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 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术前经螺旋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病人13例. 结果 13例病人病灶呈多叶状或单发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0-7.5cm,平均4.85cm,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其中9例,病灶中部有星芒状更低的密度区,4例炳灶直径大于5.2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病灶强化明显,密度高过肝实质,4例轻度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都无强化.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9例略高于或等肝实质.4例低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6例略高或等于肝实质.6例低于肝实质,6例显示中央瘢痕,6例延迟强化. 结论 本病典型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其特点.它的中央星状斑痕为其重要影特点.螺旋CT增强显示中央班痕征是诊断本病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共5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或肝血管造影介入治疗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延期扫描。结果:59个病灶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病灶动脉期表现为: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32个。病灶边缘呈斑点状强化12个。病灶边缘呈小结节并半环状强化9个。病灶边缘呈小点状强化6个。静脉期全部病灶强化区扩大。延时期55个病灶填满强化,密度等于肝实质或略高于肝实质,4个病灶中央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梁博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2):148-149,151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及CT表现。结果:15个病灶在二维超声上表现为高回声,彩色血流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较少,呈低速高阻型。2个病灶表现为低回声,3个病灶表现为混合回声。CT图像上17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密度,大部分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并延迟强化。3例病灶仅表现为低密度灶,未测得明显脂肪密度。结论:超声及CT两种检查方法对典型病例的诊断有较高价值,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增强CT有助于进一步定性。  相似文献   

4.
任增光 《中原医刊》2011,(19):113-1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小肾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6例CT发现6个突出肾轮廓的癌块,呈等密度4例,低密度1例,略高密度1例;l例癌灶内见坏死区,1例见钙化。三期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肿瘤实质中度一明显强化5例,强化程度CT值〉40Hu,其中1例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轻度强化1例。实质期肿瘤病灶密度迅速降低,排泌期病灶均低于实质期密度。结论利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密度、边缘及强化程度的特征性表现,对小’肾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的超声与CT影像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RCC的超声及CT表现,常规超声检查及CT平扫及增强检查20例,超声造影检查15例。结果常规超声:肿块以低回声(15/20,75%)为主,病灶内回声以均匀多见(16/20,80%)。超声造影:肿块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6例,皮质期同步强化10例,缓慢强化5例。达峰值时肿块呈低增强11例,等增强4例。CT检查:平扫显示病灶等密度16例,稍高或稍低密度各2例,80%(16/20)密度均匀,20%(4/20)密度不均匀,肿块中央点片状钙化7例。CT增强扫描CRCC多表现为皮质期、实质期呈轻到中度强化,皮质期强化达峰值11例,实质期达峰值9例,病灶中央显示瘢痕3例。结论 CRCC的超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依据肿瘤均质、轻到中度强化的特点,大多数患者术前能得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肝脓肿56例影像学征象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影像学诊断的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随访或穿刺检查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超声、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5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各项症状体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9,P<0.01)。其中发热与肝区疼痛及叩击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与寒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脓肿包括单个病灶42例、2个病灶5例,≥3个病灶9例。B超检查42例患者,诊断肝脓肿38例(90.5%),典型表现为为肝实质内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脓肿后方回声轻度增强,其中液性暗区内出现飘浮移动现象8例,呈蜂窝状结构15例。CT检查56例患者,诊断肝脓肿53例,诊断率为94.6%,平扫表现为肝内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边缘模糊或清晰,密度不均匀,可见环形带及分房样改变;病灶内伴气体6例,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3例;增强扫描表现:(a)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伴肝段一过性强化4例;(b)门静脉期表现:不同形态强化5例;环征(单、二、三环征)34例;病灶呈分隔状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5月收治的31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小肾癌(≤3cm)的螺旋CT资料。结果31例小肾癌病灶中平扫低密度(低于同层面肾皮质密度)23例,等密度3例,高密度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期)23例呈明显全瘤性均匀强化,其中幅度等于或稍高于肾皮质13例,10例稍低于肾皮质,12例呈不均匀强化,3例呈明显边缘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静脉期(皮髓质分界期)病灶强化区强化程度稍低于肾皮质。髓质期及肾盂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结论螺旋CT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动脉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肾孟期呈更低密度,呈“快进快退”表现,这一强化形式有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临床证实的肝结核CT表现特点,并作文献复习。结果①浆膜型3例:肝包膜增厚呈椭圆形稍低密度影,环形及分隔样强化,邻近肝实质受压并动脉期异常灌注。②实质型16例,其中:弥漫粟粒病灶5例:肝内弥漫粟粒状低密度影(大直径<10 mm),部分病灶门脉期轻度强化。多发多形病灶8例: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病灶,低密度为主,不均强化,边缘性强化为主,大多门脉期比动脉期明显,部分病灶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3例7个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钙化。单发病灶3例:结节状、团块状,早期不均强化,延时环状或分房状强化。③混合型14例,同时合并浆膜结核及实质结核的CT表现。结论肝结核CT表现多样,但有定的特征性,结合肝外结核史、临床症状及相关性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肝实质型结核分为粟粒型、多灶多形型、单灶型较实用、合理。  相似文献   

9.
