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性休克病人凝血、纤溶动态变化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医院(400010)李生伟朱仕钦沈庆明罗文军叶友坤感染性休克发展过程中有凝血或纤溶改变〔1~3〕,其平衡破坏可加重休克程度,研究休克病人凝血、纤溶变化有助于临床早期预防、合理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作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生理盐水组及葛根素组,每组8只.颈总动脉快速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检测休克后0.5h、2h、4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PT、APTT时间缩短;FIB含量先升高后逐渐降低,D-二聚体含量逐渐增加;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休克后生理盐水复苏,PT、APTT 2h、4h略有延长(P<0.01);FIB无明显改变,D-二聚体含量略有下降(P<0.01或P<0.05);血浆MDA水平无明显影响,红细胞SOD活性在复苏4h后降低(P<0.05).与休克组相比,用葛稂索联合生理盐水治疗后PT、APTT时间延长,FIB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增高,D-二聚体含量与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作用效果强于单纯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时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紊乱,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检测在评估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ICU收治的125例重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5例)与死亡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凝血功能、乳酸水平等相关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重症休克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为APACHEII评分,乳酸、D-D水平。结论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对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乳酸水平、D-D水平可作为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低体温、酸中毒、低血红蛋白等情况进行相应分组.行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休克组门、APT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休克组(P〈0.01或Pl〈0.05)。低体温组PT、AP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低体温组(P〈0.01或P〈0.05)。酸中毒组PT、APT、TT时间显著长于非酸中毒组(P〈0.01或P〈0.05)。低蛋白血症组PT、AFT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低蛋白血症组(P〈0.01或P〈0.05)。结论对于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如果出现休克、酸中毒、低体温、低蛋白血症,患者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卢玉华 《柳州医学》2007,20(2):136-137
产后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往往发病急骤;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复杂,死亡率极高[1]。如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演变规律,为指导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创伤性休克患者96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6h、入院后24h采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另选择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创伤性休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LT在及从入院时在正常范围内,入院后6h开始下降,24h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T、APTT在入院时及入院后6h开始延长,入院后24h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T在入院时到入院后6h均在正常范围内,入院后24h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在创伤性休克组各时间点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早期即出现凝血功能受损,并在24h内呈动态改变,动态监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对评估伤情、判断预后和指导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樊文峰  黄文杰 《广东医学》2004,25(4):472-473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是呼吸系统感染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通常指休克性肺炎或中毒性肺炎。CAP患者早期便有严重的呼吸窘迫症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需要吸入高浓度的氧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低血容量 ,隐匿或明显的脓毒性休克 ,酸中毒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等导致的肺内分流和气体交换的恶化[1] 。美国胸科协会 (ATS) 1993年提出CAP的诊断标准 :①呼吸频率 >30次 /min。②PaO2 <6 0mmHg ,PaO2 /FiO2 <30 0 ,需行机械通气。③血压 <90 /6 0mmHg。④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 4 8h病变扩大≥ 5 0 %。⑤尿量 <2 0ml/…  相似文献   

8.
严重创伤救治是全球性难题,全球每年因严重创伤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数的10%,而创伤性凝血病(TIC)导致创伤性大出血占创伤患者死因的30%~40%。TIC由多因素与多系统所综合诱发,预防和纠正TIC是严重创伤或多发伤管理的核心之一,而复杂的发生机制致使其诊断标准滞后与救治不及时。有研究提出的出血性凝血衰竭理论认为:严重组织损伤和失血,导致休克低灌注与氧债的发生,同时伴随血管内皮的一系列病变反应启动了TIC的发生。本文基于这一机制理论,尝试建立能够预测TIC发生的综合指标组合。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在血性凝血衰竭过程中的重要临床指标变化,以及这些指标对TIC的发生与进展的影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代表出血休克的血红蛋白变化、平均动脉压和休克指数,反映低灌注与无氧代谢的乳酸、pH值与碱剩余指标,血管内皮糖萼、syndecan-1、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等指标均具有评估患者TIC发生发展的潜在价值。因此,从出血性凝血衰竭发生机制的角度出发,了解由严重组织创伤、创伤性休克和组织低灌注,继而导致的血管内皮病变过程所诱导的TIC发生机制,能够为实...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sepsis)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后者病死率可高达50%~78%。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已超过急性心肌梗死。每年全球有超过1 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但患病率仍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1]。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其症状是由宿主的防御反应系统引起的,而并非入侵的病原体直接引起。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在脓毒症最突出的特点之中,主要是凝血系统的激活和并发的抗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下调促进了症状的产生。炎症诱导产生的凝血反过来又促进了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全身低温与重度出血性休克(附2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内大出血重度失血性休克病人围手术期并发全身低温的病因和预防处理。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4年间收治的一组28例腹腔内大出血重度休克并手术病人(治疗组)进行连续的观察,对其全身低温进行规范化的早期诊断、预防和处理,与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一组23例同类病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全身低温5冽,凝血功能障碍5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对照组相应为15例、13例、8例。结论全身低温既是重度失血性休克病情进展的结果又是其发展加重和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早期诊断、预防和规范处理能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与感染性休克后DIC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将6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54例),另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入院后1、3、5、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 测定血浆D-D水平.③结果 休克组和休克合并DIC组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休克合并DIC组又明显高于休克组.非DIC组休克纠正后D-D水平逐渐降低;DIC组D-D水平持续升高,显著高非DIC组.且各个时点血浆D-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④结论 休克后急性期D-D的升高程度不仅与休克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休克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D-D水平变化对预测休克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凝血试验异常及凝血性疾病患者血浆及冷沉淀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输注为临床支持疗法的重要方案之一,它不仅满足了战伤外科、烧伤与休克病人的扩容之需,并作为各种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缺乏性疾患的替代治疗,而且还常用于凝血筛选试验异常时,患者在侵人性检查和/或手术前非出血时的预防性输注.多数医生认为凝血实验异常预示着有出血危险,在创伤性检查或手术前血浆输注可改善实验结果,降低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13.
