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阳虚失眠辨     
睡觉和觉醒是人和高等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普遍生理现象,二者随昼夜的节律而交替出现。祖国医学认为,睡眠和觉醒是生理活动,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盛,而阳气尽,则寤矣”;是人体气血运行和人体适应自然界变化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采用从阳虚痰阻论治失眠32例,疗效满意,并与西药舒乐安定、谷维素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阳虚失眠的病机。方法:通过分析阳气影响睡眠的生理机制,从心阳、中阳、肾阳及全身阳气的不足对睡眠的影响,探讨阳虚失眠发生的机制。结论:治疗失眠患者,应细致分析患者的症状,审症求因,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上遇到辨证属阳虚失眠的患者时,应果断应用温阳的药物,切不可拘泥常规思维而不知权变,尽力为患者解除失眠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内经》认为人体卫气有规律的循行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影响卫气运行的因素,生理方面主要与日月运行规律、年龄及体质有关,病理方面主要与营卫失常、阳蹯脉盛、五脏功能失常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只要影响了卫气的正常运行,使卫气不能正常从阳入阴,就可出现失眠。失眠的基本病机是卫气运行失常,半夏秫米汤是针对失眠的基本病机而设,凡治失眠,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化裁。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失眠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常见及多发的疾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病机多从"阳热亢盛,阴血亏虚,神失其用"而立论,认为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亏,阴阳失衡~([1]),鲜有从阳虚论治者。然而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对阴虚型失眠法当滋阴降火,对阳虚型失眠则当扶阳、护阳、潜阳。但就目前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阳虚型失眠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阳虚型失眠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  相似文献   

7.
失眠是一种持续的睡眠质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老年人失眠指的是发生于老年期的失眠。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失眠患者人数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失眠正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现就老年失眠机理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失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引起患者白日不同程度地自感未能充分休息和恢复精力,因而躯体乏困,精神萎靡,嗜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躁。它可能是除疼痛以外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9.
失眠的评估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可治性疾病,其特点为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因而出现日间不良后果。失眠可以表现为人睡困难(睡眠潜伏期延长)、保持睡眠状况困难(过多或较长时间的觉醒)或感觉不能从睡眠中得到恢复。失眠可以原发于儿童时期或稍后年龄段,也可以由继发性障碍(心理生理因素)引起,或者伴随精神、躯体及其他睡眠障碍而发生。失眠可以是一过性的(由于应激、疾病或外出旅行等原因),也可以是慢性的(每夜失眠持续6个月以上)。持续性难治性失眠是发生重性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注意应该把失眠同睡眠错觉(sleep-state mispereeption)和无症状的短睡眠状态(short sleep states)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
黄希翘  陈春红 《当代医学》2012,18(25):150-151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门诊部2010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04例失眠患者完全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失眠治疗时,从肝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给予不同对症中医治疗,并结合生活干预与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睡眠质量平均为(3.5±1.5)分,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为(6.7±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肝论治失眠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从阴阳失调辨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副作用小、消除症状快、临床疗效好等优势。失眠的病因病机:眠为阴,醒为阳,阳气重则醒,阴气重则眠,正常的睡眠是阴阳运行平衡的结果,心肾不交、脾胃不和、肝失疏泄、肺失宣降等导致阴阳的失调而引起失眠。无论病因虚实,均致阴阳失调,才是失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吴氏潜阳封髓丹在失眠阳虚证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吴氏潜阳封髓丹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失眠且属中医阳虚证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给予吴氏潜阳封髓丹治疗,统计分析吴氏潜阳封髓丹治疗失眠阳虚证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匹斯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失眠严重程度(ISI)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应用吴氏潜阳封髓丹治疗4 w后达到治疗有效者50例,达到治疗显效者40例,达到治疗痊愈者21例,总有效率可达92.50%。结论:吴氏潜阳封髓丹在失眠阳虚证患者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辉  焦涛涛  郝建梅 《中医学报》2020,35(9):1918-1921
君相失调是导致不寐的内在原因,相火妄动、扰动君火及卫气运行是导致不寐的主要病机。临床应从肝郁化火、少阳失枢、肝血亏虚、肝肾阴虚四个方面分型论治,以疏肝、清肝、养肝相互结合为主,并注重内火迫阴的防治。在详查病因病机的同时,要注意病邪的发展,提前防治、截断病邪进展;临床不寐时间过长,病理因素往往较为复杂,在气滞、郁火、阴虚的基础上可挟有血虚、痰热等,临症处方要分清主次矛盾,紧守病机,灵活组方化裁;注意开导患者调整情绪,使其保持精神舒畅。  相似文献   

14.
失眠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失眠发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作一论述,认为失眠是复合性病因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其发病与个体的体质和性格特征有一定的相关,其病机也是多源的,病理上表现为虚、火、痰、瘀。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报》2019,(9):1836-1839
不寐多从阴阳辨脏腑,根据病情特点按年龄分为3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青年人多实,从疏肝论治,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中年人多虚实兼加,从利胆论治,易受惊恐者,气血虚弱多选用酸枣仁汤加减,痰火扰心多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老年人多虚,肝肾阴虚者多选用六味地黄丸、黄连阿胶汤、二仙汤加减。病因治法虽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调整阴阳,以肝、胆、肾为主,调整脏腑阴阳平衡。同时,临证巧用对药,发挥养心安神、滋阴清心除烦、宁心安神、清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效。此外,临床不应拘于药物治疗,可鼓励患者进行生活、情志调节,平素可服用花茶进行调理。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由于肾阳亏损,下焦阴寒内盛,逼阳外出,阳不入阴而引起的虚阳浮越型失眠并不少见.潜阳封髓丹具有纳气归肾、导龙入海之功,以其加减治疗阳虚火浮、阳不入阴所致的失眠有显著疗效.笔者就虚阳浮越型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潜阳封髓丹的方义及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潜阳封髓丹治疗虚阳浮越型失眠症的临床应用,并举王辉主任临床验案二则,以期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潜阳封髓丹一方,并为治疗失眠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
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不交"之失眠病机入手,通过病因结合、机制探讨等,论述了针灸取穴治疗失眠的原则及常用取穴,以期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内经》对针灸医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膏方属于中医八大剂型之一,在慢性疾病调治方面有独特优势。慢性失眠病程较长,病情演变复杂,难以根除,运用膏方分时施治,可全面兼顾。陈新宇教授认为失眠的发生与阳气状态异常关系密切,阳虚、阳郁、阳亢等状态均可引起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导致阴阳逆乱,诱发失眠。治疗上,陈教授擅长调整人体寤寐节律,使之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之道。于温阳之外,潜阳、固阳、通阳、升阳、泻火诸法随症参用;且不拘于治阳,以阳为主,以阴血为从,兼顾痰瘀湿热之累积;在解决患者睡眠障碍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整体调节,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阳不入阴"是失眠的关键病机,包括阳盛、阴虚、阴盛、阳虚四个方面。由于阴阳既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因此临证中失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阴虚与阳盛合并,或阳虚与阴盛共存。调和阴阳,使阴阳相交是失眠的治疗大法。阳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清心安神;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宁心安神;阳虚证治宜温补心肾、通阳化气;阴盛证治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若阴阳俱病、虚实夹杂,则需阴阳并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