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热并用法在临床中广泛地被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对于寒热并用法中寒性药物组与热性药物组各自功效的发挥方向实难把握.寒热并用就是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配伍方法.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从该条文可以看出,用寒性药物或热性药物治疗热性或寒性疾病,疾病的病性与药物的药性相反,若疾病为寒热错杂,则需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2.
<正>《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之论,阐释了以阳为主、阴为从属的阴阳协调关系,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我们临证发现阳气损伤的现象普遍,单纯实热证少见,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虚寒证较多见,故认为治疗外感内伤疾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固护阳气、温通阳气、扶正祛邪。1固护阳气的内涵《黄帝内经》论述了阳气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包括淫胜(包括司天,在泉)、反胜(包括司天,在泉)、相胜、相复、主胜和客胜等8个方面,说明了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如何根据药物的气味进行方剂的配伍。每一种邪气致病,都可以根据相应的气味配伍规律组方。因此,每一种邪气在8种不同的情况下,对应有8种配伍方式。《黄帝内经》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以热性、苦味、甘味、淡味药物为主,辅以寒性、辛酸味药物。说明湿邪有寒热之分,体现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伤寒杂病论》中,祛湿方剂共33篇,此处之"湿"指外感湿邪和脾胃内生湿邪。分析其中代表方剂可知,《黄帝内经》中的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运用广泛;《黄帝内经》中的8种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并非完全独立使用,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祛湿类经方药物在四气选择上有寒有热,在五味选择上,多用苦味、辛味、甘味药物,其中必用苦味药物。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热证可灸",张仲景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中医理论,提出"热证不可灸"的告诫。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讨热证是否可灸并积极研究热证施灸的机理,最终提出"热证贵灸"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注释,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指出如下几点:(1)无论治疗表证里证,决定治疗方法的是疾病性质的本身,而不是时令气候。其关键在于病证真假。若是真寒,则不远热;若是真热,则不远寒。(2)"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是"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一种特殊情况,"发表不远热"用于表寒之证,"攻里不远寒"用于里热之证。  相似文献   

6.
寒热并用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方剂寒热并用配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此又有许多充实和创新. 1 春秋时期 寒热并用法起源于《索问·至真要大论》,《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然而病情的复杂性,又常使单用寒热不能完全满足寒热错杂之病的需要,《索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夏,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这是依据天地之气淫胜的不同、六气胜复的区别,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又曰:"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8个方面探讨《黄帝内经》寒热理论。《黄帝内经》寒热概念涉及病、证、症和病因层面,寒热病性则是基于五行属性,创立了"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著名的病机学说。寒热致病特点包括影响体温、影响腠理开阖、影响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运行、影响经脉功能和影响脏腑功能。可通过触扪皮肤寒温、审查皮肤及血络颜色和审切脉象变化来诊察寒热。《黄帝内经》辨寒热包括内伤热病和外感热病,为后世外感病诊治构筑了基本理论框架,所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则至今仍是中医临床之准绳,在针灸治疗方面还具有审证用针、明确腧穴、辨证施术、补泻有法和刺有宜忌等特点。用寒热理论指导养生,则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  相似文献   

8.
马健雄 《新中医》2013,(1):176-177
《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直译即:热性病施以寒凉药而热不退者,当从阴治疗;寒性病施以温热药而寒不除者,当从阳治疗,即所谓治病要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乃言正气之要.然下医不解,唯念正气,是重补法,皆传以热为补而以寒为泻;又脾胃之病,恰偏虚弱,适逢温补,以讹传讹,非正道也.至北宋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医家好用成方,偏于温燥,尤是附子、肉桂之类[1].  相似文献   

10.
滕羽鸥  李悦  李淏  陈萌 《北京中医药》2021,40(5):515-518
《伤寒论》中"风"字共出现70次,通过将《伤寒论》多种含"风"词语归类的方式,参阅《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及后世医家注释、现代医家观点,基于条文对"风"字含义进行辨析.阐明《伤寒论》中"风"有本意所指自然之气与六淫之一,广义所指乘虚而感的外邪的含义.恶风、恶风寒、春伤于风、更遇于风、汗出当风,归为阐明本意所指自然之气;邪风、言迟者风也,归为阐明本意所指六淫之一;风家归为本意代指易患太阳中风之人,风池、风府归为本意代指治风之穴;将风气、泄风、风湿之风释义为乘虚而人的外邪;将中风之"风"视为与伤寒/中寒之"寒"对举,亦将"风则伤卫"与"寒则伤荣"对举;以风为阳邪之特征指代阳性症状、病机与病性,浮则为风、浮为风、浮为风虚、浮则风虚、风虚相抟、风为热、风则生微热;此为风也,归为以风指代谵语证外证之阳气外张的特点.对"风"的含义进行辨析,在厘清中医对"风"的理论认知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宁德新 《四川中医》1998,16(2):51-52
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井用,属和法范畴。历代医家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著的寒热并用方剂,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本文以寒热井用的方剂和临床治疗用药为依据,对寒热井用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供大家参考。!主用其性.能调和赛热,治疗寒热错杂证。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基本原则,选择能入热邪所在之经的寒性药与能入筹邪所在之经的热性药同用,利用药性的寒热们胜,纠正机体病变部位的寒热偏胜,有调和寒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肝(胆)热牌寒、冒热肠寒…  相似文献   

