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进才  叶洁 《中国输血杂志》2022,(11):1155-1157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20年在本血站1 302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访1年,记录其再次献血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20年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记录1 302例,其中男性1 070例,女性232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69±12.9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39例、高中或中专435例、大专及以上328例);16例首次捐献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捐献1个治疗量455例、2个治疗量847例;公职或固定工作506例、待业796例;汉族1 267例、少数民族35例;1年内再次献血284例;再次捐献率为21.81%(284/1 3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捐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捐献治疗量、民族和职业均是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待业、少数民族、首次捐献未出现不良反应、首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成分献血场所和工作流程进行再造,以保障献血者及采血工作人员安全。方法 从献血场所、献血流程、消毒清洁及安全防护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符合疫情防控要求且安全可靠有效的成分献血场所和工作流程。结果 通过调整献血场所和流程再造、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征询及回访并强化工作中的安全防护和消毒清洁操作,保证了本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仅采集单采血小板745人次1397治疗量,且无任何献血者或工作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结论 疫情期间,有必要对成分献血场所及流程进行再造,以满足疫情防控和血小板采集的双重需要,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成分献血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本市无偿献血和血液供应情况,探讨完善本地区采供血应急预案.方法 在新冠疫情防控下,本市启动《采供血应急预案》(简称预案)Ⅰ级响应,采取系列措施开展无偿献血和血液调配,以保证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需求;并对2020年疫情期间血小板和全血的采供血量与前3年同期比较,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2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下无偿献血者的类型及发展(增长)趋势。方法从浙江省献血管理BIS2.0系统中,检索并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衢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捐献全血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应用统计软件R 3.5.3对采用街头自愿与团体招募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下全血及成分血增长趋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作比较分析。结果 7年间衢州市始终保持千人口献血率11‰,采血人次与采血量:2012—2017年全血由14 413人次23 233.05 U增长至17 490人次26 624.5 U,人次与量的增长率为2.26%、1.37%。2012—2018年机采血小板由1 613人次2 281.1 U增长至2 207人次3 370.9 U,人次与量增长率为5.48%、6.78%。献血者年龄分布:献全血中18-29(22.92±3.48)岁是主力军,占了37.43%。献机采血小板者中40-49(44.96±2.77)岁者为主,占45.83%。团体与街头自愿招募献血:7年间街头自愿招募模式人次由2012年11 731人次降至7 560人,下降了35.56%,团体招募由2012年的4 295人次增至11 061人次,增长了157.53%,自2015年起保持年增长率55%。年龄≥50岁者占全部献血者中比率11.39%,占献全血者的9.27%,占献机采血小板者的17.99%。结论 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的应用使得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逐步凸显;团体招募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导招募模式;献血者老龄化现象显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20年全国各地采供血机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为广大无偿献血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由中国输血协会献血动员专业委员会发放《2020年疫情期间采供血情况调研表》,对全国采供血机构进行专项数据调研.结果 收回115个城市的有效数据,获得采供血机构在2019~2020年新冠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重庆市血液中心血液采供情况,为保障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血液中心2010~2015年献血人数、献血量、献血人群年龄分布、固定献血者献血比例及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除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数和献血量有所增长外,献血量、献血人次分别由2010年的202 002 U、114 388人次下降到2015年的178 997 U、104 844人次.临床用血受采集量下降的影响也呈逐年下滑的趋势.35岁以下献血者占70.0%以上,固定献血者占30.7%.结论 从2011年开始采供血量逐年下降,主要是因为献血人数及献血量逐年降低,2015年有反弹趋势;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无偿献血的主要人群,固定献血者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南宁市676例无偿献血者归队检测结果及其再献血状况,为无偿献血者归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建立南宁市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程序,对2015-2019年符合南宁市献血者归队程序的676例献血者标本进行2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种电化学发光(ECL)及单人份核酸(NA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6例献血者归队检测中总合格率为74.85%,其中HBsAg合格率为73.56%,Anti-HCV合格率为76.23%、Anti-HIV合格率为78.57%、Anti-TP合格率为76.15%,上述指标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9年归队检测合格后再捐献全血577人,献血量1452.75 U,捐献血小板120人,治疗量1626个,归队献血人数及献血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 南宁市无偿献血归队模式能有效排除假反应性结果,对保留固定献血者,维护献血者权益,推动无偿献血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献血量的现状.方法 以中国输血协会献血促进委员会的名义,向全国357个地市级及其以上的血站(含32个血液中心、325个中心血站)发放《无偿献血调查表》(简称《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2009~2011年3个年度各地(站)无偿献血(捐献全血和机采血小板)的人次、献血量和献血形式等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调查表》后,按血站所属地域对其中相关信息汇总和作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我国平均献血人口比例为9.14‰(1 225.06万/133 972.40万),其中机采血小板的捐献者比例为0.45‰(60.87万/133972.40万).我国献血量平均年增长率,2010年较2009年增长8.17%(141.09万U/1 726.97万U),以西南地区最高[10.06%(17.5万U/173.94万U)];2011年较2010年增长4.63%(86.53万U/1 868.06万U),以东北地区为最高[10.58%(15.24万U/144.09万U)].我国无偿献血形式主要为个人无偿[2009、2010及2011年的比例分别占84.7%(1 462.67万U/1 726.97万U)、83.42%(1 558.28万U/1 868.06万U)及81.13%(1 585.69万U/1954.59万U)],团体无偿逐年增加[3年分别为14.64%(252.75万U/1 726.97万U)、15.39%(287.57万U/1868.06万U)及16.26%(317.84万U/1 954.59万U)],互助献血也占有小额比例[3年分别为0.41%(7.01万U/1 726.97万U)、0.95%(17.80万U/1 868.06万U)及2.34%(45.65万U/1 954.59万U)].2011年我国400ml全血的捐献量已达到69.70%(1 362.26万U/1 954.59万U),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分别达到87.28%(244.44万U/280.06万U)和86.85%(138.37万U/159.33万U);机采血小板的开展率2009年为86.55% (309/357),2011上升为88.52%(316/357),其中华东地区2011年达到100%(83/83);机采血小板捐献以个人无偿捐献为主[2009、2010及2011年的比例分别94.98%(61.51万治疗量/64.76万治疗量),94.27%(70.84万治疗量/75.15万治疗量)和92.68%(78.29万治疗量/84.47万治疗量)],团体无偿和互助捐献形式所占比例较小(2011年分别为2.93%、4.38%),且在各地区有较大差异;献血者每次捐献2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的比例3年分别为47.91%(31.03万治疗量/64.76万治疗量)、52.21%(39.23万治疗量/75.15万治疗量)和56.16%(47.44万治疗量/84.47万治疗量).结论 2009年~2011年我国无偿献血及采供血工作呈稳步推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