许辉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9):85-86,89,F0003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多时相扫描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5例经于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多排螺旋CT平扫及多时相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病理基础。结果CT平扫中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29例,稍高密度2例,混杂密度14例。增强扫描示皮质期32例明显强化或中等强化,13例轻度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强化迅速减退。排泄期病灶强化进一步减低呈相对低密度灶,边缘更清晰。有1例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肾细胞癌的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征像有一定特征性,对肾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发现早期肾细胞癌和小。肾细胞癌帮助其大,并能有效地对肾细胞癌进行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10.
周华 《中外医疗》2012,31(17):164+166-164,166
目的分析肾癌的超声和CT诊断价值。方法7例肾癌均行超声和CT增强前后检查。结合病理改变分析影像表现。结果声像学显示肾实质团块状低回声4例、混合性回声2例、小肾癌1例呈高回声。CT平扫4例为低密度、2例呈高低混杂密度、1例表现高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7例均明显强化,其中5例见周边强化,2例为均匀强化;于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显著减低呈速升速降改变。结论超声和CT现已成为’肾癌的主要诊断方法,CT的定性诊断颇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瘤(renaloncocytoma,RO)的CT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RO的CT资料,全部经MSCT多期检查,包括平扫、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扫描。结果4例RO均为单发病灶,左右各2例,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最大径线在2.0~6.5cm,平均4.4cm,中位数3.5cm。2例三期增强扫描出现典型的辐辏样强化、中央星芒样瘢痕和包膜,得以正确诊断。1例对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的认识不足,术前误诊为肾细胞癌。1例轻度强化,未见包膜,术前误诊为肾细胞癌。所有病灶内未见钙化和出血。结论RO的CT典型征象是在三期增强扫描出现辐辏样或均匀强化、中央星芒样瘢痕和包膜,中央瘢痕可以出现延迟强化,但肿瘤强化不明显时,和肾细胞癌鉴别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应用B型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肾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肾结核患者53例,收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肾结核在经腹壁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图像表现,计算两种检查联合对肾结核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超声对肾结核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04%、85.86%,多层螺旋CT对肾结核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21%、88.0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肾结核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1%、97.82%,明显高于超声、多层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表现可见实质回声不均匀,肾内、肾盏内出现液暗区及强回声团,集合系统紊乱分离;14例患者可见肾盂扩张,内部无回声透声差,部分见絮状沉积物;21例图像显示肾被膜不规则,肾实质回声不均匀,伴散在的点、团状强回声。CT平扫可见患者肾内出现低密度空洞,大小形态不一,围绕肾盂分布,CT值0-31Hu,增强后周边呈环状增强,内部无明显强化;20例患者出现肾脏形态失常,体积明显缩小,局部肾皮质厚度变薄,边缘不规整,内部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出现稍增强。结论应用B型超声、多层螺旋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肾结核影像学特征,两者联合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肾占位性病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整理8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手术或病理活检结果做参照,计算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肾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CT平扫对不同类型肾占位性病变的总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00%(68/80)、71.25%(57/80),低于多期增强扫描100%(80/80)、97.50%(7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973、20.907,P<0.001);肾囊肿CT平扫表现为典型边界清晰的囊性病灶,平均CT值为15HU,形态多为类圆形,囊壁薄,多期增强扫描中未见明显强化;结核性脓肾CT平扫主要为多发囊状低密度区,直径0.5cm,多期增强扫描中呈现轻度强化;肾血管平滑肌瘤瘤体形态多为类圆形,最小径2.4cm,最大径10.96cm,6例患者平扫为稍低密度影,3例瘤体呈现稍高密度影,2例瘤体呈现混杂密度,多期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肾盂癌病灶外形不规则,肾盂期增强扫描可见肾盂内充盈缺损,6例患者累及肾实质;肾癌平均最大径(6.12±1.03)cm,多位于上级,6例患者表现为明显强化,18例患者呈现轻-中度强化,出血、囊性改变区域未见明显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可有效显示对不同肾占位性病变的图像特征,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高,可为临床提供相关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认识、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MSCT(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RO的资料,所有病例均实行MS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MSCT特点。