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裂霉素C在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用于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IPHP)化疗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19例IPHP化疗的中晚期大肠癌病人血清、尿、灌注液和局部组织MMC浓度。血药浓度用GSP程序计算各药动学参数。结果血药浓度在灌注终止时达到峰值123.86μg/L,然后迅速下降。腹腔局部组织浓度高(765.1μg/kg)。24小时尿中仅排出1.46mgMMC。全组病例为一室模型。血药时曲线下面积为每小时237.88μg/L。消除半衰期为61.2分钟。结论IPHP化疗局部药物浓度高,血药浓度低,消除快,全身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丝裂霉素C在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MMC)用于术中IPHP化疗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9例中晚期大肠癌病人手术切除肿瘤后,通过加温灌注抗癌仪将溶有80mgMMC的生理盐水8000ml连续灌注入腹腔,保持腹腔内温度恒定(43~45℃)。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尿、灌注液和局部组织药物浓度。血药浓度用GSP程序计算各药动力学参数。结果 血药浓度在灌注终止时达到峰值123.86ng/ml,然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3.
在腹膜癌肿而无远处转移的病例中 ,肿瘤减负荷手术后加用腹腔内温热化疗灌注常可提供治愈或姑息性疗效的机会 ,尚待第 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洛铂用于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注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且术中应用洛铂(浓度120 mg/L)进行腹腔灌注化疗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灌注后即刻、0.5 h、1 h、2 h、3 h、4 h、6 h、10 h、24 h采集患者腹腔引流液和外周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其中洛铂浓度。结果:灌注后即刻、0.5 h、1 h、2 h、3 h、4 h、6 h、10 h、24 h腹腔引流液洛铂平均药物浓度及药物最大浓度均明显高于血浆中药物浓度,腹腔引流液中洛铂消除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中半衰期,0~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血浆中,P<0.001。结论:洛铂用于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注化疗,腹腔中可维持较长时间高药物浓度,血液吸收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在腹膜癌肿而无远处转移的病例中,肿瘤减负荷手术后加用腹腔内温热化疗灌注常见可提供治愈或姑息性疗效的机会,尚待第Ⅲ期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中晚期大肠癌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是把手术、热疗和化疗三者结合一体并用的新技术.此法操作简易、安全可行,是控制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一种好方法.结合文献和作者体会,对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理论依据、具体方法、临床效果、副反应及并发症等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7.
羟丙基纤维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HPC-MMC膀胱灌注后化疗药物在膀胱中的持续保留作用。方法 通过动物试验。比较粘膜粘附性抗癌药羟丙基纤维素-丝裂霉素C(HPC-MMC)与水溶性丝裂霉素C(S-MMC)膀胱灌注后尿及膀胱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结果 HPC-MMC膀胱灌注后,MMC在尿液里的半衰期为2.61h,为S——MMC的4.70倍,在组织中的半衰期为2.33h,为S-MMC的5.04倍。结论 HPC-MMC在尿内及在膀胱组织中的滞留时间,滞留量明显优于S-MMC灌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癌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肠道癌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IPHP)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术后复发。本文对其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胃癌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排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通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30%的病人确诊时已有局部扩散的征象,另有30%的病人胃癌确诊时已出现转移~([1-2])。胃癌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探索安全有效并能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手段。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对潜在或伴有腹膜播散的胃癌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较少,其预后差。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IPHP)化疗在中晚期大肠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中晚期大肠癌病人随分成A、B两组。A组68例行手术结合腹内温热灌注化疗;B组52例行单纯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中、术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两组术中、术后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A组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随访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术中IPHP化疗安全可行,可治疗大肠癌的腹膜转移效果显著。是控制中晚期大肠癌术后复发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手术加腹腔内温热灌注(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perfusion IPHP)化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大肠癌24例,并与本院同期单纯手术治疗的大肠癌24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男女构成和年龄比无差异,但术中IPHP组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13.
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可达到直接治疗和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因此,近10年以来国内外应用腹腔内温热化疗倍受重视,尽管加温方法不同,疗效得到肯定多有报道。我科自1999年3月-2002年12月共对56例晚期胃癌、大肠癌等腹腔肿瘤患术后经腹腔预置化疗管温热灌注治疗,效果好,平均生存16.5个月,未发现肠粘连、肠梗阻、腹膜炎等并发症,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粘膜粘附剂羟丙基纤维素(HPC)与抗癌药按一定比例制成的胶体溶液即为粘膜粘附性抗癌药。该类药借助HPC的粘膜粘附作用,可长时间附着于膀胱壁,在膀胱粘膜及粘膜下层浓度高,明显提高药物疗效。为此,我们作了HPC与丝裂霉素(HPC-MM-C)制成的胶体溶液(HPC-MMC)膀胱灌注后膀胱组...  相似文献   

15.
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术中行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55例胃癌患者(治疗组)与未行此方法治疗的101例患者(对照组)的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温热灌注液游离癌细胞检出率为7.3%,对照组冲洗液的癌细胞检出率为30.7%(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两年内腹腔复发率分别为14.5%和38.6%(P<0.01)。治疗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0%和61.8%,对照组则为96.0%、52.5%和35.6%,两组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简便、高效、安全,具有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作用,可降低患者术后腹腔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癌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IPHP)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术后复发。本文对其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丝裂霉素C腹腔温热灌注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沙文李庆蕊马轶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除了足够的胃肠切除,合理的淋巴结清扫外,杀死脱落的癌细胞作用不可忽视,因为一旦脱落种植,可出现癌性腹水,加速全身恶液质致死亡。我们自1992年6月对已有腹膜转移的胃肠道...  相似文献   

18.
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大肠癌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手术与腹腔内温热灌注(IPHP)化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大肠癌24例,并与本院同期单纯手术治疗的大肠癌24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术中IPHP化疗是控制大肠癌局部复发后种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胃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胃癌的合理性。方法 观察5-Fu经胃左动脉和外周静脉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变化。结果 胃左动脉给药,门静脉血中5-Fu浓度为外周静脉给药组的4~40倍,而且维持5-Fu高浓度的时间明显延长;癌组织和癌旁淋巴细胞中5-Fu水平分别为外周静脉给药组19倍和23倍。结论 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可明显提高癌肿局部的化疗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20.
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的临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C)的临床安全性。方法:监测49例接受IPHC治疗的进展期胃癌病人术中体温及呼吸、循环生理指标的变化;比较IPHC组病人(49例)与对照组病人(79例)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HC过程中,病人的血温和颅温均显著上升,但未达到危险程度;同时肺顺应性下降、气道压力升高,但术后均顺利恢复正常;呼气末二氧化碳持续升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心率、心排指数(CI)逐渐上升,但每搏指数(SVI)并无变化;外周阻力指数(SVRI)显著下降,而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均先行上升,然后逐渐下降,术后恢复正常。IPHC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IPHC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4%和11.4%,无显著差异;IPHC组的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P<0.05);吻合口漏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IPHC虽对人体生理造成一定影响,但均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其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