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PIO)对静脉旁路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3mg·kg-1·d-1)的PIO或盐水灌胃,1周后行自体右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术,术后持续给药2、4周后取静脉旁路血管.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内膜增厚情况,westernbolt检测ERK1/2激活情况.体外培养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同期对照组相比,PIO明显减少术后2周[(8.56±1.64)μm对(25.44±0.89) μm,P<0.01]和4周[(10.51 ±1.47) μm对(35.69±1.07) μm,P<0.01]静脉旁路血管内膜厚度,抑制ERK1/2活性.PIO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结论 PIO能有效抑制静脉旁路血管术后内膜增生,可能与其下调ERK1/2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随着血管外科疾病发病逐年增多和学科发展,人工血管和支架型血管移植物应用的增加,移植物感染也倍受关注。本并发症可发生在术后较长时间内,早期临床不易发现,缺乏特异性。因血管移植物感染病死率和截肢率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很重要。有文献报道人工血管移植物感染的发生率为1%~3%,国内有报道为1.14%,主髂动脉支架型移植物感染发生率为0.43%,而主动脉血管移植物感染的病死率可达33%~58%,下肢人工血管感染的病死率不超过22%,但截肢率可达79%。对于不同部位、不同血管移植物、不同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一般采用局部清创、切除感染的人工血管以及经解剖外途径血管重建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吡格列酮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葛根素(0.01-100μmol/L)和吡格列酮(20μmol/L)作用于MC3T3-E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活性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葛根素和吡格列酮对MC3T3-E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P0.05),而0.1-10μmol/L葛根素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P0.05)。2、与吡格列酮组相比,加入0.1-1μmol/L葛根素后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增强(P0.05)。3、加入1μmol/L的葛根素后,吡格列酮导致的细胞凋亡率上升受到抑制(P0.05)。4、吡格列酮处理后caspase-3、caspase-8、Bax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而加入葛根素共同作用后,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结论葛根素可以抑制吡格列酮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血管移植物感染(VGI)是血管外科比较少见但具有挑战性的一种并发症,其后果严重,病死率和截肢率均很高。目前,临床上缺少相关的指南指导VGI的诊断和治疗。VGI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CT检查在VGI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针对围手术期VGI的易感因素,可以采取多种预防措施。须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VGI发生部位、致病菌的种类和各血管中心的临床经验来制定措施为个体化治疗策略。具体的治疗措施为移除感染的血管移植物,充分清创引流,行或不行血管重建术。对于特定的病人,也可以保留移植物,行抗感染治疗联合局部处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腹部外科的发展,牵涉到腹部静脉修复重建的手术日益增多,血管移植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包括自体血管、同种异体血管、异种血管、人工血管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自体血管和人工血管,但应用自体血管会增加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而人工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或寻找新的血管移植物。就各种血管移植物的分类、优缺点及在腹部静脉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冬虫夏草提取物抑制大鼠移植动脉硬化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分为4组进行实验:同系对照组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生理盐水灌胃60d;同种对照组,以Brown-Norway大鼠(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生理盐水灌胃60d;低剂量实验组,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以冬虫夏草提取物(1.5 g·kg-1·d-1)灌胃60 d;高剂量实验组,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以冬虫夏草提取物(3.0g·kg-1·d-1)灌胃60d.于移植后60 d取移植动脉,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移植动脉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鼠血清中VEGF和PDGF- BB含量.结果 同系对照组移植动脉形态正常;同种对照组移植动脉呈移植物血管病表现,血管内膜显著增厚;2个实验组移植动脉呈内膜炎症改变,内膜厚度与同种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对照组移植动脉中VEGF和PDGF-BB的表达高于同系对照组(P<0.05);2个实验组移植动脉中VEGF和PDGF-BB的表达低于同种对照组(P<0.05).同系对照组受鼠血清中几乎无VEGF和PDGF-BB;同种对照组血清中VEGF和PDGF-BB浓度高于同系对照组(P<0.05);和同种对照组相比较,2个实验组血清VEGF和PDGF-BB浓度较低(P<0.05).