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5,(30):4224-422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早期复律的影响。方法:58例特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此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钠片初始剂量2.5 mg,口服,每日1次,待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5左右3周后口服胺碘酮转复心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用法同对照组)+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钠5 000 U,皮下注射,q12 h,连用3~5 d,在INR 2.5左右时停用,3周后开始转复心律,如患者心率较快,给予胺碘酮负荷剂量150 mg,以1 mg/min维持6 h,以0.5 mg/min维持24 h以上;如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口服胺碘酮转复心律,胺碘酮应用4周未能复律或QTc>0.50 ms者,停服胺碘酮,改用控制心率药物加华法林治疗。两组患者心律转复后均继续服用华法林4周,维持INR在2.5左右。应用胺碘酮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转复率、复发率、转复时间、胺碘酮总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转复率、复发率、转复时间、胺碘酮总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可提高房颤早期复律成功率,不增加出血及栓塞并发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临床比较。方法我院入选的7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37例):将胺碘酮150mg加入葡萄糖20mL,15min左右缓慢静脉推注,继之胺碘酮300mg加入葡萄糖500mL,以0.5~1mg/min静滴维持。复律成功后,口服胺碘酮维持。普罗帕酮组(37例):70mg普罗帕酮静脉注射,于15min左右完成。推注完毕尚未转复者,继之140mg以0.5~1mg/min静滴。复律成功后,口服胺碘酮维持。所有患者均予持续24h心电监护,记录房颤转复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转复率。结果胺碘酮组37例转复成功27例(72.97%);普罗帕酮组37例转复成功19例(51.35%);转复成功率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比普罗帕酮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冠心病房颤复律及窦性心律维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房颤84例,除外胺碘酮的禁忌症,用药前原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至少停服5个半衰期,给予胺碘酮负荷量600mg/d,1~2周后用维持量100~300mg/d,若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36个月.结果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房颤显效50例(59.5%),有效12例(14.3%),总有效率73.8%.未见明显副作用及毒性作用.结论胺碘酮对冠心病房颤复律及窦性心律维持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小,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西地兰、普罗帕酮、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西地兰组、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分别静脉推注西地兰0.2~0.6mg或普罗帕酮70~210mg或胺碘酮150~600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心室率变化及药副作用。结果西地兰组28例,转复成功11例(39.3%);普罗帕酮组38例,转复成功27例(71.1%);胺碘酮组40例转复成功32例(80%)(P<0.05)。平均复律时间:西地兰组(233±100)min,普罗帕酮组(101±68)min,胺碘酮组(180.6±52.2)(P<0.05)。结论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中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与西地兰组,转复成功时间普罗帕酮组短于胺碘酮组与西地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静脉推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122例房颤持续时间<48h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62例:胺碘酮5mg/kg10min内静脉推注;普罗帕酮组60例:普罗帕酮70mg静脉推注,5~10min注完。观察30min若未转复可重复应用。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69·4%(43/62),普罗帕酮组60%(36/60),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转复急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37例无或仅有轻微器质性心脏病的急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16例):胺碘酮150mg溶于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0min注射完毕;普罗帕酮组(21例):普罗帕酮70mg溶于5%葡萄糖溶液20mL,静脉注射,10min注射完毕。观察15~20min若未转复可重复应用,最大累积量胺碘酮为450mg,普罗帕酮为210mg。