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在我国先秦、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提出"心合小肠"理论。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对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点。因此,笔者将中医传统"心合小肠"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和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联系起来,旨在明确心-小肠-骨质疏松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防治及现代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现代临床一种常见的慢性骨科疾病。中医学多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肾、脾、肝三脏亏虚所致。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而中医学从脏腑论治骨质疏松症只有单纯的中医理论支撑,故而,在本文中,笔者将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肠道微生态,去解释中医学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学临床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量降低而引起的代谢性骨病。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重,其防治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之一。有关此病,中医学多从肝、脾、肾三脏亏虚立论而进行治疗。但由于中医学只有单纯的理论指导,缺乏现代科学依据的支撑,而倍受争议。接下来,文章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中医“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阐述肝-肠道微生态-骨质疏松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用微生态学的观点阐释从肝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综述人体肠道菌群和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从衰老与胃肠道功能不足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炎症性肠病是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糖皮质激素是IBD诱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键因素等方面探讨了肠道微生态失衡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从肠道微生态出发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和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键因素做了深入探讨,通过综述国内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衡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正常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组成,是人体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笔者试从酒精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述酒精导致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认为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改变了菌群组成和肠道环境,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增加了拟杆菌门,减少了厚壁菌门(尤其是乳酸杆菌),加之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破坏了骨代谢平衡,最终导致了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阳明腑实证是以痞、满、燥、实、坚为病症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现代医学认为,肠道屏障损伤是阳明腑实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其本质可能是肠源性内毒素导致的内毒素血症,发病环节常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相互重叠,最终导致休克、脓毒症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阳明腑实证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清晰。归纳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阳明腑实证在病理基础方面的联系可为其提供新的科学内涵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9.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人类对人体微生态系统的认识步入了新境界。据估计,肠道微生态大约有15 000~36 000个菌种[1],几乎参与了所有与肠道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Ley等[2]证实,肠道微生态改变与肥胖密切相关;O’Hara等[3]认为,肠道微生态是一个代谢器官;Cani等[4]进一步提出了肠道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肠道微生态与创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以期为高质有效的创伤救治提供思路。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创伤的文献进行分析并综述。结果 创伤后肠道微生态发生变化,但创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明确,肠道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粪菌移植、中医治疗等可以维护创伤后肠道微生态。结论 创伤与肠道微生物态的关系可能为创伤后改善结局提供有价值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思路,但创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机制以及干预措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并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其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也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的紧密关系、基于肠道菌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中西医在该方向的研究进展,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其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高发病率及复杂的并发症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医药治疗OP已逐渐成重要手段,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骨代谢方面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方案多样及安全性高等使得其在临床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体质与OP的发病、治疗及预防相关密切,依据现代医学发展研究方向,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探索中医体质与OP发病的关系,为中医药治疗OP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OP的水平及发挥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与肠道疾病是常见的两种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肠道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成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内经》"肺合大肠"理论,探讨肺、大肠与肠道微环境和骨质疏松的关系,为OP的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更好的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亦显著增加,已成为我国三大老年慢性疾病之一.高发病率、严重并发症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显示出中医药治疗OP的独特优势.既往研究大多以"肾主骨生髓"理论进行研究,瘀血理论...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结构退化和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出“肾藏精主骨”理论,将“肾”与“骨”之间的生理病理转化密切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医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发展,甲基化修饰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在分子水平上被证实与DNA甲基化的调控有关,本文基于中医“肾藏精主骨”理论探讨DNA甲基化对骨质疏松症的调控机制,分析DNA甲基化修饰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旨在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然而由于只有单纯的中医理论指导,而缺乏现代科学依据的支撑,故而广受争议。与此同时,OPG/RANK/RANKL信号轴的发现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大突破。因此,笔者立足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基于中医脏腑亏虚立论,从OPG/RANK/RANKL信号调控机制探讨中医学从"瘀证"论治骨质疏松症的合理性,从而为中医从"瘀"辨治OP以及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摘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rimary osteoporosis,POP)作为一种全身性退行性骨病,以骨量低、骨细微结构破坏、易发生骨折为特点。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中医认为POP以肾虚为本,然 “肝肾同源”,故肝脏在POP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现代研究发现,铁过载和肠道菌群稳态失衡与POP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从肠道菌群、铁代谢角度探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在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