结论 冬虫夏草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动脉内膜的增生,可缓解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移植动脉硬化,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VEGF和PDGF-B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管移植物感染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血管腔内治疗得到迅速发展,但传统的血管移植手术仍是处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目前其还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移植物感染是血管移植术后少见的并发症,目前报道的发生率为1%~6%,我科近20年资料的统计结果显示感染发生率为1.14%。术后移植物感染发生率不是很高,但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其可导致器官功能丧失、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其中主动脉移植物发生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33%~58%,腹股沟区移植物感染引起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可导致79%的下肢截肢率。 相似文献
9.
血管腔内移植物治疗大动脉疾病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以血管腔内移植物为主的血管腔内疗法治疗胸或胸腹主动脉疾病的疗效和存在问题。方法治疗包括夹层动脉瘤、真性和假性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减速伤和缩窄患者共137例。主要病变的最低部位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之间。除血管腔内治疗法外,尚辅以腹主或髂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腋动脉-左颈总动脉等架桥术。结果发生急性内脏动脉缺血而急症开腹手术2例。早期漏7例。围手术期死亡6例(4.4%)。随访1~43(平均11)个月,发现后期内漏2例、血管腔内移植物部分断裂1例。DeBakeym型夹层治疗后发生Ⅰ型夹层病变1例。后期死亡5例(4例与腔内移植物无关,1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复发),失访11例,115例存活。结论以血管腔内移植物治疗高风险的大动脉病变相对安全有效,具有发展前景;但器材有待改进、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移植物术后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例血管移植物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59±2)岁.感染部位位于腹股沟区4例,大腿下段和小腿上段各1例.5例移植物内血栓形成.致病菌5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未培养出细菌.本组全部抗感染治疗,并采用外科手术处理.结果 本组无死亡,4例保肢成功,创面均一期或二期愈合,其中1例单纯行清创引流术;1例行移植物取栓、清创引流;1例移植物去除、清创引流术;1例移植物去除、清创引流加重建远端动脉血流.2例肢体缺血程度较重,保肢失败,行膝上截肢术.出院后随访时间2~30个月,平均14个月,未再出现人工血管感染症状.结论 血管移植物感染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截肢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外科积极处理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落新妇甙对小鼠心脏移植后移植物血管病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将受鼠随机分为环孢素A(CsA)组(术后每天用CsA5mg/kg灌胃)和落新妇甙组(术后每天用落新妇甙5mg/kg灌胃)。术后第60d切取移植心,观察移植心脏组织学变化,以HPIAS-1000图像分析仪测量冠状动脉管壁厚度与动脉直径的比值,根据平均内膜厚度和管腔狭窄程度对CAV病变进行评分。结果CsA组移植心脏可见明显的纤维化,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动脉硬化明显,冠状动脉管壁厚度与血管直径的比值为0.63±0.20,明显高于落新妇甙组的0.22±0.04(P<0.01);CsA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评分为(2.3±0.6)分,高于落新妇甙组的(1.1±0.3)分(P<0.05)。落新妇甙组心脏移植物的冠状动脉内膜病变轻微,内皮和内弹力层基本保持完整,平滑肌细胞增殖不明显。结论落新妇甙能减缓移植心冠状动脉硬化,对小鼠心脏移植后移植物血管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诱导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以促进NO合成对移植物血管病(CA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异位(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受者在接受环孢素A腹腔注射的同时,按分组要求分别给予左旋精氨酸(iNOSmRNA组)、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组),术后测定血浆NO3-的含量、移植心脏冠状血管iNOSmRNA的表达以及冠状动脉内膜与中膜厚度比的改变。结果术后2周和4周,iNOSmRNA组血浆NO3-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LNAME组,移植心脏组织中iNOS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LNAME组,而术后4周的冠状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LNAME组。结论iNOSmRNA的表达可以促进NO的大量合成,对心脏移植后的移植物血管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大鼠移植心脏血管病变(CAV)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近交系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进行异位心脏移植,一组受者术后接受环孢素A(CsA,10 nag·kg-1·d-1)皮下注射,同时以atRA(10 mg·kg-1·d-1)灌胃(atRA治疗组),另一组受者术后接受CsA皮下注射(慢性排斥组).术后60 d,取移植心脏,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Van Gieson染色分析血管狭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心肌组织中CD68+细胞浸润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心肌组织中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A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 慢性排斥组和atRA治疗组心肌纤维化指数分别为64.0±11.9和34.7±6.3,慢性排斥组纤维化指数明显高于atRA治疗组(P<0.01).慢性排斥组的血管狭窄指数为62.9±17.2,atRA治疗组为40.1±8.