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腮腺肿瘤是颌面部常见肿瘤之一。我科自1983~1995年间共收治114例,现将临床有关问题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在114例肥腺肿瘤中;男性60例,女性54例,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17岁25~62岁为88例(占77.2%)。良性肿瘤99例(占86.8%),恶性肿瘤15例(占13.2%)。病理组织分类为:混合瘤75例、眼淋巴瘤9例、淋巴上皮瘤5例、单一性腺瘤3例、囊肿6例、血管瘤1例、恶性混合瘤4例、腺样受性癌4例、腺泡细胞癌2例、粘液表皮样癌2例、鳞状细胞癌2例、转移癌1例。症状:本组中病程最短的20多天;最长的为16年。106例思者就诊时均无自觉症状,仅8例有…  相似文献   

2.
王志军 《疑难病杂志》2010,9(7):504-504
患者,男,60岁。右上睑皮脂腺癌术后3年,于2007年12月6日入院。2006年9月因右上眼睑肿块逐渐增大,行肿块切除,术后病理示:(右上睑)皮脂腺癌。2007年1月发现右腮腺区肿块,逐渐增大伴局部疼痛,同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行右腮腺肿瘤及浅叶切除术,术中发现瘤体质硬且侵犯部分面神经分支,术后病理示:(右腮腺区)转移性基底细胞皮脂腺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确诊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治疗方式、病理分型、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表现呈侵袭性,原发肿瘤未转移5例(31.25%),邻近组织器官及区域淋巴结转移8例(50.00%),远处器官转移(转移至骨、肺)3例(18.75%);肿瘤累及鼻腔、鼻窦8例,面部皮肤4例,累及腮腺、颌下腺、下颌骨、耳部各1例;病理分型Merkel细胞癌3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9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非典型类癌1例,混合细胞癌2例;Syn(+)16例(100.00%),CgA(+)8例(50.00%),CD56(+)15例(93.75%),AE1/AE3(+)13例(81.25%);16例患者中14例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术后给予辅助性放疗、化疗,2例活检确诊后行姑息性放疗、化疗;10例患者死亡,5例带瘤生存,1例无瘤生存。结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恶性度高、复发及转移率高,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但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21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21例患者中,I类70例,除3例腺淋巴瘤外,67例均为良性混合瘤;II类34例,其中16例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混合瘤,7例腺淋巴瘤,4例血管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III类17例,其中恶性混合瘤6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囊腺癌2例,恶性淋巴瘤3例,腺泡细胞癌1例。结论 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分辨良恶性腮腺肿瘤仍有一定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朱瑞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03-104
目的:讨论腮腺恶性肿瘤临床分型、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误诊原因。结果:在12例腮腺恶性肿瘤中黏液表皮样癌4例,腺样囊性癌3例,恶性混合瘤2例,腺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磷状细胞癌1例,误诊4例,其中2例误诊为腮腺混合瘤,2例误诊为腮腺淋巴结结核。结论:通过对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分型、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对该类疾病的临床认识,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在诊断腮腺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 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本组 31例腮腺恶性肿瘤中有粘液表皮样癌 13例 ,腺样囊性癌 7例 ,恶性混合瘤 5例 ,腺泡细胞癌 4例和鳞状细胞癌 2例。大多数恶性肿瘤CT表现为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的肿块 ;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明显且生长迅速的腮腺肿块。结论 :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表现 ,能正确诊断大部分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腮腺疾病。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混合瘤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超声诊断。1资料与方法本组11例患者中女6例,男9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8·3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HP-IP及Se-quoia512彩超仪,探头频  相似文献   