抑肽酶对围术期急性失血性休克DIC转归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肽酶对围术期急性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转归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外伤后失血较多并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 2 7例 ,随机分为 2组 ,Ⅰ组 (15例 )为静脉应用抑肽酶组 ;Ⅱ组 (12例 )为立止血对照组 ,静脉应用立止血。两组患者于术前、术中低容量期、术中容量恢复期、术后 1小时、术后 1天分别观测血小板计数 (PLC)以及凝血功能检查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激活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抑肽酶组术中容量恢复期、术后 1小时、术后 1天PLC、PT、APTT、TT、FIB均正常或接近正常 ,而对照组则出现明显异常 ,其中 4例病人出现PLC低于 5 0× 10 9/L ,FIB低于 1 5g ,PT、APTT明显延长的DIC诊断指征。结论 :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抑肽酶对休克转归DIC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微循环衰竭与休克、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由于肝病失代偿期体内肝素类物质的灭活下降及凝血因子等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在评估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6年3月ICU收治的125例重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5例)与死亡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凝血四项检测、乳酸水平等相关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重症休克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患者APACHEII评分、乳酸水平、PT、Fbg、D-D水平分别为(23.35±3.08)分、(2.18±2.40)mmol/L、(13.05±1.80)s、(3.59±1.72)g/L、(4.90±10.10)mg/L,较死亡组的(28.35±7.12)分、(4.58±4.47)mmol/L、(16.14±1.50)s、(2.80±1.75)g/L、(10.88±17.2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为APACHEII评分、乳酸水平、D-D水平。结论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对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乳酸水平、D-D水平可作为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死率达35%~40%.ARDS常由创伤、严重感染、休克、中毒或手术等因素进一步继发瀑布性全身炎症所致,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异常贯穿ARDS整个病程,早期促凝机制增强,介导微血栓产生及炎症放大.随着病程发展,纤溶系统的功能障碍致使纤维蛋白沉着增加.凝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性休克的病理转归及治疗措施。方法:总结9例产后出血死亡的临床经过,回顾分析死亡原因及治疗措施。结果:产后短时间大量出血,处于严重休克,并发DIC及MSOF时,休克难以纠正。产后或手术后短时间内应用肝素治疗DIC可加剧出血。结论:失血性休克、DIC、MSOF三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互为因果。快速、准确的监测方法是指导治疗的关键;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基本条件;当发生DIC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适时切除子宫以及加强监护,预防和及早治疗MSOF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180例急性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n=58)和非凝血病组(n=122)。比较两组基本信息,展开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 70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25分及休克指数> 1均是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对于年龄> 70岁、GCS评分<9分、ISS评分≥25分及休克指数> 1的急性创伤患者应该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预防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乳酸(Lac)、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肌肌钙蛋白T(cTnT)、凝血指标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病情程度和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129例,根据入院后24 h内是否发生休克分为两组,发生休克者48例为脓毒性休克组,未发生休克者81例为脓毒症组。检查患者外周血Lac、cTnI、cTn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差异。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Lac、cTnI、cTnT、APTT、PT、TT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脓毒症组(P<0.05),而Fib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0.05)。Lac、cTnI、cTnT、APTT、PT、TT与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Fib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P<0.05)。脓毒性休克、脓毒症患者治疗后24、72 h时组Lac、cTnI、cTnT、APTT、PT及TT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Fib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脓毒性休克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其基础疾病是,产后失血性休克13例;子痫前期9例,其中合并胎盘早剥4例,子宫胎盘卒中3例;单纯胎盘早剥2例;羊水栓塞1例;其他3例.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阴道流血(23例),伴不凝血现象,量600~4000ml不等.实验室检查的阳性检测率是PLT计数下降最高(100%),但首次实验室检查阳性检测率高的是D二聚体(89.3%),治疗时用肝素25例,其中合用抗纤溶药物14例.9例死亡患者中8例有肾功能衰竭.结论:产科DIC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其发病的主要诱因是失血性休克和先兆子痫.早期实验室检测D二聚体阳性有价值,而PLt需动态监测.临床诊断中阴道出血应重视;及早、合理地使用肝素、去出病因、切除子宫,有利于产科DIC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