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排斥组CD68+细胞数为(32.1±9.3)个,atRA治疗组CD68+细胞数为(17.6±4.2)个,慢性排斥组明显高于atRA治疗组(P<0.01).慢性排斥组PDGF-AmRNA的相对含量为0.94±0.11,atRA治疗组为0.46±0.08,慢性排斥组明显高于atRA治疗组(P<0.01).结论 atRA能减轻大鼠心脏移植后的CAV及心肌纤维化,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D68+细胞浸润及PDGF A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选择性5-羟色胺2A(5-HT2A)受体拮抗剂沙格雷酯延缓大鼠移植动脉急性排斥反应后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3组,同种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分别为Wistar大鼠和SD大鼠)、同系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均为SD大鼠)和实验组(供、受者分别为Wistar大鼠和SD大鼠),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后纤维化模型。术后各组大鼠喂养条件相同,仅实验组大鼠每天给予沙格雷酯灌胃,25 mg/kg。术后第14天和第60天对移植动脉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移植动脉内膜增生情况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所有移植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第14天时,同种移植对照组移植动脉出现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改变。术后第60天,同种移植对照组、同系移植对照组和实验组内膜指数分别为(62.41±6.54)%、(0.94±0.33)%和(16.71±3.94)%,3组间内膜指数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CNA和α-SMA细胞阳性率分别为(0.99±0.54)%和(0.79±0.33)%、(22.43±3.40)%和(23.70±2.78)%及(7.37±4.61)%和(8.21±3.11)%,3组间PCNA阳性率的两两比较及α-SMA阳性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移植动脉急性排斥反应后可继发严重纤维化,沙格雷酯可显著延缓急性排斥反应后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CNA和α-SM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对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的缓解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腹主动脉慢性移植物血管病模型.同系对照组的供、受者均为Brown-Norway大鼠(BN大鼠),术后每天以生理盐水灌胃;同种移植组均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术后每天以生理盐水灌胃,溶剂对照组术后每天以二甲基亚砜灌胃,高剂量组术后每天以沙利度胺200mg/kg灌胃,低剂量组术后每天以沙利度胺100mg/kg灌胃.术后8周,光镜下观察移植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移植血管中白细胞介素9(IL-9)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浓度.结果 同种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呈现出典型的移植相关血管硬化,内膜明显增生,并呈同心圆增厚,同系对照组、同种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移植血管内膜厚度分别为(4.12±0.21)、(67.23±6.12)、(53.11±5.71)、(21.28±4.52)和(23.45±3.64)μm,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移植血管内膜厚度明显小于同种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P<0.05).同系对照组、同种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9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2.54±4.56)%、(50.55±6.39)%、(45.26±2.32)%、(27.37±5.29)%和(29.11±3.20)%;TGF-β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8.12±6.21)%、(49.23±3.23)%、(40.61±4.13)%、(31.71±8.60)%和(29.35±6.8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9阳性细胞率和TGF-β阳性细胞率均明显低于同种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P<0.05).同系对照组、同种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清中PDGF含量分别为0、(998±18)、(745±29)、(287±97)和(299±36)pg/ml,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清PDGF含量均明显低于同种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P<0.05).结论 低剂量沙利度胺即可缓解慢性移植物血管病,这种作用可能与组织中TGF-β和IL-9表达下调,以及血清中PDGF浓度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RANTES在慢性移植肾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大鼠模型肾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 1)和RANTE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F344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建立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大鼠模型,以切除单侧肾脏的F344大鼠和Lewis大鼠为对照。术后12周,测定各组大鼠的肾功能以及肾组织中MCP 1和RANTES的表达,并观察同期肾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单纯切肾的F344大鼠比较,CAN大鼠的血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0.05),每100 g体重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P<0.01);CAN大鼠肾组织的Banff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切肾的F344大鼠和Lewis大鼠(P<0.01); CAN大鼠肾组织中MCP 1 和RANTES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切肾的F344大鼠(P<0.05,P<0.01);CAN大鼠移植肾组织学改变与肾组织中MCP 1和RANTES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543,P<0.05;r=0.6259,P<0.05)。