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ential,BAEP)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检测.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BAEP 异常率为78.8%,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波形异常,Ⅰ波、Ⅴ波波峰潜伏期(feak lateney,PL)、Ⅲ~Ⅴ、Ⅰ~Ⅴ峰问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BAEP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诊断,且可作为病变定位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苦蝶子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苦蝶子加用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应用刺五加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苦蝶子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I)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理。方法 将50例VBI患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和降纤酶治疗组,观察治疗14日后临床疗效及入院时与治疗3日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降纤酶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疗效更佳,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显差异。结论 降纤酶促使纤维蛋白原降解,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能有效治疗因微栓塞所致的VBI。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倍他司汀对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倒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20mg加注射用血塞通400ra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10天;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加注射用血塞通4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10天。结果:治疗组起效快,总有效率96.6%,对照组起效慢,总有效率73.4%,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盐酸倍他司汀治疗VBI性眩晕起效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疏血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倍他司汀4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联合疏血通8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治疗10天。对照组予丹参3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联合脉络宁3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治疗10天。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 治疗标准按痊愈,好转,无效划分:治疗组分别为29例、4例、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分别为18例、4例、8例,总有效率为73%(P〈0.01)。结论 疏血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效果优于丹参联合脉络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消栓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栓口服液。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37例(97.37%),明显优于对照组30例(78.95%)(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1);动脉收缩峰速度均显著改善(P<0.01)。结论:消栓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巴曲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I)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将50例VBI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和巴曲酶治疗组,观察治疗14d后临床疗效及入院时与治疗3d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巴曲酶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疗效更佳,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巴曲酶促使纤维蛋白原降解,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能有效治疗因微栓塞所致的VBI。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TCD表现。方法用TCD检测78例因VBI造成TIA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的收缩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等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结果78例中有76例(97.43%)TOD异常;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各分支血流动力学异常;TCD检测TIA阳性率明显高于CT阳性率(30.76%)。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TCID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较高。TCD检查结果可作为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79例,均于发病24h内治疗。对照组: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30ml,每日1次,共7d;治疗组:静滴糖水或生理盐水250ml+倍他司汀30mg,每日1次,共7d。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TCD检查治疗组用药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与用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VBI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眩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脑后循环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定眩方,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分别用药一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峰值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前对比,治疗后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定眩方能够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效。 相似文献
12.
舒血宁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677-678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以20 mL舒血宁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8.88%,对照组73.33%,P〈0.05;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牛锐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4)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脑心通治疗组27例和肠溶阿司匹林对照组20例,前者给予脑心通胶囊4粒,每日3次,后者给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两组疗程皆为30d。治疗后观察病人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丰钱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633-634
[目的]探讨中药伍用天保康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以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方药伍用静滴天保康注射液治疗。[结果]中药伍用天保康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达93·24%。[结论]中药伍用天保康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疗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共用威斯特大鼠40只,以闭塞大脑中动脉(MCA)的方法复制局部脑缺血的实验模型。本文描述了闭塞MCA的手术方法,并对MCA闭塞后脑组织病理学,梗塞面积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方法复制的局部脑缺血模型死亡率低,重复性高。脑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有神经细胞水肿、线粒体固缩、细胞器崩解,核膜破裂,细胞坏死等,而小胶质细胞的噬节细胞现象和大量格子细胞的形成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MCA闭塞后脑梗塞的面积轻恒定,但CT扫描未见缺血性改变,由于该研究用小啮齿动物,采源便宜、手术操作较简便,且术后存活卒高;可供临床研究脑缺血时形态、机能及代谢的改变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观察三七总皂甙(SaponinsofPanaxnotoginsengPNS)对小鼠全脑缺血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的影响。结果发现PNS(50、100mg.kg-1×3d,ip)明显延长断头或iv饱和MgCl2后喘息持续时间。PNS200mg.kg-1术前30min或MCAO术后15minip能减少MCAO术后24h脑梗塞面积,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及行为异常,减轻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提示PNS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研究超急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前期的影像特征及细胞水肿的分子影像学基础,界定缺血半暗带(IP),评估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6h内首次发病且疑似缺血性脑中风患者56例先行16层CT扫描,排除脑出血后再经MRI系列成像检查,判断有无超急性脑梗死,界定IP组织,将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余皆进行神经保护治疗,并对照分析其疗效。结果:CT显示颅脑正常37例,脑出血5例,陈旧性梗死9例,具有超急性脑梗死征5例。MRI系列检查51例中,T1WI、T2WI显示轻微脑肿胀和脑动脉流空征消失7例;FLAIR显示缺血高信号灶9例;DWI除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显示正常外,余46例均表现为与临床体征一致的高信号责任灶,ADC图呈低信号,其敏感性显著优于CT及MRI常规检查;MRA显示病灶区供血动脉阻塞、变细、局部狭窄或远端分支减少。磁共振灌注成像(PI)显示48例有异常灌注缺损,其异常灌注体积(vPI)与DWI异常信号体积(vDWI)不一致:30例vPI>vDWI,界定具有IP1组织;10例vPI=vDWI及6例vPIvDWI梗死面积扩大,5例vCI=vD-WI,考虑缺乏IP2组织;追踪随访TIA患者有2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DWI能够在超急性脑梗死组织发生不可疑损伤之前明确诊断,并能在活体状态下深入到细胞毒性水肿分子水平,DWI与PI的联合应用对于IP的确定、临床溶栓治疗的选择以及挽救缺血脑组织具有重大的作用,且能一定程度反映脑梗死前期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缺血对小肠形态学的影响,为临床脑血管病患者防止小肠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线栓法栓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脑梗塞模型,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脑缺血4小时后小肠的病理形态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大鼠胃出现小肠绒毛变短变粗、杯状细胞增多及大量炎细胞浸润等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可引起小肠的相应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祛风通络方醇提液经颈内动脉冲洗的方法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脑局部的血液循环,来阻断再建的血流与缺血损伤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用一个新颖的中空套管进行大脑中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模型,在再灌注的超早期通过颈内动脉对缺血灶进行局部冲洗并与腹腔给药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中药组、腹腔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时间段内血流量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中药组与腹腔给药组相比,在再灌注后各时间段内血流量变化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药组与模型组比,再灌注48 h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好转,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腹腔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再灌注48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好转,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与腹腔给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颈内动脉冲洗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的治疗机理并不是单纯的血液稀释和血容量增加的问题,而与不同药物的局部治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A与DS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MRA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两者影像学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MRA提示椎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0.6%,Ⅲ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21.4%,Ⅳ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75.0%,Ⅴ型、Ⅵ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0,基底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3.3%。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Ⅳ型异常及基底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异常严重者应考虑DSA检查,必要时行介入治疗,其他类型异常一般可不行DSA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