结果用药4h转复率:胺碘酮组35.3%(7/16),普罗帕酮组76.2%(16/21),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但4h内普罗帕酮转复率高于胺碘酮,两药对心室率的控制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6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泵入24-48h,同时日服普罗帕酮150mg 3次/日,并在用药当天口服胺碘酮600mg/日,三天后改为200mg/日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15例,转复率32.6%,48h房颤转复35例,转复率76.8%,72h转复38例,转复率82.6%,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极化液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新发房颤(AF)的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AMI后新发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2例,单独组36例。联合组极化液500ml静脉滴注,两组房颤发作时均给予静脉推注胺碘酮150mg负荷量后,继以维持量1.0~1.5mg/kg静脉滴入,15~30min未转复且心室率快者,追加一次胺碘酮1.5mg/kg,至房颤转复停止用药。观察12h内转复率、安全性,QT间期变化等。结果联合组2h内的转复率为19.0%(8/42),12h内的总转复率为88.1%(37/42)。单独组2h内的转复率为16.7%(6/36),12h内的总转复率为63.9%(23/36)。两组间2h以内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2h内的总转复率(88.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用药前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极化液联合胺碘酮治疗AMI伴新发A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房颤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胺碘酮的临床疗效的观察,得出结论证明静脉滴注胺碘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AMI患者分成两组共50例,甲组使用胺碘酮25~100mg缓慢静脉推注法,接着以0.5~1mg/min持续静脉滴注,直到转复为窦性心律:乙组采用西地兰0.4mg将其溶于5%葡萄糖10mL中,按5分钟内静脉推注完毕。若在1h内还为房颤现象者,再按照甲组方案给予胺碘酮。结果两组患者最后都转复为窦性心律,但是无论是转复房颤所花费的时间或者是累积胺碘酮用量,乙组都要少于甲组。因两组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静脉单独使用胺碘酮和胺碘酮与西地兰联合治疗对于AMI合并房颤都是有效和安全的,但是联合用药的对于房颤的转复时间更短,并且胺碘酮的用量也较少。  相似文献   

10.
陈园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25-2226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两组,胺碘酮组16例:胺碘酮(可达龙)300mg微泵持续匀速1小时静脉输入,未转复窦性心律者以胺碘酮1mg/分持续静脉滴注5小时;普罗帕酮组16例:普罗帕酮70mg加生理盐水20ml,10分钟注射完毕,观察20分钟,未转复窦性心律者重复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mg,观察20分钟仍未转复者以普罗帕酮0.5mg/分持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超过2小时。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81.25%(13/16),普罗帕酮组75%(12/16),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7)。转复时间:胺碘酮组(209±133)分钟,普罗帕酮组(166±128)分钟,两组转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4,P=0.019)。转复后心室率比较:胺碘酮组(69.8±12.2)次/分,普罗帕酮组(83.5±19.7)次/分,两组转复后心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10)。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短于胺碘酮,转复后心室率胺碘酮较普罗帕酮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心律平静脉注射治疗肿瘤术后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3例肿瘤术后新近发生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胺碘酮组(n=36)、心律平组(n=37),静脉给药观察9小时内房颤复律情况及心率、血压变化。结果复律率:胺碘酮组75%,心律平组64.9%,P>0.05。复律时间:胺碘酮组5.5±2.3h,心律平组3.9±2.4h,P<0.05。复发率:胺碘酮组27.8%,心律平组51.4%,P<0.05。对心率影响:胺碘酮组,P<0.05;心律平组,P>0.05。对血压影响:胺碘酮组对收缩压影响,P>0.05,对舒张压影响,P<0.05;心律平组对收缩压、舒张压影响,P<0.001。结论胺碘酮与心律平对肿瘤术后房颤均有较高的复律率,复律时向心律平短于胺碘酮,维持窦性心率,胺碘酮优于心律平,对心率的影响胺碘酮大于心律平,对血压影响心律平大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科阵发性房颤38例,给予胺碘酮150 mg+5%GS 20 ml于15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观察20 min,房颤未转复,继续给予胺碘酮1 mg/min持续泵入,6 h后减为0.5 mg/min维持72 h。结果38例复律成功32例,1/2 h内转复者5例,1/2 h~24 h内转复者14例,24 h~48 h转复者9例,48 h~72 h转复者4例,总成功率84.2%。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首剂负荷量胺碘酮3mg/kg~5mg/kg,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继之以1.0mg/min~1.5mg/min的速度维持静脉滴注,24h后依病情逐渐减量,可维持静脉滴注72h,静脉应用胺碘酮24h后加用口服胺碘酮600mg/d,30min未转复者可给予1.5mg/kg~3mg/kg的追加负荷量。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有效率可达79.2%,平均转复时间为(35.6±20.8)min。平均转复用药剂量(250±100)mg。1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余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终止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急诊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14.