结论肾组织中MCP 1和RANTES的表达升高可能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反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基因治疗对移植物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BN至Lewis大鼠的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反义ERK1/2治疗组移植前取供者动脉血管段给予经脂质体包装的反义ERK1/2基因转染;腹主动脉移植术后1个月内受者每日从尾静脉或阴茎背静脉注入经脂质体包装的反义ERK1/2寡核苷酸100μl。对照组移植未经任何处理的血管段,移植后也无特殊处理。移植术后60d取移植段主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内膜和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段血管ERK1/2基因的表达和CD4^+、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后60d,对照组的移植动脉呈慢性移植物血管病表现,血管内膜显著增厚,移植血管中ERK1/2基因高表达,CD4^+、CD8^+T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反义ERK1/2基因治疗组移植动脉呈血管内膜炎改变,ERK1/2基因表达不明显,内膜有少量CD4^+、CD8^+T淋巴细胞;对照组ICAM-1表达显著高于反义ERK1/2治疗组(P〈0.05)。结论反义ERK1/2基因治疗对移植物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缓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的发生,这种保护机制可能和减少ICAM-1的表达以及减少移植血管T淋巴细胞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的诊治经验。方法对 18年间收治的 34例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进行回顾性分析。 5例采用术中红血球清洗回输 (cellsaver)治疗。结果全组死亡 12 / 34例 ( 35 3% ) ,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5例应用cellsaver治疗者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发生。痊愈者肢体保全 36 / 4 4条( 81 8% )。结论及时诊断、正确选择术式、适当的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以降低死亡率。术中应用cellsaver是减少体内代谢性毒素聚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34例术后并发血管疾病的。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和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4例患者中,并发移植肾动脉梗阻13例,移植肾动脉出血8例,动脉吻合口破裂7例,移植肾静脉梗阻4例,髂外动脉瘤和髂外静脉栓塞各1例。21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作出诊断,其中10例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明确诊断。5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中,3例放置血管内支架扩张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分别随访8、10、14个月,血肌酐维持在115~135μmol/L;1例将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的移植。肾动脉改为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后至今1个月,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1例MRA显示不完全狭窄,给予保守治疗,至今观察21d,血肌酐持续降低。3例静脉梗阻患者经手术解除梗阻,其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另2例随访13、36个月,肾功能恢复良好。1例髂外静脉栓塞患者术后死于移植肾破裂。其余患者均切除移植肾。结论。肾移植术后的血管并发症进展迅速,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处理不及时往往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CDFI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TIMP-3质粒-脂质复合体防止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防止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CR),提高移植物存活时间,通过对CR模型转染TIMP-3质粒,探讨其防止CR发生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20只,5D系大鼠60只,分成A、B、C 3组,A、B组为异系(SD-Wistar)移植组,C组为同系(Wistar-Wistar)移植组.对原位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不同时点,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测定移植段腹主动脉内MMP-2、TIMP-2,3及Fas的表达,TUNEL法测定凋亡指数(AI),Northern杂交定量分析MMP-2表达,酶图分析术后MMP-2的活性,判断TIMP-3质粒在防止CR的作用.结果①移植段腹主动脉内膜厚度增生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A、B、C组.②同系移植组MMP-2较低,MMP-2、TIMP-2峰值均出现于术后第4w;B组MMP-2表达显著增加,峰值出现于术后第2周;A组与术后1、2wTIMP-3表达(1.7±1.1和0.9±0.4)较B、C组明显增强(P<0.05).③A组术后2w时内膜和中膜出现较多Fas染色阳性细胞(2.7±0.8和1.8±0.9),与B组及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期A组内膜层的凋亡指数(AI)值为14.9%±6.8%,与B、C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R发生的早期阶段导入外源性TIMP-3基因,既可干预MMPS/TIMPS间的平衡,抑制MMPS对基质的降解,阻碍SMC向内膜层迁移,又促进了增殖的内膜层细胞凋亡,可能是减缓C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