验、痰涂片、痰培养三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7,0.689,0.591.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价值均高于痰涂片和痰培养.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DF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68例高度怀疑为DFI的患者,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其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8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DFI 46例,非DFI 122例。D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6.36±36.08)pg/ml,非D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61±3.28)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诊断D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13%、81.15%、64.06%、95.19%;真菌培养诊断D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87%、80.33%、53.85%、84.48%。G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8.10%(64/168)、30.95%(52/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DFI的方法,在DFI早期诊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上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真菌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2013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AIDS合并真菌性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①58例AIDS患者血培养获真菌58株,其中马尔尼菲篮状菌26株(44.8%),隐球菌31株(53.4%),白念珠菌1株(1.7%),多数真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敏感。②58例患者死亡30例,生存28例,两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病原菌分布、CD4+T细胞计数等无明显差异。马尔尼菲篮状菌与隐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相比,前者易出现特征性皮疹(7/26),后者易合并脑膜脑炎(17/31)。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降低(OR=1.426,95%CI:1.094~1.858,P=0.009)是AIDS合并真菌性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区分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临界诊断值为31.75 g/L(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6.7%)。结论该院AIDS合并真菌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马尔尼菲篮状菌和隐球菌为主,预后差。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较为准确地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真菌(1-3)-β-D葡聚糖及血液培养在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静脉血进行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及真菌(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同时对患儿静脉血进行血液培养,血培养仪阳性报警后对培养液进行真菌双相培养,肉眼观察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结果14.45 μg/L;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77.14 pg/ml; 血液培养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液25℃菌落为菌丝相,沙保氏培养基上有水溶性酒红色色素产生,35℃为酵母相,菌落可见脑回样皱褶,显微镜下菌体见典型的扫帚状分枝和分隔菌丝。结论 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真菌(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联合血液培养,有助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艾滋病(AIDS)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AIDS患者合并单一病原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1-2]、非结核分枝杆菌[3](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NTM)、马红球菌[4-5]的报告已常见,同时合并两种病原体共同感染的病例也曾见报告[6-8],但AIDS患者同时合并马红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NTM感染鲜有报道,本院收治此类患者1例,现将其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结果 G试验的敏感度(83.0%)高于GM试验(77.4%),而特异度(74.2%)低于GM试验(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92.5%、95.5%、92.1%、92.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更有效地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在发生真菌感染时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该院住院患者,经痰培养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老年COPD患者42例作为实验组,检测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选择31例在该院住院诊断为老年性COPD患者,经痰培养为细菌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在该院住院诊断为老年性COPD患者,经痰培养为无致病菌生长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统计学方法对3组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在3组不同人群中的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3组人群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4,P0.05),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为87.3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29、76.19%、98.61%。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在老年性COPD真菌感染性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60pg/mL作为老年性COPD真菌感染的临界值能为临床在诊断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结果比较其一致性,及其与慢支肺气肿、肺部感染和肺结核等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性比较。方法: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20例(Ⅰ组)、其他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共20例(Ⅱ组),其中包括慢支肺气肿14例、肺部感染5例和肺结核1例,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检测三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比较其与真菌培养方法的差异。结果:Ⅰ组、Ⅱ组及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分别为166.91±74.64pg/ml、164.04±80.53pg/ml和6.05±1.91pg/ml。Ⅰ组与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0例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阳性,同时行痰液真菌培养法阳性37例(占92.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较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等肺疾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4月至8月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且有感染体征的108例患者,在其发热当天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同时留取血液、呼吸道、泌尿道和肠道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临床用药及患者是否症状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10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且症状缓解32例,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未缓解和未使用抗真菌药物并症状缓解76例.在108例患者中(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31例,阴性77例.108例真菌培养阳性59例,阴性49例.(1-3)-β-D葡聚精含量检测与真菌培养结果对比差异显著(χ2=11.529,P0.01);(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临床诊断对比差异不明显(χ2=0.0105,P>0.05);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显著(χ2=11.215,P<0.01).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方面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真菌培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住院患者病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昆明市延安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的120例怀疑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所做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结合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的阳性预测值时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20例住院患者中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37例,临床资料不明确的8例(剔除),实际有效病例112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10、20、50pg/mL为临界值时,其敏感度分别为73.0%(27/37)、67.6%(25/37)、56.8%(21/37);特异度分别为66.7%(50/75)、76.0%(57/75)、86.7%(65/7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1.9%(27/52)、58.1%(25/43)、67.7%(21/3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50/60)、82.6%(57/69)、80.2%(65/8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简便、快速、阳性率高的优点,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但影响因素也较多,实际应用中需密切结合临床情况和动态监测以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