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和用于创面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第二代细胞CD14、CD29、CD34、CD44、CD45和CD106抗原表达以鉴定MSCs。实验分3组:直接共培养组(n=8)为hMSCs(1×10^5/ml)与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a)直接接触共培养;间接共培养组(n=7)为在transwell透明聚碳酸酯膜上层加入hMSCs细胞悬液[(2-3)×10^5个细胞)],下层接种HEKa,间接共培养;单纯HEKa培养组(n=7)单纯培养HEKa。在倒置显微镜下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Ka细胞以制备宽度为100μm的“表皮创面”模型。模型制备后24、48、72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每高倍视野越过创缘迁移到创面的HEKa数,并用SigmaScan Pro5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HEKa细胞吸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放射活性,判定HEKa细胞的分裂增殖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二代hMSCs CD29、CD44和CD106抗原阳性(分别为94.81%、95.38%、97.40%),CD14、CD34、CD45抗原阴性(分别为1.23%、3.05%、2.64%);直接培养组、间接培养组和单纯HEKa培养组越过创缘进入创面的细胞伤后24h分别有(10.00±0.25)、(5.50±0.20)和(5.20±0.35)个/高倍视野;48h分别有(55.30±0.22)、(27.00±0.34)和(26.50±0.25)个/高倍视野;72h分别有(110.50±0.45)、(42.50±0.50)、(40.20±0.38)个/高倍视野。3组伤后72h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0.00±0.04)%,(35.00±0.01)%、(33.00±0.05)%。脱氧胸腺嘧啶苷掺入培养基法表明hMSCs对体外共培养HEKa细胞的增殖作用分别为(1650±270)cpm/10^5 cell、(1240±210)cpm/10^5 cell、(1180±220)cpm/10^5 cell。上述各指标直接共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间接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荷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36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BMSCs实验组;B组: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支架对照组;C组:空白对照组,观察创面愈合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阳性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果 A组第3、5、7、14天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20±2.68)%、(30.60±5.50)%、(57.63±9.13)%、(87.35±5.83)%,明显快于B、C组(P<0.05),A组新生表皮较厚,新生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多于B、C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 -BrdU阳性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论 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荷载BMSCs能促进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移植入体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参与皮肤创面愈合的情况。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动物模型;经尾静脉注入经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不同时间点(3、7、14、21、28天)观察移植细胞参与创面愈合的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达CD29、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呈阴性:经体外标记的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率〉90%;标记后的干细胞进行移植4周后,实验组大鼠创面局部及边缘可见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聚集,对照组中未发现明显的聚集现象。结论:5-BrdU完全能够满足移植细胞的标记需要。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入体内的BMSCs可能参与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
The delayed healing of diabetic ulcer has been haunting the surgeons and researchers for a long time.Although we have been researching and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therapies for many years,the progress ...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促炎因子TNF-α、IL-6及抗炎因子IL-4、IL-10以及Toll样受体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炎症失衡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7~8周龄SPF级雄性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56只,喂养高脂饲料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血糖≥11.1 mmol/L)暴露大鼠左侧股骨,人为造成开放性骨折并给与克氏针复位内固定,将培养收集浓缩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于骨折周围肌肉软组织,于实验后第1周、3周、6周、8周分别行X线摄片、下腔静脉取血测定炎症因子、骨折局部软组织检测TLR4表达。结果术后第1周、3周、6周、8周对照组TNF-a、IL-6、TLR-4表达均高于实验组(P0.05),而IL-4、IL-10则低于实验组(P0.05);两组动物在手术后第三周均可见骨折处骨痂生长,实验组更加明显,但对照组骨痂不均匀,骨密度较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可以降低GK糖尿病大鼠骨折后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浓度过氧化氢(H2O2)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到大鼠组织缺损创面后BMSCs在创面的存活情况及其对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75只SD大鼠,于背部中线靠颈侧制备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5只):生理盐水组、单纯BMSCs组和H2O2预处理BMSCs组.在伤后即刻,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等体积(0.5 ml)的生理盐水、CM-Dil标记的BMSCs悬液或50 u mol/L H2O2预处理12 h并经CM-Dil标记的BMSCs.伤后0~15d创面拍照,用Image Pro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1、2、5d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BMSCs组创面BMSCs的数量;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面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①创面干细胞数量:移植H2O2预处理的BMSCs后,创面干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单纯BMSCs移植组(P<0.05和P<0.01).与伤后第1天比较,单纯BMSCs组伤后第2天和第5天创面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而预处理组创面干细胞数量虽然也呈进行性减少,但3个时相点创面的干细胞数量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②创面愈合率:创伤后5~15d,单纯BMSCs组和H2O2预处理BMSCs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或P<0.01);创伤后5~10d,H2O2预处理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BMSCs组(P<0.05).⑧创面微血管数量:CD3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伤后3d,两BMSCs治疗组之间血管数量差异无显著性;伤后5、7、10 d,H2O2预处理组创面微血管数量显著多于单纯BMSCs组(P<0.05).