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是将碘造影剂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系统显影。以了解脑血管的形态、病变的血流、病变的血管的关系、病变的性质,并对占位病变定位。自2008—10以来为20例病人进行了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上肢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经上肢动脉脑血管造影156例与同期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278例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操作曝光时间比较,同时分析经肱动脉穿刺颅内支架成形术2例.结果 经上肢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96.8%(151/156),低于经股动脉成功率99.2%(276/278),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上肢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5.8%(9/156)低于经股动脉入路11.1%(31/278),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上肢动脉造影平均曝光时间明显高于经股动脉造影曝光时间,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患者及操作医师可承受范围之内.经股动脉途径失败的2例颅内支架成形术经肱动脉途径成功.结论 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其技术要点、主要优缺点及适应证、禁忌证.方法 对52例不适合经股动脉途径造影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桡动脉组),统计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与同期进行的83例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股动脉组)结果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桡动脉组分别为96.2%(50/52)、94.2%(49/52)、9.6%(5/52),股动脉组分别为100%(83/83)、95.2%(79/83)、8.4%(7/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均为0.000,P值均>0.05).桡动脉组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轻微淤血2例,无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脑血管造影的选择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同期82例拟做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按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比较其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制动时间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 股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组,穿刺时间小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高于桡动脉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适合于择期造影者及老年人.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穿刺时间短,成功率高,适用于急症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431例全脑血管造影,探讨颅内血管病变用DSA全脑血管造影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2年至96年行DSA全脑血管造影43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选择性或/和超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前交通及后交通动脉瘤经显微神经外科证实。结果:动脉瘤155例,血管畸形76例,占位性病变48例。颅内动脉瘤发生在大脑前动脉系统为42.58%,而前交通动脉瘤为大脑前动脉系统的74.24%。颅内动脉瘤为全脑血管造影阳性发现的首位,其次为血管畸形,颅内占位。本组阴性率为25.75%。结论:CT、MR发现颅内出血或血管畸形时,不一定全脑血管造影有阳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耿玲  唐言华 《西南军医》2007,9(5):144-144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在颅内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上有重要价格,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适用于疑有颅内外血管性病变,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我科自21302年1月至2007年1月开展了经股动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152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股动脉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术于1953年应用于临床,60年后逐渐普遍。它最大优点在于一次插管能选择性地完成全脑血管造影,克服颈动脉穿刺不能显示全脑血管、针头不易固定等缺点。此法简单安全,病人痛苦小。由于插管术不断改进、设备不断完善,此种检查不仅为手术带来方便,也为颅内各种与血管有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大量资料,成为颅内病变重要检查方法。目前不但可插到双颈动脉及双椎动脉,还能插到它们所属的更细分支。  相似文献   

8.
刘瑶  经纯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12-1712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仪(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仪,是应用数字计算机程序选择性的全脑血管造影,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经股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观察全脑血管的走形、有无移位、闭塞或形态异常等,对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范围、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及介入治疗、搭桥术等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进东  徐霖 《放射学实践》1998,13(3):104-106
目的 对10例脑血管疾病的血管造影与治疗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 10例经CT筛选后,拟诊为脑血管疾病患,均采用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4例,海绵窦瘘1例,其中6例采用栓塞治疗;1例行手术切除;余3例未作治疗。结果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的病变显示率达到100%,栓塞病例中,4例达到满意效果,2例未成功。结论 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可靠依据,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0例脑血管疾病的血管造影与治疗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 10例经 CT 筛选后,拟诊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均采用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4例,海绵窦瘘1例。其中6例采用栓塞治疗;1例行手术切除;余3例未作治疗。结果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的病变显示率达到100%,栓塞病例中,4例达到满意效果,2例未成功。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可靠依据,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的方法,而且可反复多次插管栓塞,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廷义  徐碧芝 《西南军医》2009,11(2):350-351
脑血管造影是用含碘造影剂如碘海醇注入颈动脉和椎动脉内,然后在不同时相摄x线片,造影剂可显示颅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形态、分布和位置。经股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可观察全脑血管的走形、有无移位、闭塞或形态异常等,可帮助诊断脑血管病变和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对于动脉瘤、静脉瘤和血管畸形等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判断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范围、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及介入治疗、搭桥术等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我院50例经皮股动脉穿刺,单支导管选择性全脑DSA的应用情况。对于操做方法及其体会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分析讨论认为动脉法DSA对于脑部多种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并较之普通脑血管造影有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脑血管疾病行TCD(经颅多普勒)的诊治效果.方法 将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对象,均实施TCD诊断,以观察脑血管疾病诊治效果.结果 经由TCD诊断后发现,100例患者中血液流动异常者92例,占比92.0%.结论 TCD可准确、快速的检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硬化、狭窄、扩张等病变,准确定位病变血管,对于中风病症的预测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索神经肌肉电刺激在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将2019年的98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1例。两组患者均运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3 d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即刻、6 h、12 h、24 h和术后第3天的舒适度得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不同时间点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全脑血管造影在急性眩晕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87例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病变血管数目、血管狭窄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287例患者中有病变血管194例(67.6%),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8例(6.3%),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78例(27.2%),颈内动脉系统、基底动脉系统同时病变15例(5.2%),单纯椎动脉先天性细小、迂曲延长68例(23.7%),颈椎骨质增生致椎动脉在椎内段形成环形狭窄15例(5.2%),未见血管病变108例(37.6%).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对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对于身材和解剖结构大小相当小的患者由于使用原形状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插管困难,故大部分日本放射学家使用自己制备的导管进行选择性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因此作者使用再改形导管。近来,作者的特殊型导管是美国Cook 设计的Higa 规格,  相似文献   

17.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经动脉内溶栓治疗5例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 5例患者发病均在12小时内; 治疗前均行CT检查,CT示没有出血或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低密度区.经右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确认病变类型,选择性将微导管送入患侧椎基底动脉内病变处,在30min左右注入50~75万单位尿激酶.治疗1小时后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5例患者中有4例血管再通.Glasgow评分,治疗前为6.20±1.30分,治疗后24小时9.40±4.56分;3例存活患者治疗前7.0±1.0分,治疗后24小时12.33±3.06分.3个月预后良好者有3例(RS评分0~1分);2例死亡.结论: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助于闭塞血管再通,有益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烟雾病并发颅内出血的DSA影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烟雾病并发颅内出血的DSA表现特征。方法  19例患者均经CT诊断为颅内出血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  19例脑血管造影均为烟雾病表现 ,具有下列特征 :1受累动脉狭窄或闭塞 ;2颅底部烟雾状毛细血管网 ;3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结论 CT检查一般只能提示颅内出血的部位 ,而DSA检查是诊断烟雾病的主要手段 ,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途径在血管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血管内介入操作常常选择股动脉人路,手术后下肢需制动24 h,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尤其是需要多次插管的患者.部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程度明显重于上肢动脉,造成股动脉穿刺插管困难者.为此,笔者对部分患者采取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血管内介入诊疗操作,现将这部分病例及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穿刺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自从1927年M oniz发明脑血管造影术后,经过近80年的发展,脑血管造影技术已逐渐完善。人们尝试了多途径脑血管造影方法,如经颈动脉穿刺造影,经股动脉、肱动脉穿刺造影等。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国家开展了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犤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