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外胆管癌(EHCC)一般是指发生于自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癌,约占肝外胆道肿瘤的1/3,男性多发,早期症状不典型,出现症状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临床主要出现进行性黄疸、脂肪泻、陶土样大便等胆道梗阻表现。肝外胆管癌按病理分为结节型、浸润型和乳头型,以浸润型多见;按发生部位分为肝门型即klatskin瘤、肝外胆管型即胆总管癌、壶腹型,以肝门型多见。  相似文献   

2.
胆管癌一般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至胆管下端的肝外胆管癌,不包括肝内的胆管细胞癌、胆囊癌和壶腹部癌,其发病率为0.01%~0.46%,但近年来有增高趋势,其中以肝门胆管癌的处理较为棘手,约占胆管癌的23.5%~58.0%[1-3]。一、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分类及分期众多学者对肝门胆管癌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结合我们以往的研究及文献[4-11],总结其主要病理生物学特性为:(1)高分化腺癌占大多数,约为90%,癌组织与残留的正常腺体常于管壁内共同存在;(2)胆管癌细胞主要沿胆管壁向上、下及周围直接浸润,生长缓慢,远处转移发生晚;(3)癌组织常浸润神经,并沿神经周围间隙扩散,手术彻底切除困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门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  相似文献   

4.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的癌。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本文讨论的胆管癌主要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的肝外胆管癌。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松  刘恩宇  陈雨信  牛军 《新医学》2009,40(11):743-744
十二指肠壶腹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罕见。该文报道1例十二指肠壶腹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该例患者因上腹部隐痛不适、黄疸入院,确诊为十二指肠壶腹癌后予手术治疗,术中扪及胆管质硬、壁厚,切取送病理后发现合并肝门部胆管癌,因肿瘤部位局限且发现较早,行肝门部胆管整形、胆肠吻合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复发。该例提示,对于黄疸患者,即使引起黄疸的具体原因已明确,术中也要谨慎探查整个胆道系统,以防漏掉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肝内胆管乳头状瘤(Intrahepatic biliary papil-lomatosis)是一种临床上比较罕见的病变,既往报道很少,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年确定的新的疾病。本病发生于肝内胆管,也可同时发生于肝外胆道系统,如胆囊、胆囊管、左右肝总管及胆总管。由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早期壶腹癌与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很相似,易于混淆,较难鉴别。本文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壶腹癌B超图象和生化试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以B超为主,结合临床生化试验综合分析,是当前鉴别早期壶腹癌与黄疸型肝炎的首选方法。早期壶腹癌B超声象特征是:肝外胆管轻微扩张,内径部分呈动态变化,肝内胆管及胰管无扩张,胆囊无肿大。但由于早期壶腹癌肿瘤较小,肝外胆管扩张不明显,加上十二指肠气体干扰,B超往往显示不清。因此,应根据肝外胆管内径动态变化,结合扩张与黄疸指数、ALT  相似文献   

8.
经皮经肝超声引导下肝内胆管穿刺引流术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胆管癌、肝癌侵犯压迫胆管系统、转移性肝门部肿瘤及胰头壶腹部癌,常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经皮经脬超声引导下肝内胆管穿刺引流术(PTBD),可以快速缓解肝内胆管张力、改善症状,同时为一部分患者争取手术时机。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胆囊管及副肝管多发性结石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宏  刘玉峰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0):738-738
1病例资料男,71岁。因胆囊结石2年,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背部放射2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墨菲征阳性。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CT示胆囊结石,部分肝内胆管扩张。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4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99 U/L,总胆红素68·6μmol/L,直接胆红素48·7μmol/L。入院诊断:胆囊结石,梗阻性黄疸原因待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8·1 cm×4·0 cm大小,胆囊壁炎性水肿增厚,胆囊管迂曲,长约4 cm,于胆总管下段汇入,右副肝管与胆囊管中段相通。沿胆囊壶腹分离部分胆囊管至副肝管相连处,逆行切除胆囊至此,再次确认解剖关系后,将远端胆囊管…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损伤的防治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肝外胆管损伤的有效措施。方法:分析我院近10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800例,其中肝外胆管损伤8例,损伤率0.08%,以肝外胆管横断伤最多见6例,其余电灼伤和钳闭坏死各1例。8例损伤均发生在开展腹腔镜前5年的5000例中,后5年5800例LC未发生肝外胆管损伤。结果:8例肝外胆管损伤均行胆肠Roux-en-y吻合治愈。结论:良好显露Calot三角,靠胆囊纯性分开Calot三角,认准胆囊壶腹与胆囊管交汇部并游离出其延伸段是确诊胆囊管的可行方法,此时,多能辨认清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胆囊壶腹即“三管一壶腹”的相互解剖关系,可有效避免肝外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杂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的辨认及处理方法,以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A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组30例患者术中探查发现Calot三角分离困难、肝外胆管损伤几率较大时,则切开胆囊壶腹或体部,吸净胆汁、取出结石后从胆囊腔内辨认胆囊管开口位置,作为分离Calot三角的标志,若胆囊管可完全分离则予以钛夹夹闭或丝线结扎,若胆囊管粗短并紧贴胆总管而难以分离时,则于腹腔下缝扎胆囊管断端.结果 A组发生胆管损伤5例,B组无胆管损伤,两组在胆管损伤、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Calot三角分离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切开胆囊壶腹,从胆囊腔内辨认胆囊管开口位置,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利于胆囊管的识别等优点,可进一步减少肝外胆管损伤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门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例^[1]。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及生理学特征,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高,而且此类患者常有梗阻性黄疸并伴有明显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韩波  任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094-5095
目的 探讨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我院2008-03-01-2009-10-01共20例有病理结果的壶腹周围癌患者,其中胰头癌11例,壶腹癌4例,末端胆管癌5例,对比分析病变特征性影像特点.结果 胰头癌中,绝大多数病灶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边界不清,其中有1例胰头癌病变强化较明显,经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型胰腺癌,半数以上有胰体、尾部的萎缩,均可见"双管征";末端胆管癌中,胆总管管壁不均匀增厚,部分可见结节影,平扫程等密度,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部分病例可见延迟强化,肝内、外胆管扩张较重;壶腹癌中,病灶呈圆形等密度结节,边缘较规则,强化程度高于胰头癌,低于胆总管癌,胆管全程扩张,可见"双管征".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壶腹区恶性占位性病变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鉴别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低位胆道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活检证实的恶性低位胆道梗阻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的胆管癌、胰头癌和壶腹癌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对照,采用Kappa检验判断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30例患者多层螺旋CT均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扩张及远端梗阻部位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胆管癌表现为肝内胆管中、重度扩张,远端胆管呈"截断征",梗阻部位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沿胆管侧壁向管腔内生长;壶腹癌患者胆总管、胰管均扩张,呈典型"双管征";胰头癌患者肿块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强化不明显,呈相对低密度,胰体尾部常萎缩。多层螺旋CT诊断胆管癌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88.9%、83.3%;诊断胰头癌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85.7%、91.3%;诊断壶腹癌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60.0%、96.0%。多层螺旋CT诊断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κ=0.70,P<0.01。 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壶腹区肿瘤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有较好一致性,能清晰显示胆道梗阻部位、程度、肿块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常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指原发于左、右肝管及汇合部的恶性肿瘤,亦称肝外胆管上1/3癌,简称肝门癌。我院于1981年3月19日和7月1日为两例肝门癌患者进行了在肝叶,肝外胆管切除,右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本文以其一例介绍手术方法.此例术前因进行性梗阻性黄疸进行了 ERCP 检  相似文献   