结论:BMSCs经低浓度H2O2预处理再移植到创面,可以延长移植干细胞在创面的存活时间,并具有更好的促进创面愈合和血管生成的修复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皮肤创面微环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4代细胞,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同时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2周后,在大鼠背部人工造成圆形创面,将已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注射方式回植入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周围,分别于注射后2、3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BrdU和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BrdU阳性细胞出现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各层,连续切片表皮层中部分阳性细胞同时也表达角蛋白。结论:在糖尿病渍疡愈合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表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鉴定。在大鼠背部脊柱一侧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入经5-BrdU标记的BMSCs,移植细胞数为2×10^7。对照组为5-BrdU标记的BMSC移植的正常大鼠。术后3d、7d、14d、21d、28d分批处死动物,观察移植细胞参与创面愈合的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达CD29、CD90;CD45表达呈阴性。实验组:经5-BrdU体外标记的BMSCs进行细胞移植14d后,大鼠创面局部及边缘可见5-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基底层、真皮层、新生血管周围有散在红棕色标记细胞;对照组中未发现明显的聚集现象;抗BrdU/FⅧ、BrdU/波形蛋白免疫双标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在创伤部位有部分B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创面愈合。大鼠正常皮肤中未见明显的BMSCs聚集和增殖分化情况。结论经尾静脉注射移植的BMSCs参与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纤维蛋白胶复合体对兔肌腱早期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离体培养、纯化、扩增后与纤维蛋白胶混合.36只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跟腱横断制作肌腱断裂模型.实验组应用自体BMSCs复合纤维蛋白胶移植于肌腱损伤区,对照组仅以纤维蛋白胶置于肌腱损伤区.分别于术后1周,3周,6周及12周对移植部位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细胞示踪、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形态测定分析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肌腱大体观察粘连差,肌腱活动性好.3周后纤维蛋白载体即降解,细胞示踪结果显示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少6周内仍可保持活性并存在于肌腱组织中,但之后逐渐扩散.3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胶原纤维排列更为有序,且胞核形态结构更规则,但在6周及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胞核参数测定无统计学意义.3周时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更强的的生物力学特性,但之后则差别不明显.[结论]肌腱损伤后即给以腱内BMSCs复合纤维蛋白胶治疗可促进肌腱愈合早期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修复.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6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进行X线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估.[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6、12、18周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新生骨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腱结合部愈合较早.HE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有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增生,并可见新骨形成;12周,髌腱与松质骨接触面软骨细胞移行带形成;18周,纤维软骨移行带排列更有序.Safranin 0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基质染色较深,部分骨-腱结合处可见相对浓染区;12周,基质染色范围明显减少,沿类软骨细胞走行分布;18周,类软骨细胞集中的区域染色较12周有所减退.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6、12、18周骨-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较对照组迅速.[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增生,促进其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修复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而干细胞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掀起一股研究热潮,并对创伤修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干细胞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而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科行腹部抽脂术的1名35岁健康女性术后弃用腹部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呈长梭形的原代ADSC,其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 n=13只)、造模组( n=39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造模组则高脂高糖喂养,8周后造模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5 mg/kg,DN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BMSCs组(n=13)、前列地尔组(n=13)、DN组(n=13)。于造模成功的当天,BMSCs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经体外培养、鉴定、Brdu标记后的BMSCs(2×10^6/ml),前列地尔组为经腹腔注射前列地尔4μg·kg^-1·d^-1,而DN组及正常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注入后的第1天、14天、28天检测四组大鼠血糖、24 h尿蛋白、血尿素氮( BUN)和肌酐( Scr);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SCs在肾脏的定位;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nephrin的表达。结果:BMSCs移植后的第28天,与DN组和前列地尔组相比, BMSCs组大鼠尿蛋白、肌酐、尿素氮均有下降(P﹤0.05);BMSCs组大鼠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较正常组降低,但较DN组和前列地尔组明显上升( P﹤0.05);BMSCs组大鼠肾组织可见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结论:BMSCs可以上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改善足细胞融合,并促进足细胞再生,从而减少尿蛋白,对肾脏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转人胰岛素(Insulin,INS)和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Beagle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cMSCs)经动脉介入移植入糖尿病Beagle犬自体肝内后的长时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构建逆转录病毒双表达载体pMSCV-INS-IRES-EGFP,转染BcMSCs后,经肝动脉介入移植到糖尿病Beagle犬自体肝脏.结果 糖尿病Beagle犬治疗组接受移植后,体质量至第10周上升8.83%.移植后第7、70天空腹血糖值分别为(19.80±3.41)、(10.53±2.12)mmol/L,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及肝脏中检测到人胰岛素.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示血糖水平下降.形态学分析证实移植入的BcMSCs在肝内定植并分泌人胰岛素,移植部位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 该法能有效降低糖尿病Beagle犬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5.