吕蒙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1):739-741
目的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在转复阵发房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成依布利特组(A组)、胺碘酮组(B组)、普罗帕酮组(C组),每组30例。于入院10min内,三组分别经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胺碘酮150 mg、普罗帕酮70 mg。观察10 min后若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首次剂量。观察开始给药后1、2、4、24 h内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和QRS间期变化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各时间点房颤的转复率(83.33%)均显著高于其他组。A组转复时间(24.3±10.7)min明显短于其他组。A组不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C组,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A组给药后QT间期较B组和C组显著延长,B组QT间期在用药各时段无明显变化。C组给药后的QRS间期较A组和B组明显延长,A组和B组的QRS间期用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对房颤转复的效果优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对心室率和QT间期的影响大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但对QRS间期无明显影响。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胺碘酮静脉(急性)和口服(慢性)两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非瓣膜病快心室率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6例非瓣膜病快心室率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82例,先用胺碘酮5μg/kg静脉注射15min(负荷量),接着以1~1.5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24~48h,同时口服胺碘酮200mg/d;B组74例,口服胺碘酮600mg/d。给药后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每日记录心电图变化,观察2组间转复时间及24h、48h、1周、1月的转复率。结果两组的房颤转复率没有差别(P>0.05),但A组的房颤转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给药后1周、1月两组均未转律仍保持房颤的患者心室率明显降低(P<0.05)。A组有2例浅静脉炎。两组患者在用药后血压一直保持稳定。结论胺碘酮可有效地治疗非瓣膜病快心室率房颤,静脉用药可显著缩短房颤的转复时间,有效降低心室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与毛花苷C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毛花苷C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由各种心脏病引起的80例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40)和毛花苷C组(n=40)。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静注后,以0.8~1.0 mg/min维持静脉点滴,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苷C组:近1周未用洋地黄者,以毛花苷C 0.4 mg静脉注射;近1周口服地高辛者,以毛花苷C 0.2 mg静脉注射,依疗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两组复律情况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苷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5%(33/40)和57.5%(23/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14.2±10.3)min和(30.5±5.1)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心室率,作用迅速、安全有效,不影响心功能,维持时间长,临床可作为急诊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61例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首剂静脉注射150mg,10min内注入,继之以0.5mg/分维持静脉泵入,30min未转复为窦性心律且心室率仍快者,追加静脉注射150mg。结果 15例4小时内转复窦性心律,18例4~12小时后转复窦性心律,13例12~48小时后转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3.6%;用药期间,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无低血压、心衰加重、心绞痛加重及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胺碘酮复律后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口服胺碘酮0.2g1次/d维持,对照组为胺碘酮0.2g1次/d+螺内酯40mg1次/d。随访1年,观察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1年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口服螺内酯组患者房颤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可以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71例,在常规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150 mg,再以1 mg/min静点48 h,初次负荷量效果不满意者30 min后再静注150 mg,24 h总量<1 200 mg。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0.2 g,3次/d。5~7 d后改为0.2 g,2次/d。5~7 d后改为0.2 g,1次/d维持。对房颤持续时间<48 h者,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 mg/kg,每12 h 1次,应用3~7 d。房颤持续时间>48 h者,同时另外增加华法令抗凝。结果本组患者显效65例(91.5%),有效5例(7%),无效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过程中,出现注射部位局部皮肤红肿7例,血压下降4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随访期间出现窦缓和慢房颤8例,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结论心电、血压监测下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治疗心房颤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复律及心室率情况。结果胺碘酮在转复窦性心律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心室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在转复房颤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