12.
正寒热并用法,是中医学针对寒热错杂的病机,将寒凉与温热之药性相对立的药物配伍组方,使之相反相成而发挥综合治疗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便有:"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之论述,而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更是对寒热并用之法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论述和应用,为寒热并用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肺系疑难重症中,寒热并用法往往能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及数据挖掘方法,提炼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用药配伍规律,为寒性疾病的临床用药配伍提供经验与指导。方法 借助名医传承平台,收集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医案,采用统计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结果 通过294份医案中证候、药物出现频次及药物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挖掘出共36条组方规则,8个药物聚类组。结论 寒性疾病可分为实寒及虚寒,按照挖掘得到的药物聚类组随证加减配伍应用,对东北部地区人群及里热素盛者还应注意配伍苦寒清热药物以清里热。  相似文献   

14.
何谓反佐反佐一词,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历代医家有所阐发。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可见,反佐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反的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176条中"表有热,里有寒"之"寒"字的含义认识存在不同,且争议颇多。笔者通过版本演变、医家阐述、医理探究、药效解读等方面考察,认为"寒"字并非有误,此"寒"字指痰饮水湿。  相似文献   

16.
肺消古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素问·气厥论》中明确指出其病机为"心移寒于肺",但仍有诸多医家认为其病机为热,故将其归于上消膈消。为探讨其中原因,经系统梳理清代及以前的文献,关于肺消的认识可归纳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内经》中提出肺消因寒而致,第二阶段隋唐时期肺消寒郁而热的理论产生,第三阶段宋金元时期提出肺消补肺金平心火的治疗原则与方剂及肺消从火论断的观点,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虚寒所致肺消的理论形成。分析上述4个阶段的认识特点,我们有理由认为肺消之病因病机主要为虚寒,与上消、膈消有本质的不同;就肺消"饮一溲二"及"死不治"的特点来看,其与现代所谓"下消"的末期(阴损及阳)相近。  相似文献   

17.
冯文林  张丽军 《中医杂志》2011,52(4):354-35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形伤肿",不同的教材都有不同的注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对于"形"、"肿"、"寒"、"热"求同存异的演绎,认为"形伤肿"可以理解为概括了"热胜则肿"的"痈肿"和"寒胜则浮"的"浮肿"的双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金元四大家论治厥证各具特色,刘完素侧重于论治真热假寒的阳厥证,提出病热甚则厥,主张以寒药养阴退阳治厥;张从正侧重于论治因实邪所致的厥证,善用涌吐攻邪,兼以温补治疗;李东垣从脾胃内伤角度论治厥证,治以益气健脾,升阳散火,补充了仲景外感致厥的论述;朱丹溪集众家之所长,总结厥证以气虚为主,内伤杂病及感受外邪均可致厥,治疗上以"气、血、痰、郁"为辨证纲领,因证施治。四大医家论治厥证均是在继承《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共同促进完善了厥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方剂演变以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生理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进而在疾病方面也相互影响。对于肺系或肠系疾病的治疗,历代医家遵循"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论,多采用肺肠同治之法。同时,受到《伤寒论》中诸承气汤的启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化裁出诸多承气汤类方。其中尤以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宣白承气汤为首,是肺肠脏腑合治的代表方。凡证属痰热蕴肺、腑气不通者,均可用本方或其加减方,使腑气得通,肺气得以宣降,达肺肠合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四川中医》2009,27(2)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指出"多白则寒",由此而想到治疗白瘕风当"以寒论治".白癜风是一种难治性的皮肤病,以皮肤色素脱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多从血、从风治疗此病,并没有明确提出从寒治疗.本文提出应以<内经>为指导,以散寒法治疗白癜风,发掘了<黄帝内经>对白癜风指导意义,补充了白癜风的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