16.
邓靖宇  何生  陈波  钟晓刚 《华西医学》2006,21(3):611-611
患者女性,57岁,因“反复右上腹痛7年”入院。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未见黄疸,腹软,莫非氏征阴性,肝脾无肿大,肝区无叩击痛,腹部B超及CT等检查证实为:左肝外叶下段(S3)肝内胆管结石,胆囊及肝外胆管无异常。于全身麻醉下游离探查肝脏,证实结石仅存于S段后,行肝S段切除并暂不结扎缝闭S段胆管断端,采用金属取石钳和刮匙,经S3段胆管断端取出部分残留结石:再使用纤维胆道镜,经S段胆管断端深入肝内胆管,依次探查左右肝管至其二级分支、左右肝管汇合部、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汇入处,仅于胆总管中下段取出一枚大小约0.4cm残余结石,未见其他部分存有结石或狭窄。胆总管下端通畅,7号Bake探条顺利通过进入十二指肠。结扎肝S段胆管断端,并再次以1号细丝线缝闭其残端后,褥式包埋肝断面,放置腹腔引流管1条,关腹.  相似文献   

17.
本院自 1990年 3月~ 2 0 0 0年 3月应用肝内浅表胆管与空肠吻合 ,治疗 16例高位阻塞性黄疸患者 ,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30~ 72岁。晚期恶性肿瘤累及肝门区 9例 (胰头癌 4例、壶腹部癌 3例、胆管癌 1例、胆囊癌 1例 ) ,多次胆道手术致高位胆道狭窄 3例 ,多次胆道手术致肝门解剖不清及胆管狭窄 2例 ,肝胆管结石致高位胆管狭窄 2例。患者的共同特点 :病变累及高位胆管 ,或高位胆管出现狭窄 ,黄疸进行性加深 ,手术中无法进行肝外胆管的有效修整 ,更无法进行肝外胆管与小肠的吻合。1 2…  相似文献   

18.
超声显像诊断对肝外胆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和作用,本文分析了经过手术病理(或ERCP)对照的82例肝外胆管疾病超声显像特点。B超诊断肝外胆管疾病总符合率为86.8%,其中,肝外胆管结石49/55(89.1%),肝外胆管癌11/14(78.6%),胆总管蛔虫9/9(100%),胆总管囊肿5/5(100%),壶腹癌5/8(62.5%)。 本文重点总结和分析了肝外胆管结石和肿瘤的超声显像特点以及两者的区别,前者胆管内结石强回声光团具有声影和可移动性。光团与胆管壁界限清楚,而肿瘤状态不规则,无声影,不移动,与胆管壁界限不清,扩张的胆管末端可突然截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治分析(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近15年来收治的24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病人的诊治经验作回顾性研究。男,8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岁。肝门胆管癌11例,左肝管癌9例,右肝管癌4例。根治性切除8例,姑息性切除6例,活检加胆汁引流10例。结果 根治性切除患者平均生存27月,姑息切除和单纯引流平均生存分别为11月和9.5月。结论 早期诊断仍较困难。术中应用胆道镜检查、活检,可望早期诊断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头型壶腹癌的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7例乳头型壶腹癌的MRI及MRCP表现,分析胆总管壶腹部病灶、胆管扩张形态、梗阻端形态以及胆管、胰管与十二脂肠之间的关系。结果:17例均清晰显示十二脂肠乳头、壶腹部局限性强化的充盈缺损团块影,肿瘤直径为1~4.2cm,平均2.1cm。所有病例均可见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胆总管扩张和12例胰管的扩张,1例伴胰体尾部的明显萎缩。结论:MRI结合MRCP不仅能准确确定梗阻平面,还能显示十二脂肠乳头部壶腹癌强化的肿块影,可作为乳头型壶腹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