皮肤的创面愈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此过程中需密切协调级联反应来恢复和修复损伤部位,包括细胞迁移和增殖、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沉积和重塑.在愈合过程中,ADSCs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经过特殊处理后的ADSCs可大大加快创面愈合过程,特别是对类似于癌性创面、失神经创面、内分泌疾病等引发的难愈性溃疡创面等特殊创面的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方法 采用分步法体外诱导后,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诱导前后细胞nestin、胰岛素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胰岛转录因子mRNA表达;ELISA检测诱导后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5h,nestin阳性细胞为(44.6±7.3)%。诱导24h,nestin阳性细胞增至(61.8±8.4)%。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开始下降,诱导第14天后,nestin表达基本消失;同时诱导后的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蛋白。另一方面,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1、葡萄糖转运子-2及其转录因子mRNA。ELISA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不同,5mmol/L和25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25.53±6.49)和(53.26±7.56)mU/L,而诱导前MSCs不具备上述特点。结论 大鼠BMSCs体外可以诱导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移植治疗骨折外露性难愈创面的效果。方法 2008年9月收治1例45岁机器轧烫伤致左桡骨远1/3处骨折、伴骨折浅面伸指肌群和皮肤全层毁损创面患者,给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骨折端出现感染并破溃形成窦道,经长时间封闭式负压吸引、外用生长因子类药物加强换药,创面及骨折仍不愈合。于伤后6个月,采用注射1×10~6个/mLUCMSCs细胞悬液1 mL至窦道并填满创腔治疗,每隔2~3 d治疗1次,至创面愈合。结果治疗4次后创面肉芽组织迅速增生填满窦道并上皮化,12 d创面愈合。X线片随访示治疗后骨折端骨痂开始大量生长、骨折线渐模糊。伤后1年患者入院行皮瓣修薄术,见局部皮肤稳定无溃破,骨折愈合并重塑。结论 UCMSCs移植改变了骨折外露创面迁延不愈的修复进程,促进了创面和骨折愈合,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大样本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n=4)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评估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生物力学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力学特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早期愈合,提高其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鉴定.将大鼠背部脊柱一侧作为实验组并制作一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其对侧为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经5-BrdU标记的BMSCs,移植细胞数为2×107个.术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分批处死动物,观察移植细胞参与创面愈合的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达CD29、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呈阴性.实验组经5-BrdU体外标记的BMSCs进行细胞移植14天后大鼠创面局部及边缘可见5-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基底层、真皮层、新生血管周围有散在红棕色标记细胞;对照组中未发现明显的聚集现象;抗5-BrdU/FⅧ、5-BrdU/波形蛋白免疫双标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在创伤部位有部分B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创面愈合.大鼠对侧正常皮肤中未见明显的BMSCs聚集和增殖分化情况.结论5-BrdU标记的BMSCs参与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该细胞易于分离扩增 ,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 ,可向多方向分化 ,被称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又由于该细胞在体内外表达各种治疗性外源目的基因 ,被公认为是一种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本文试就其生理功能、表面标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1.支持造血 :在网状组织 ,巨噬细胞和微血管等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中 ,通过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F)鉴定MSC ,约占骨髓内单核细胞总数的 10 4至 10 5分之一 ,但是MSC发挥了重要作用。MSC可以同其他间充质祖细胞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