结果所有8例RO均为单发,CT平扫,平均CT值41HU,所有各病例均无钙化灶。病灶直径3.2cm-6.5cm,6例(75%)病灶边缘清楚,形态规则,无分叶,2例(25%)病灶边缘部分不清楚,形态规则,无分叶。3例(37.5%)见星状或条索状瘢痕。增强扫描,RO病灶均呈中高度强化,皮质期平均CT值约115,实质期平均CT值约128,排泄期平均CT值约105,强化特点为"速升缓降"改变,2例病灶内瘢痕呈延迟强化表现,2例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与实质期、排泄期"强化逆转"(图2-4);结论RO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MS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CT、 MRI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 CT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密度2例,边界不清; 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变化不明显, 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较均匀明显强化5例(出血区无强化),不均匀中等强化2例,门脉期略有下降,延迟期呈等密度。4例可显示假包膜轻度强化。彩超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围无声晕,多普勒病灶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及低速动脉样血流2例。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MRI显示特征性表现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平扫、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s)、延迟期(180~300s)增强扫描资料。结果:FNH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主要分布在肝脏表面,病变边界清晰,平扫13个病灶呈略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者,其中10个病灶内见点状、小星状、小片状低密度中央瘢痕影;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外,均呈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其中5个病灶还可见到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扫描3个病灶呈高密度,9个病灶呈略高密度,5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扫描16个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8个病灶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2个无强化。结论:抓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记录病灶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形式,分别测量病灶在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CT平扫;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直径4.64 cm,3例密度均匀,7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为RO的MRI资料(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位于左肾者6例,右肾3例,平均直径3.8cm。所有病例均起自肾实质,7例突出于肾轮廓之外,2例邻近肾门区。2 MRI征象:9例T1WI同相位均呈低或等信号,7例反相位无明显信号减低,2例反相位见片状信号减低;抑脂T2WI均呈稍高或高低混杂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3例见"星芒状"纤维瘢痕。动态增强:7例动脉期中度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6例静脉期、延迟期持续强化,1例出现"节段性强化逆转"征象,1例静脉期廓清。2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轻度强化。2例中心瘢痕动脉期无强化,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呈稍低信号;1例中心瘢痕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呈等信号。4例有包膜并可见延迟强化。结论 RO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仔细分析其MRI征象,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8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32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MSCT征象,比较两组患者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的MSCT值。结果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组患者平扫、皮质期的MSCT值显著高于肾癌组患者,实质期和肾盂期的MSCT值显著低于肾癌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中9例强化均匀,9例强化不均匀,有3例患者在皮质期可见中央星状纤维瘢痕,2例在肾盂期可见星状纤维瘢痕,呈星状高密度;32例肾癌患者中密度均匀患者24例,2例伴有出血,16例可见包膜,7例可见钙化。28例患者增强扫描是强化不均匀,有6例患者在皮质期可见中央星状纤维瘢痕,3例在肾盂期可见低密度星状纤维瘢痕,呈轮辐状强化。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肾脏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在鉴别诊断肾癌与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