8.
腮腺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及病理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腮腺区肿瘤(良性36例,恶性36例)进行CT和MRI检查,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腮腺肿瘤大多位于腮腺浅叶(44/72),良性肿瘤以混合瘤居多(26/36),CT和MRI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CT和MRI测量结果与术后病理大小一致,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较多(14/28),CT和MRI多显示为境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术前测量大小常小于术后病理结果;转移癌以鼻咽部来源多见(6/8),72例腮腺肿瘤中,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良恶性性质判断准确率为95.8%,结论: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较为准确,具有较大的价值,对面神经的显示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腮腺多原发肿瘤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生存现状。方法分析腮腺多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患者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结果所分析病例中腺淋巴瘤占56%(30例),其次为混合瘤占20%(11例)。单侧35例,双侧19例,同时性肿瘤44例,异时性肿瘤10例,男女比例为2.6:1,平均年龄58岁(23~80岁),34例嗜好吸烟,70%采用了保留面神经的瘤体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结论腮腺多原发性肿瘤大多数为腺淋巴瘤,其次为多形性腺瘤,男性好发,吸烟是该病重要致病因素,保留面神经的瘤体及腮腺浅叶切除术为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腮腺恶性肿瘤是头颈部常见肿瘤之一。我科对1985年至1990年间收治的44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术后放疗,现将其术后放疗的作用和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16~73岁,中位年龄50岁。分期;44例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1992年恶性肿瘤TNM分期标准分期。本组Ⅰ期8例,Ⅱ期12例,Ⅲ期16例,Ⅳ期8例。病理: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组织学证实。病理类型为粘液表皮样癌12例,腺泡细胞癌9例,腺癌8例,腺样囊性癌7例,恶性混合瘤5例…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CDF1)在临床已广泛应用。本文分析39例腮腺肿块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查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1病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10~72岁。良性肿瘤26例(混合瘤14例.腺淋巴瘤7例,乳头状据腺瘤2例,血管瘤3例),囊肿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例肾透明细胞癌孤立性腮腺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60岁,2008年发现左面部肿物6个月,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大体:孤立性肿物1个,大小为6.0cm×4.5cm×1.1cm,界限清,无包膜,切面灰白暗红相间。镜下肿瘤位于腮腺组织周围,瘤组织呈腺泡状排列,瘤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少许嗜酸),核大小一致,间质血窦丰富。追问病史,患者2002年于我院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复查:原肾癌切除后病理切片,左侧腮腺肿瘤与原肾癌组织像完全一致。病理报告:左腮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少见,病理诊断需除外腮腺原发透明细胞肿瘤,结合原发灶及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术前建议细针穿刺诊断,为腮腺切除术前准备提供重要的依据,腮腺切除术伴有面神经保护可作为孤立性腮腺转移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病人,女,48岁。右侧耳前区胀痛2周余。查体:腮腺开口区无红肿,颈部对称,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右耳屏前下方可扪及一大小约2cm×2cm的质软、界较清的肿块。B超示:右侧腮腺低弱回声占位(考虑混合瘤可能):颈部CT示右侧腮腺占位,考虑为混合瘤可能性大。术前考虑腮腺混合瘤。术中探查发现腮腺浅叶中有两枚大小约0.2cm的质硬钙化点,腮腺较肥厚,未发现有明显肿块,分离过程中有较多渗血,考虑腮腺血管瘤可能,术中病理考虑腮腺炎性病变。行腮腺浅叶切除。  相似文献   

15.
总结我院 1986年 1月至 1997年 1月间收治的 71例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就其远期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年龄与性别 :男性 30例 ,女性 4 1例 ,男女比例为 1∶1 4。年龄 16岁至 74岁 ,中位年龄 4 7 5岁 ,其中 4 0~ 6 0岁4 0例 ,占 5 6 %。1 2 病理类型 :全部病例均经组织学证实 ,临床上根据其不同生物学行为分成两组[1,2 ] ,低度恶性组 2 8例 ,包括多形性腺瘤恶性变 10例、粘液表皮样癌 9例、恶性嗜酸性肉芽肿 7例及腺泡细胞癌 2例 ;高度恶性组 4 3例 ,包括恶性混合瘤 17例、腺样囊性癌 13例…  相似文献   

16.
腮腺肿物是口腔颌面部多发病 ,本文收集我院 1990~1997年间 6 5例腮腺区肿物治疗资料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 5例中男 31例 ,占 4 7.7% ,女 34例 ,占 5 2 .3% ,年龄 4个月~ 70岁 ,以 31~ 5 0岁最多 ,病程为 3周至 15年 ,通常为1~ 2年左右。发生于左腮腺 2 9例 ,右腮腺 36例。肿物大小与形态 ,肿物最小 1cm× 1cm ,最大 10cm× 8cm ,多数 3cm×3cm大小 ,肿块多数呈圆形或结节状。表现为无痛性缓慢增长的肿块 ,伴面瘫者 2例 ,伴有自发痛、压痛者 10例。良性肿瘤中混合瘤的发病率最高 ,36例占 5 5 .4 % ,其次为腺淋巴瘤 ,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行改良根治术,病理证实为腺鳞癌3例,癌肉瘤2例,梭行细胞化生性癌1例;2例腺鳞癌有腋淋巴结转移,其余均无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ER、PR及Her-2均阴性,CK5/6和(或)EGFR阳性表达。随访时间3~101个月,1例死亡,其余无瘤生存。结论乳腺化生性癌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内分泌治疗常不敏感,手术为首选治疗手段,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预后与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相比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面颈部出现的肿块在临床上较常见 ,包括疾病种类较多。临床上诊断除了依靠采集病史、一般检查、针吸活检外 ,还包括医学影像学检查等。近年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用彩超检查面颈部肿块已成为临床主要的方法之一。我科于 1994~ 1998年对 2 5例面颈部肿块的住院患者做了彩超检查 ,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男 2 0例 ,女 5例。年龄 8~ 71岁 ,平均年龄 42 .2岁。病理结果是 :良性肿瘤 15例 ,与彩超结果完全相同 (腮腺多形性腺瘤 8例 ,腮腺腺淋巴瘤 2例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 1例…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该组腮腺肿瘤患者47例,男性30例,女性17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56.5岁;病程(2~10)a;瘤体原发于腮腺浅叶37例,深叶10例,其中5例复发性腮腺肿瘤,肿瘤直径(2~7)cm;病变均位于耳前、耳垂下,颌后部。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5例,其中2例恶性程度高(低分化粘表),均行腮颈联合根治术;3例恶性程度低,行全腮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区神经鞘瘤声像图特点。方法对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区神经鞘瘤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腮腺区神经鞘瘤中有2例误诊为腮腺混合瘤,1例误诊为腮腺腺淋巴瘤。结论高频超声对腮腺区神经鞘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极易与其他腮腺肿块混淆,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